..续本文上一页其观看世间就如同在其眼前一样清晰,滔滔不绝地演说深刻的法藏,放出大光明普照十方。若干有看见菩萨之身体的,必然会使其一切障碍的大山都坍塌,必然会拔出一切不善的根本,必然使其种植下广大的善根。这样的人,难于见到,难于出世!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名闻』①;于河渚②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③。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为欲究竟菩萨勇猛清净之行,欲得菩萨大力光明,欲修菩萨无胜无尽诸功德行,欲满菩萨坚固大愿,欲成菩萨广大深心,欲持菩萨无量胜行,于菩萨法心无厌足,愿入一切菩萨功德,欲常摄御一切众生,欲超生死稠林旷野,于善知识常乐见闻,承事供养无有厌倦;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章旨】善见比丘又向善财童子举荐「名闻」国中的童子「自在主」,嘱咐善财童子南下前去拜访。善财童子于是告别善见比丘继续南下。
【注释】①名闻:据澄观的解释:「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果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下)这是说,此国名的象征意义是,能够遵守清净之戒律,在世间作为榜样。
②河渚:据澄观的解释,此国之所以位于「河渚中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至九三四上)这是以河渚来象征清净戒律的功能。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水边;岛。
③自在主:据澄观的解释:「童子『自在主』者,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四上)
【语译】善见比丘继续给善财童子说:「我为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这一法门的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继续朝南方行进,有一处名叫『名闻』的国土;在一个河洲上有一位名叫『自在主』的童子。你可以前往这个地方去向他请教:菩萨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时,善财童子因为想使菩萨勇猛清净之行更加究竟,想获得菩萨大力之光明,想修习菩萨无胜无尽的诸功德行,想满足菩萨坚固的大愿,想成就菩萨所具的广大深心,想实行菩萨无量之胜行,对于菩萨之法在心中从来不会感到厌恶与满足,愿意进入一切菩萨功德,想长久地摄入一切众生,使其超脱生死轮回的制约,常常乐于向善知识请教,并且承事供养善知识而从不感到厌恶与疲倦。善财童子顶礼善见比丘的双足,在其周围绕行无数圈,殷勤瞻仰比丘。然后,善财童子告别了善见比丘,向南方继续行进。
【说明】善财童子第十二参——善见童女会,至此叙述完毕。善见比丘给善财宣讲的「菩萨随顺灯解脱门」,是进入「十行」第一行——「欢喜行」的方法。所谓「欢喜行」是指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础上,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使所有众生欢敬。
善财童子第十三参:自在主童子会
尔时,善财童子受善见比丘教已,忆念诵持,思惟修习,明了决定,于彼法门而得悟入。天、龙、夜叉、干闼婆众前后围绕,向名闻国,周徧求觅自在主童子。
天、龙、夜叉、干闼婆众前后围绕,向名闻国,周徧求觅自在主童子。时,有天、龙、干闼婆等于虚空中告善财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尔时,善财即诣其所,见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围绕,聚沙为戏①。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恭敬,却住一面,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愿为解说!」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②,修学书、数、算、印等法③,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善男子!我因此法门故,得知世间书、数、算、印界处等法,亦能疗治风痫、消瘦、鬼魅所著──如是所有一切诸病④。亦能造立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宫殿屋宅种种诸处,亦善调炼种种仙药;亦善营理田农商贾一切诸业,取舍进退咸得其所;又善别知众生身相,作善作恶,当生善趣,当生恶趣,此人应得声闻乘道,此人应得缘觉乘道,此人应入一切智地,如是等事皆悉能知;亦令众生学习此法,增长决定究竟清净⑤。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萨算法⑥。所谓: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广说乃至,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喻,喻喻为一无数,无数无数为一无数转,无数转无数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可说转。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算法,算无量由旬广大沙聚,悉知其内颗粒多少;亦能算知东方所有一切世界种种差别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广狭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众生名、一切业名、一切菩萨名、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⑦。如诸菩萨摩诃萨,能知一切诸众生数,能知一切诸法品类数,能知一切诸法差别数,能知一切三世数,能知一切众生名数,能知一切诸法名数,能知一切诸如来数,能知一切诸佛名数,能知一切诸菩萨数,能知一切菩萨名数。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十三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十四会。善财童子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名闻国,找寻自在主童子。后来,善财童子找到了正在与一万名童子聚沙成堆的自在主童子。善财童子向自在主童子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途径。自在主童子向善财童子显示了自己所修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的殊胜功用,其主旨为以戒、智之功德利益众生。
【注释】①聚沙为戏:据澄观的解释,「聚沙者,恒沙功德由戒积集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四上)这是说,自在主童子的聚沙为戏象征着利益众生的无上功德是由戒所积聚而成的。
②于文殊师利童子所:文殊师利菩萨象征着智慧,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学象征着「有智能护戒」(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四上)。
③书数算印等法:「书」本指书写经典,而在此则指戒律中的「止」(禁止)、「作」(应当)分明。数,本指「数量」,而在此表征戒律中的「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算」本指「计算」,而在此则表征「一一之因感几何果」。「印」本来是「印定」即「佛教的真理」,在此则是表征「持犯善恶感果决定」。「等」则表征此一「工巧明」与下文的「医方」等共同构成此自在主童子所习的「五明」。(上述引文均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四上)「五明」,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④亦能疗治风痫一句:指「五明」之一的「医方明」。医方明,医学、药学、咒法之学,是古印度解说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明,学问。
⑤又善别知众生身相二句:指「五明」之一的「内明」。所谓「内明」,是指佛教中的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也就是诸佛的一切言教。《瑜伽师地论》卷十三举出「事施设建立相」、「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摄圣教义相」、「佛教所应知处相」等四种相来说明「内明」。「事施设建立」指由三种事——素怛缆事(经)、毗奈耶事(律)、摩怛履迦事(论)总摄一切诸佛的言教;「想施设建立」的「想」指「名相」,即佛教中一切专有名相的建立;「摄圣教义」的「义」指佛教所说明解释的义理;「佛教所应知处」则指佛教所应当知道的法数。
⑥算法:古代印度通常以如下十进法之五十二种数来表示各种数量:一、十、百、千、万、洛叉、阿底洛沙、俱胝、末陀、阿庾多、大阿庾多、那由多、大那由多、钵罗由多、大钵罗由多、频婆罗、大频婆罗、矜羯罗、大矜羯罗、阿刍婆、大阿刍婆、毗婆诃、大毗婆诃、嗢蹲伽、大嗢蹲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酰都、大酰都、羯腊婆、大羯腊婆、印达罗、大印达罗、三磨钵耽、大三磨钵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罗阇、大拈筏罗阇、姥达罗、大姥达罗、跋蓝、大跋蓝、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罗搀、大跋罗搀、阿僧祇等。《华严经》所用的数词非常多,除上述五十二位之外,本章仍然以多种比喻说明极大之数。方法是,以阿僧祇为单位,阿僧祇乘阿僧祇为一趣,趣乘趣为一「喻」,喻乘喻为一「无数」,无数乘无数为一「无数转」,以下各大数皆以此类推。另外,关于「阿僧祇」,此章以「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祇」来界定,不见于其它经典。其中,「优钵罗」本指「青莲花」,「波头摩」本指「红莲花」。
⑦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工巧神通,又作「世工业明」、「巧业明」,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相、咒术等之艺能学问。可分「身工巧」和「语工巧」两种。前者包括细工、书画、舞蹈、刻镂等等技艺。后者则指文词赞咏、吟唱…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