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後,更勇猛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于寶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于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淨心以美妙的偈頌贊頌佛。(參見《大正藏》卷二,頁九五中)
⑨彌勒佛:又作「彌勒菩薩」,意譯爲「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爲賢劫之第五尊佛。
⑩毗盧遮那佛:佛的報身或法身,又作「盧舍那佛」,意譯爲「大日如來」、「徧照」、「光明徧照」等。據舊譯《華嚴經》卷二〈盧舍那佛品〉所述,盧舍那佛于無量劫海修功德成正覺,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放大光明照十方,由身上諸毛孔出化身雲,演出無邊契經海。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到達善度城,前往鞞瑟胝羅居士的住宅,頂禮居士的雙足,合掌而立,對居士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回答我的問題!」
鞞瑟胝羅居士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了名爲『不般涅槃際』的菩薩解脫法門。善男子!我不産生這樣的想法,說什麼『這位如來已經涅槃,那位如來已經涅槃,那位如來肯定要涅槃。』我知曉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最終沒有涅槃者,除非其爲調伏衆生考慮而示現涅槃。善男子!我打開栴檀座如來塔門之時,獲得了名爲『佛種無盡』的叁昧。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叁昧,念念得知一切無量殊勝之事。」
善財童子又問道:「這一叁昧的境界如何呢?」
鞞瑟胝羅居士回答說:「善男子!我進入此叁昧,依照其次第見到此世界一切諸佛。這些佛是: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以上述諸佛爲上首,在一念的時間內,可以見到百佛,可以見到千佛,可以見到百千佛,可以見到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阿庾多億佛、那由他億佛,甚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如此一切,次第都可以見到。我因爲可以看到這些佛從初始發心,種植諸善根,獲得特殊的神通,成就大願,修行妙行,具備波羅蜜,進入菩薩地,獲得清淨忍,摧伏魔軍,成正等覺,使國土清淨,衆會圍繞,放出大光明,轉妙*輪,變現神通。這些佛的種種差別變化,我都能夠護持而不忘失,我都能夠時常全部回憶,都能夠完全觀察,分別顯示。對于未來彌勒佛等一切諸佛,現在毗盧遮那佛等一切諸佛,也是如此。如此世界,十方世界所有叁世一切諸佛、聲聞、獨覺、諸菩薩衆,也都是如此。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诃薩,以一念智普知叁世,一念徧入一切叁昧,如來智日恒照其心,于一切法無有分別,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來及我一切衆生等無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無有思慮,無有動轉,而能普入一切世間,離諸分別,住佛法印①,悉能開悟法界衆生。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②;彼有菩薩,名『觀自在』③。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徧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已,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鞞瑟胝羅居士又向善財童子舉薦「補怛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鞞瑟胝羅居士繼續南下。
【注釋】①法印:指佛教教義的根本性質、基本標志以及證明爲真正佛法之標准。印,旗印;印記;標幟;又有「真實」、「不動不變」之義。後世稱《雜阿含經》卷十所指的「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叁者爲「叁法印」。又稱「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爲「四法印」。此四者之上再加「一切法空」,稱爲「五法印」。
②補怛洛迦:關于此地之象征含義,澄觀說:「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在補怛落迦山者,此雲『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九至九四0)這是說,此山是以「小白華樹」而得名。
③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觀音菩薩爲以慈悲救濟衆生爲本願之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叁聖」。凡遇難衆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于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
【語譯】鞞瑟胝羅居士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獲得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境界。如同諸菩薩,以一念智完全知曉叁世,一念徧入一切叁昧,如來智之光永遠照耀其心,對于一切法都沒有分別,了悟一切佛都是平等的、如來與我及一切衆生完全平等而沒有區別,知曉一切法的自性都是清淨的,沒有思慮,沒有運動和轉化,而能完全進入一切世間,遠離諸分別,住于佛法之印,完全能夠開悟法界中的衆生。
「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法門呢?善男子!從此地再向南行進,有一座名叫『補怛洛迦』的山,此山中有一位名叫『觀自在』的菩薩。你可以前往他那裏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鞞瑟胝羅居士隨即誦出頌語:「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徧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居士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之後,又殷勤瞻仰居士。然後,善財童子告別鞞瑟胝羅居士,踏上繼續南下的曆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七參——鞞瑟胝羅居士會,至此敘述完畢。鞞瑟胝羅居士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回向」之第五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的方法。所謂「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爲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善財童子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彼居士教,入彼菩薩解脫之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念彼諸佛相續次第,持彼諸佛名號次第,觀彼諸佛所說妙法,知彼諸佛具足莊嚴,見彼諸佛成正等覺,了彼諸佛不思議業。
漸次遊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①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②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爲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衆生。
善財見已,歡喜踴躍,合掌谛觀,目不暫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③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便即往詣大菩薩所。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來④!汝發大乘意普攝衆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普賢妙行相續現前,大願深心圓滿清淨,勤求佛法悉能領受,積集善根恒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勢力;已獲廣大叁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既自明了,複爲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
爾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爲我說!」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二十八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九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海中「補怛洛迦」山中找尋「觀自在」菩薩。善財童子向「觀自在」菩薩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西面:觀音菩薩坐于西面,據澄觀的解釋,其原因在于:「西方主殺,顯悲救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0上)
②金剛寶石:佛典中常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一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爲諸寶中之最勝者。此中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叁昧。
③十力:有「如來十力」與「菩薩之十力」兩種,此處應該指後者。「菩薩十力」是指在十回向中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位」之菩薩所具足之十種作用: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遊戲神通力)、菩提力、轉*輪力等。
④善來:爲佛、菩薩對于有一定修行的比丘的稱贊性的稱呼。佛、菩薩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獲得具足戒。此謂「善來得」,爲十種得戒緣之一,是指限于釋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願力與佛陀之威神力,佛、菩薩向欲出家之人稱「善來比丘」,彼人即爲沙門,具備剃發與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語譯】在南行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思惟鞞瑟胝羅居士的教誨,進入居士所教授的菩薩解脫之藏,獲得菩薩能隨念力,回憶在居士處所見諸佛的出現次第,念起在居士處所見諸佛的相續次第,記憶在居士處所見諸佛的名號次第,觀想在居士處所見諸佛所說的妙法,知曉了在居士處所見到的諸佛具足…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