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74

  ..續本文上一頁的莊嚴,觀見那些諸佛成正等覺的過程,了解那些諸佛不可思議之業。

  善財童子逐漸南行,到達補怛洛迦山,在山中到處尋找觀自在菩薩。善財童子看見此山西面的岩谷之中,泉水清澈流淌,樹林郁郁蒼蒼,柔軟的香草以右旋方向鋪滿大地。在西面的岩谷之下,觀自在菩薩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而坐,有無數菩薩都坐在寶石上恭敬圍繞,觀自在菩薩爲其宣說大慈悲之法,使其能夠攝入感化一切衆生。

  善財看見這些之後,歡喜踴躍,合掌仔細觀察,目不轉睛。善財童子這樣想到:「善知識就是如來,善知識爲一切法雲,善知識是諸功德所在,善知識難可遇求,善知識是證成菩薩十力之寶的因憑,善知識是無盡智之火炬,善知識爲福德之根芽,善知識是進入一切智之門,善知識爲智海之導師,善知識是至一切智的助道之具。」善財童子隨即便前往觀自在大菩薩的住所。

  這時,觀自在菩薩在遠處早已經觀見善財,也已經知曉善財的想法,就告訴善財童子說:「善財,來!你已經發大乘的意願,要普攝衆生,生起正直心專心求證佛法,以大悲心深重救護一切,普賢妙行接連不斷地顯現出來,你的大願深心圓滿清淨,辛勤求得的佛法都能夠領悟接受,積集善根永遠沒有厭惡滿足,順善知識而不違反其教誨;這些都是你依憑文殊師利功德智慧之大海而産生的,其心成熟,獲得佛的勢力;已經獲得廣大叁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而産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自己明了之後,又能夠爲他人宣說,安住于如來智慧光明。」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菩薩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合掌而住,對觀音菩薩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爲我回答這些問題!」

  菩薩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衆生①,相續不斷。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衆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衆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②衆生;或現色身,攝取衆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衆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爲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爲化現③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④,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⑤,離惡名怖⑥,離于死怖⑦,離大衆怖⑧,離惡趣怖⑨,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⑩,離怨會怖11,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懮悲怖。複作是願:『願諸衆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12。』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衆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如諸菩薩摩诃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叁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知一切叁世法,常詣一切無邊剎,常息一切衆生惡,常長一切衆生善,常絕衆生生死流13;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章旨】觀自在菩薩向善財童子宣說其以「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衆生的因緣,其主要內容是以「四攝等門」攝取衆生以及以各種方便使其遠離「五種怖畏」。

  【注釋】①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衆生:關于這一法門,澄觀解釋說:「平等教化即是『大悲』,以同體悲故雲『平等』,相續不斷即是『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濟無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0上)

  ②攝取:攝物而取之,即佛以慈悲之光明攝救苦難衆生。

  ③化現:指化現形像,即佛、菩薩爲救度衆生而變化成種種形像示現于此一世間。

  ④熱惱怖:對于熱惱逼迫身心的恐怖。熱惱,指被劇苦所逼迫,而使身心焦熱苦惱。

  ⑤不活怖:又作「不活畏」、「不活恐怖」,五怖畏之一。剛剛開始修行之人,雖然行布施,但卻仍然存有我想,尚愛自身,深恐爾後難維生計,故常積存資財,未能盡施所有,這就叫作「不活畏」。

  ⑥惡名怖:又作「惡名畏」,五怖畏之一。常常恐懼他人譏謗而使自己的名譽受到損害的心理。

  ⑦死怖:又作「死畏」,五怖畏之一。指對于死亡的恐懼心理,常常畏懼自己的生命即將終了。

  ⑧大衆怖:又作「大衆威德畏」、「怯衆畏」,五怖畏之一。是指衆生由于缺乏自信而具有的對于在大衆聚集場合出現所懷有的的恐懼心理。

  ⑨惡趣怖:惡道畏,又作惡趣畏,五怖畏之一。恐懼墮入地獄、餓鬼等惡趣。

  ⑩愛別怖:即對于「愛別離苦」的恐懼。「愛別離」是指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11怨會怖:即對于「怨憎會苦」的恐怖。「怨憎會」是指那些常常怨恨憎惡之人,本來欲求遠離,但反而集聚在一起。

  12一切怖畏:本章羅列十八種「怖畏」。其中,「險道怖」、「熱惱怖」、「迷惑怖」都是從「因」言之的,其余十五種則是以「五怖畏」爲核心開出的。「系縛怖」、「殺害怖」、「貧窮怖」是從「不活怖」開出的,「黑闇怖」、「遷移怖」、「愛別怖」、「怨會怖」、「逼迫身怖」、「逼迫心怖」、「懮悲怖」則是從其它四種怖畏中開出的。

  13生死流:生死之苦海能使人漂流和湮沒,故佛典中常常以水流比喻生死。

  【語譯】觀自在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我已經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連續不斷地平等教化一切衆生。

  「善男子!我住于此大悲行門,常常住在一切諸如來的住所,完全顯現在一切衆生之前。有時以布施的方法攝取衆生,有時以愛語的方法攝取衆生,有時以利行的方法攝取衆生,有時以同事方法攝取衆生;有時顯現出色身來攝取衆生,有時顯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色淨光明網來攝取衆生,有時以音聲,有時以威儀,有時爲其說法,有時顯現神變,使衆生心悟而得以成熟;有時又化現出與其同類的身形,與其居住在一起而使其成熟。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希望以此永遠救護一切衆生;希望以此使一切衆生遠離對于險惡道路的恐怖,使其遠離對于煩惱的恐怖,遠離對于無明的恐怖,遠離對于系縛的恐怖,遠離對于被殺害的恐怖,遠離對于貧窮的恐怖,遠離對于不活的恐怖,遠離對于惡名的恐怖,遠離對于死亡的恐怖,遠離對于在大衆中出現所懷有的恐怖,遠離對于出生在叁惡道的恐怖,遠離對于黑暗的恐怖,遠離對于遷移的恐怖,遠離對于愛別離的恐怖,遠離對于怨憎聚集的恐怖,遠離對于身體所受到的逼迫的恐怖,遠離對于心所受到的逼迫的恐怖,遠離對于懮傷悲痛的恐怖。我又發出這樣的大願:『希望諸衆生,只要想起我,只要稱呼我的名字,只要看見我的身,都可以獲得免除、遠離一切怖畏的結果。』善男子!我用此方便法門,使諸衆生遠離怖畏之後,又教誨他們使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永遠不退轉。

  「善男子!我只是獲得此菩薩大悲行門。如同諸菩薩,已使普賢一切願得到清淨,已經住于普賢一切行,常常實踐一切諸善法,常常進入一切諸叁昧,常常住于一切沒有邊際的劫中,常常知曉一切叁世之法,常常到達一切沒有邊際的國土,常常使一切衆生之惡得到熄滅,常常使一切衆生的善行得以增長,常常使衆生得以斷絕生死之流。而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法門呢?」

  爾時,東方有一菩薩,名曰「正趣」①,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皆以衆寶莊嚴。正趣菩薩放身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電,天龍八部、釋、梵、護世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一切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處,令諸惡趣衆苦皆滅,煩惱不起,懮悲悉離。又于一切諸佛國土,普雨一切華、香、璎珞、衣服、幢、蓋;如是所有諸莊嚴具,供養于佛。複隨衆生心之所樂,普于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令其見者皆悉歡喜,然後來詣觀自在所。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趣菩薩來此會不?」白言:「已見。」告言:「善男子!汝可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章旨】觀自在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東方的「正趣」菩薩,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觀自在菩薩繼續南下。

  【注釋】①正趣:關于「正趣」菩薩的敘述具有象征意義,澄觀解釋爲:「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方證故。名『正趣』者,正法徧趣,化衆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從空來者,智體無依,方契如故。『智輪圍上』者,如依妄惑顯故。足動界者,以定慧足除雜惡故。同前會者,不離隨順衆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悲,成無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0中)

  【語譯】這時,從東方一位名爲「正趣」的菩薩,從空中出現。正趣菩薩到達娑婆世界的輪圍山頂,以足壓按大地,娑婆世界立即出現六種震動,此世界中的一切都被以許多珍寶裝飾起來。正趣菩薩從身體中發出光明,映蔽了所有日、月、星、電,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世天王等等所有光明都一齊消失,成爲黑碳般的墨色;這些光明完全照耀著一切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所在地,使諸惡趣衆生所受的衆苦都得以消滅,其所具的煩惱不再生起,其心中的懮悲都得以遠離。與此同時,一切諸佛國土都降下所有花、香、璎珞、衣服、幢、蓋;以這些莊嚴具供養在其佛前。又針對衆生心之所樂,完全在一切諸宮殿中顯現出身體,使那些看見這位菩薩身體的衆生都産生大歡喜,然後都前來觀自在菩薩的住所。

  這時,觀自在菩薩對告…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