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爲「正心住」。
善財童子第五參:良醫彌伽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門,深信趣入,專念于佛,不斷叁寶①,歎離欲性,念善知識普照叁世,憶諸大願普救衆生,不著有爲,究竟思惟諸法自性,悉能嚴淨一切世界,于一切佛衆會道場心無所著。
漸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覓彌伽。乃見其人于市肆中,坐于說法師子之座,十千人衆所共圍繞,說輪字②莊嚴法門。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雲何流轉于諸有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雲何得平等意堅固不動?雲何獲清淨心無能沮壞?雲何生大悲力恒不勞疲?雲何入陀羅尼普得清淨?雲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于一切法離諸暗障?雲何具無礙解辯才之力,決了一切甚深義藏?雲何得正念③力,憶持一切差別*輪?雲何得淨趣力,于一切趣普演諸法?雲何得智慧力,于一切法悉能決定分別其義?」
爾時,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耶?」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彌伽遽即下師子座,于善財所五體投地④,散金銀華無價寶珠,及以上妙碎末栴檀⑤、無量種衣以覆其上,複散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爲供養,然後起立而稱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爲不斷一切佛種,則爲嚴淨一切佛剎,則爲成熟一切衆生,則爲了達一切法性,則爲悟解一切業種⑥,則爲圓滿一切諸行,則爲不斷一切大願,則如實解離貪種性,則能明見叁世差別,則令信解永得堅固,則爲一切如來所持,則爲一切諸佛憶念,則與一切菩薩平等,則爲一切賢聖贊喜,則爲一切梵王禮觐,則爲一切天主供養,則爲一切夜叉守護,則爲一切羅剎侍衛,則爲一切龍王迎接,則爲一切緊那羅王歌詠贊歎,則爲一切諸世間主稱揚慶悅,則令一切諸衆生界悉得安隱。所謂:令舍惡趣故,令出難處故,斷一切貧窮根本故,生一切天、人快樂故,遇善知識親近故,聞廣大法受持故,生菩提心故,淨菩提心故,照菩薩道故,入菩薩智故,住菩薩地故。
「善男子!應知菩薩所作甚難,難出難值,見菩薩者倍更難有。菩薩爲一切衆生恃怙⑦,生長成就故;爲一切衆生拯濟,拔諸苦難故;爲一切衆生依處,守護世間故;爲一切衆生救護,令免怖畏故。菩薩如風輪,持諸世間不令墮落惡趣故;如大地,增長衆生善根故;如大海,福德充滿無盡故;如淨日,智慧光明普照故;如須彌⑧,善根高出故;如明月,智光出現故;如猛將,摧伏魔軍故;如君主,佛法城中得自在故;如猛火,燒盡衆生我愛心故;如大雲,降霔無量妙法雨⑨故;如時雨,增長一切信根⑩芽故;如船師11,示導法海津濟處故;如橋梁,令其得度生死海故。」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六會。善財童子向良醫彌伽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良醫彌伽首先稱贊善財童子爲真正的法器。
【注釋】①叁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②輪字:指金剛因菩薩之種子 滿字。因菩薩爲轉*輪之彌勒菩薩,故約于其彌勒之叁形,而稱爲「輪」。
③正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谛意」,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④五體投地:印度禮法之一,爲佛教最鄭重的禮拜法。即兩膝、兩肘及頭頂著地的致敬法。又稱五輪投地、五輪著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
⑤栴檀:又作「栴檀樹」、「真檀樹」、「真檀」等,爲常綠之喬木,幹高數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爲粉末,可爲檀香,或製香油,葉長約五公分,槍鋒狀對生,房狀花。球形核果,大如蠶豆,熟時呈黑色,頗富汁液,核甚堅硬,豎之有叁凸陵。
⑥業種:因爲善、惡之業可以生出苦樂之果,因此將善、惡之業稱之爲「業種子」。
⑦恃怙:出自《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因以「恃怙」爲母親、父親的代稱。
⑧須彌:即「須彌山」,意譯「妙高山」,因爲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爲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爲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堿海的四方。
⑨法雨:以雨來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潤衆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因此佛教常常以雨譬喻佛法。
⑩信根:即信仰佛、法、僧叁寶以及四谛等佛教的真理,爲五無漏根之一。「信」爲入理之根本,「根」則爲堅固不動之義。這是以草木之根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來比喻信仰之心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1船師:因爲佛、菩薩如同度衆生至彼岸的船筏的指揮者一樣,因而佛典中常常以船師來喻指佛、菩薩。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即將學習的大光明法光明法門,深深地信仰並且趣入,專心憶念佛,使叁寶從不中斷,感歎而遠離各種欲念,憶念一切普照叁世的善知識,憶念那些能夠普救衆生的大願,對于有爲法不産生執著,究竟思惟諸法的自性,能夠是一切世界都變得嚴整幹淨,對于一切佛以及衆會道場都在心中不産生執著。
善財童子逐漸地繼續南下到達自在城,尋找彌伽。善財看見有人在市場中坐在師子座上說法,數萬人一同圍繞著他,彌伽正在宣說輪字莊嚴法門。善財童子當即頂禮彌伽之足,圍繞他無量圈,最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我卻不知道成就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如何在六道中流轉但卻永不忘記失去菩提之心?如何得平等之心意並堅固不動?如何獲得清淨心而不會毀壞?如何産生大悲之力而永不疲勞?如何進入陀羅尼而完全得到清淨?如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一切法都不再是其障蔽?如何具備無礙理解辯才之力,決定明了一切很深的義藏?如何得正念力,憶持一切差別*輪?如何獲得淨趣之力,在一切道都演說諸法?如何獲得智慧之力,對于一切法都能夠決定分別其意義?」
這時,彌伽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嗎?」善財童子回答:「是!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彌伽立即從師子座上走下來,來到善財童子面前,五體投地禮敬善財,並且散布金銀花等無價寶珠以及美妙的碎末狀的栴檀、無量種的衣物覆蓋在善財的身上,又散布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之供養善財。做完這一切之後,善財起立而稱贊感歎說:「好啊!好啊!善男子!已經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麼就可以使一切佛種不至于中斷,就可以使一切佛剎更爲嚴整幹淨,就可以使一切衆生獲得成熟,就可以了達一切法性,就可以悟解一切業的種子,就可以使一切諸行圓滿,就可以使一切大願不致于中斷,就可以如實理解遠離貪欲的種性,就可以明確地見到叁世的差別,就可以使信仰和理解永遠堅固不變,就可以被一切如來所加持,就可以被一切諸佛所憶念,就可以與一切菩薩平等,就可以被一切賢聖所贊歎喜歡,就可以被一切梵王禮觐,就可以被一切天之主所供養,就可以被一切夜叉守護,就可以被一切羅剎所侍奉保衛,就可以被一切龍王迎接,就可以被一切緊那羅王所歌詠贊歎,就可以被一切諸世間之主稱揚慶悅,就可以使一切諸衆生界都得到安定。總而言之,使其舍棄惡道,使其出離困難之處,斷絕一切貧窮之根本,生于一切天、人快樂之位,遇到善知識並親近之,聽聞廣大法並且受持,生出菩提心,使菩提心清淨,照耀菩薩道,進入菩薩之智,住于菩薩之地。
「善男子!應該知曉菩薩所作是非常難的,難于出生也難于遇到,就更加難有看見菩薩的機遇。菩薩是一切衆生的的父母親,因爲衆生依靠菩薩而成就;菩薩是一切衆生救星,救拔衆生出離苦難;菩薩是一切衆生的依止之處,因爲菩薩守護著世間;菩薩是一切衆生的救護者,使其免于恐怖害怕。菩薩如同風輪,執持諸世間不使其墮落于惡道;菩薩如同大地,使衆生的善根得到增長;菩薩如同大海,充滿了無盡福德;菩薩如同淨日,智慧光明普照;菩薩如同須彌山,其善根遠遠高于須彌山巅;菩薩如同明月,智光因此而出現;菩薩如同猛將,摧伏了魔軍;菩薩如同君主,在佛法城中得到自由自在;菩薩如同猛火,燒盡了衆生我愛之心;菩薩如同大雲,降下無量的妙法雨;菩薩如同及時雨,使一切信根之芽增長;菩薩如同船師,指示著度過法海的渡口;菩薩如同橋梁,使衆生可以度過生死之大海。」
彌伽如是贊歎善財,令諸菩薩皆歡喜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普照叁千大千世界。其中衆生遇斯光已,諸龍神等乃至梵天①悉皆來至彌伽之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爲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彼諸衆生聞此法已,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
彌伽于是還升本座,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叁千大千世界中諸天語言,諸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諸梵天所有語言。如此叁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亦如是。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诃薩,能普入一切衆生種種想…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