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1
「善男子!我修此解脫時,以種種方便成就衆生12。所謂:于在家放逸衆生,令生不淨想、可厭想、疲勞想、逼迫想、系縛想、羅剎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空想、無生想、不自在想、老病死想。自于五欲不生樂著,亦勸衆生不著欲樂,唯住法樂13,出離于家,入于非家。若有衆生住于空閑,我爲止息諸惡音聲,于靜夜時爲說深法,與順行緣,開出家門,示正道路,爲作光明,除其暗障,滅其怖畏,贊出家業,歎佛、法、僧及善知識具諸功德,亦歎親近善知識行。複次,善男子!我修解脫時,令諸衆生,不生非法貪,不起邪分別,不作諸罪業。若已作者,皆令止息;若未生善法,未修波羅蜜行,未求一切智,未起大慈悲,未造人、天業,皆令其生;若已生者,令其增長。我與如是順道因緣,乃至令成一切智智。
【章旨】普德淨光夜神爲善財童子敘述「寂靜禅定樂普遊步」菩薩解脫法門的法體與四大業用即功能。此四大功能爲:攀緣如實禅、法樂住禅、引生功德禅、饒益有情禅。
【注釋】①寂靜禅定樂普遊步數句:據澄觀解釋,此法門之法體爲:「謂契理無著爲『寂靜』,止觀雙運爲『禅定』,正法樂住爲『樂』,大用無涯爲『普遊步』。」(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上)
②體性:指實體,即事物之實質爲「體」,而體之不變易稱爲「性」,故「體」即「性」。若就理之法門而言,佛與衆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
③普見叁世一切諸佛:澄觀說此數句是對「攀緣如實禅」的說明。「攀緣如實禅」與「如來清淨禅」相同。文中以般若學的「八不」解釋此禅法,「文有『十非』,大同《中論》八不。謂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爲四。其『非實非妄』即是不常,『非遷非壞』即是不斷,一相即非異,無相亦非一。」此禅法的核心是「窮了如來之體性」。(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上)
④我如是了知一切如來時:此段落講述「法樂住禅」之內容。
⑤初禅: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爲初禅。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故稱「離生喜樂」,然仍有尋與伺之心理活動,稱爲初禅。尋,舊譯作「覺」,爲心之粗分別作用;伺,舊譯作「觀」,爲心之細分別作用。因爲獲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尋、伺作用,故又稱「有覺有觀」。 上文中「思惟觀察」即是「尋」、「伺」,「堅固莊嚴」猶是尋、伺之相。「不起一切妄想分別」,即所離之障。「大悲救護一切衆生」,「謂離自懮,念衆生懮,故生喜、樂」。「一心不動」則爲此禅之所依。(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上)
⑥第二禅:具有「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中,遠離初禅的尋、伺心理活動,于內心信相明淨,故稱「內等淨」;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與樂之情態,故稱「定生喜樂」。上文中,「息一切意業」即「滅覺觀」,「攝一切衆生」、「一心智力勇猛」是「內淨無覺無觀」即「內等淨」,「喜心悅豫」是「定生喜樂」。(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上)
⑦第叁禅: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樂、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離脫二禅之喜樂,住于正念正知,進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勝法而精進修習;因已遠離二禅定之喜樂,然猶存有自地之妙樂,故稱「離喜妙樂」。上文中,「初思惟一切衆生自性」即行舍、正念二支,「厭離生死」即正慧、受樂二支,「謂正知生死不可喜故,厭離即得真寂之樂。」(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上)
⑧熱惱:指逼于劇苦,而使身心焦熱苦惱。
⑨第四禅:此禅定具有「舍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離脫第叁禅定之妙樂,故稱「舍清淨」;僅憶念修養功德,故稱「念清淨」;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樂之感受中。「悉能息滅一切衆生衆苦熱惱」通具前叁支,「悉能息滅」即「舍念清淨」,既無苦樂即是「中受」。(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上-中)
⑩解脫海:解脫之德,深廣如海,故將解脫境界稱之爲「海」。
11增長圓滿一切智願六句:此六句講解「引生功德禅」。「遊戲神通」即「普遊步」義,約一乘而說「普入法界」。(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二中)
12以種種方便成就衆生:此一大段落講解「饒益有情禅」。「種種方便」無不饒益,也即「普遊步」義。可分爲叁部分理解:「所謂」以下爲使其修習「四念處」等觀,「若有衆生」下說明修此道的因緣,「複次」以下使其修習「四正斷」。四念處,又稱「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單稱「四念」,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對治「常」、「樂」、「我」、「淨」等四顛倒的觀法。「念」指與觀慧相應之念心所;「處」即「身」、「受」、「心」、「法」四境。于此四境起不淨、苦、無常、無我等觀慧時,就能夠使念止住于其境,因此稱爲「念處」或「念住」。四正斷,即「四正勤」,已生惡使其斷滅、未生惡使其不生、未生善使其生起、已生善使其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13法樂:即法味之樂。聽受佛法之法味,以長養法身之慧命而生喜樂,故稱「法樂」。又行善積德以自娛,也稱爲「法樂」。
【語譯】普德淨光夜神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名叫『寂靜禅定樂普遊步』的解脫法門。我可以完全看見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的一切諸佛,也可以看見這些佛種種不同的清淨國土、道場、衆會、神通、名號、說法、壽命、言音、身相,都能夠明睹而並不執著。爲什麼呢?我知曉諸如來非去,世間之道趣永遠除滅的緣故;如來非來,其體性無生的緣故;如來非生,佛的法身平等的緣故;如來非滅,無有生相的緣故;如來非實,住于如幻之法的緣故;如來非妄,利益衆生的緣故;如來非遷,超過生死的緣故;如來非壞,其性常不變的緣故;如來一相,言語都完全遠離的緣故;如來無相,性相本來就是空的緣故。
「善男子!我這樣了知一切如來之時,在菩薩寂靜禅定樂普遊步解脫門中,分明了達,增長成就,思惟觀察,堅固莊嚴,不起一切妄想分別,大悲救護一切衆生,一心不動,修習初禅。息滅一切意業,攝取一切衆生,智力勇猛,喜心悅豫,修習第二禅。思惟一切衆生之自性,厭惡遠離生死,修習第叁禅。都能夠息滅一切衆生身心的焦熱苦惱,修習第四禅。
「我增長圓滿一切智之願,出生一切諸叁昧之海,進入諸菩薩解脫海之門,遊戲一切神通,成就一切變化,以清淨智完全進入法界。
「善男子!我修習這一解脫法門之時,以種種方便使衆生得到成就。具體而言,面對在家放逸之衆生,使其産生不淨之想、可厭之想、疲勞之想、逼迫之想、系縛之想、羅剎之想、無常之想、苦之想、無我之想、空之想、無生之想、不自在之想、老病死之想。自己對于五欲不産生喜樂執著,激勵衆生不執著欲樂,只是住于法樂,出離于家,進入非家。對于住在空閑之處的衆生,我爲了止息諸惡之音聲,在靜夜時爲其說甚深之法,給予其求取寂靜之想順應的外緣,爲其指點出家之門,爲其開示正確的道路,爲其變化出光明,除去其黑暗之蔽障,滅除其怖畏,贊歎其出家之業,贊歎佛、法、僧及善知識所具備的諸功德,也贊歎其親近善知識的行爲。還有,善男子!我修習這一解脫法門之時,使諸衆生,不生非法之貪,不生起邪分別想,不作諸罪業。對于已經已經作了這些業的衆生,都使其停止;對于未産生善法,未曾修習波羅蜜行,未求得一切智,未生起大慈悲,未造人、天之業的衆生,都使其産生之;對于已經産生這些善法的衆生,使其增長。我給與他們如此順道因緣,直至使其成就一切智之智。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寂靜禅定樂普遊步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诃薩,具足普賢所有行願,了達一切無邊法界,常能增長一切善根,照見一切如來智力,住于一切如來境界,恒處生死,心無障礙,疾能滿足一切智願,普能往詣一切世界,悉能觀見一切諸佛,徧能聽受一切佛法,能破一切衆生癡暗,能于生死大夜之中出生一切智慧光明。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去此不遠,于菩提場右邊,有一夜神,名『喜目觀察衆生』①。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普德淨光夜神欲重宣此解脫義,爲善財童子而說頌曰:「若有信解心,盡見叁世佛;彼人眼清淨,能入諸佛海。②汝觀諸佛身,清淨相莊嚴,一念神通力,法界悉充滿。③盧舍那如來,道場成正覺,一切法界中,轉于淨*輪。④如來知法性,寂滅無有二,清淨相嚴身,徧示諸世間。⑤佛身不思議,法界悉充滿,普現一切剎,一切無不見。⑥佛身常光明,一切剎塵等,種種清淨色,念念徧法界。⑦如來一毛孔,放不思議光,普照諸群生,令其煩惱滅。⑧如來一毛孔,出生無盡化,充徧于法界,除滅衆生苦。⑨佛演一妙音,隨類皆令解,普雨廣大法,使發菩提意。⑩佛昔修諸行,已曾攝受我,故得見如來,普現一切剎。11諸佛出世間,量等衆生數,種種解脫境,非我所能知。一切諸菩薩,入佛一毛孔,如是妙解脫,非我所能知。12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觀察,汝應往詣彼,問修菩薩行。13」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普德淨光夜神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內」中的「喜目…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