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1
「善男子!我修此解脱时,以种种方便成就众生12。所谓:于在家放逸众生,令生不净想、可厌想、疲劳想、逼迫想、系缚想、罗剎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空想、无生想、不自在想、老病死想。自于五欲不生乐着,亦劝众生不着欲乐,唯住法乐13,出离于家,入于非家。若有众生住于空闲,我为止息诸恶音声,于静夜时为说深法,与顺行缘,开出家门,示正道路,为作光明,除其暗障,灭其怖畏,赞出家业,叹佛、法、僧及善知识具诸功德,亦叹亲近善知识行。复次,善男子!我修解脱时,令诸众生,不生非法贪,不起邪分别,不作诸罪业。若已作者,皆令止息;若未生善法,未修波罗蜜行,未求一切智,未起大慈悲,未造人、天业,皆令其生;若已生者,令其增长。我与如是顺道因缘,乃至令成一切智智。
【章旨】普德净光夜神为善财童子叙述「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菩萨解脱法门的法体与四大业用即功能。此四大功能为:攀缘如实禅、法乐住禅、引生功德禅、饶益有情禅。
【注释】①寂静禅定乐普游步数句:据澄观解释,此法门之法体为:「谓契理无着为『寂静』,止观双运为『禅定』,正法乐住为『乐』,大用无涯为『普游步』。」(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上)
②体性: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
③普见三世一切诸佛:澄观说此数句是对「攀缘如实禅」的说明。「攀缘如实禅」与「如来清净禅」相同。文中以般若学的「八不」解释此禅法,「文有『十非』,大同《中论》八不。谓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为四。其『非实非妄』即是不常,『非迁非坏』即是不断,一相即非异,无相亦非一。」此禅法的核心是「穷了如来之体性」。(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上)
④我如是了知一切如来时:此段落讲述「法乐住禅」之内容。
⑤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是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之心理活动,称为初禅。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因为获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上文中「思惟观察」即是「寻」、「伺」,「坚固庄严」犹是寻、伺之相。「不起一切妄想分别」,即所离之障。「大悲救护一切众生」,「谓离自懮,念众生懮,故生喜、乐」。「一心不动」则为此禅之所依。(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上)
⑥第二禅:具有「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中,远离初禅的寻、伺心理活动,于内心信相明净,故称「内等净」;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与乐之情态,故称「定生喜乐」。上文中,「息一切意业」即「灭觉观」,「摄一切众生」、「一心智力勇猛」是「内净无觉无观」即「内等净」,「喜心悦豫」是「定生喜乐」。(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上)
⑦第三禅: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乐、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离脱二禅之喜乐,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欣求更高境界的胜法而精进修习;因已远离二禅定之喜乐,然犹存有自地之妙乐,故称「离喜妙乐」。上文中,「初思惟一切众生自性」即行舍、正念二支,「厌离生死」即正慧、受乐二支,「谓正知生死不可喜故,厌离即得真寂之乐。」(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上)
⑧热恼: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⑨第四禅: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在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悉能息灭一切众生众苦热恼」通具前三支,「悉能息灭」即「舍念清净」,既无苦乐即是「中受」。(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上-中)
⑩解脱海:解脱之德,深广如海,故将解脱境界称之为「海」。
11增长圆满一切智愿六句:此六句讲解「引生功德禅」。「游戏神通」即「普游步」义,约一乘而说「普入法界」。(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二中)
12以种种方便成就众生:此一大段落讲解「饶益有情禅」。「种种方便」无不饶益,也即「普游步」义。可分为三部分理解:「所谓」以下为使其修习「四念处」等观,「若有众生」下说明修此道的因缘,「复次」以下使其修习「四正断」。四念处,又称「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单称「四念」,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对治「常」、「乐」、「我」、「净」等四颠倒的观法。「念」指与观慧相应之念心所;「处」即「身」、「受」、「心」、「法」四境。于此四境起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慧时,就能够使念止住于其境,因此称为「念处」或「念住」。四正断,即「四正勤」,已生恶使其断灭、未生恶使其不生、未生善使其生起、已生善使其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13法乐: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也称为「法乐」。
【语译】普德净光夜神继续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获得名叫『寂静禅定乐普游步』的解脱法门。我可以完全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一切诸佛,也可以看见这些佛种种不同的清净国土、道场、众会、神通、名号、说法、寿命、言音、身相,都能够明睹而并不执着。为什么呢?我知晓诸如来非去,世间之道趣永远除灭的缘故;如来非来,其体性无生的缘故;如来非生,佛的法身平等的缘故;如来非灭,无有生相的缘故;如来非实,住于如幻之法的缘故;如来非妄,利益众生的缘故;如来非迁,超过生死的缘故;如来非坏,其性常不变的缘故;如来一相,言语都完全远离的缘故;如来无相,性相本来就是空的缘故。
「善男子!我这样了知一切如来之时,在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中,分明了达,增长成就,思惟观察,坚固庄严,不起一切妄想分别,大悲救护一切众生,一心不动,修习初禅。息灭一切意业,摄取一切众生,智力勇猛,喜心悦豫,修习第二禅。思惟一切众生之自性,厌恶远离生死,修习第三禅。都能够息灭一切众生身心的焦热苦恼,修习第四禅。
「我增长圆满一切智之愿,出生一切诸三昧之海,进入诸菩萨解脱海之门,游戏一切神通,成就一切变化,以清净智完全进入法界。
「善男子!我修习这一解脱法门之时,以种种方便使众生得到成就。具体而言,面对在家放逸之众生,使其产生不净之想、可厌之想、疲劳之想、逼迫之想、系缚之想、罗剎之想、无常之想、苦之想、无我之想、空之想、无生之想、不自在之想、老病死之想。自己对于五欲不产生喜乐执着,激励众生不执着欲乐,只是住于法乐,出离于家,进入非家。对于住在空闲之处的众生,我为了止息诸恶之音声,在静夜时为其说甚深之法,给予其求取寂静之想顺应的外缘,为其指点出家之门,为其开示正确的道路,为其变化出光明,除去其黑暗之蔽障,灭除其怖畏,赞叹其出家之业,赞叹佛、法、僧及善知识所具备的诸功德,也赞叹其亲近善知识的行为。还有,善男子!我修习这一解脱法门之时,使诸众生,不生非法之贪,不生起邪分别想,不作诸罪业。对于已经已经作了这些业的众生,都使其停止;对于未产生善法,未曾修习波罗蜜行,未求得一切智,未生起大慈悲,未造人、天之业的众生,都使其产生之;对于已经产生这些善法的众生,使其增长。我给与他们如此顺道因缘,直至使其成就一切智之智。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具足普贤所有行愿,了达一切无边法界,常能增长一切善根,照见一切如来智力,住于一切如来境界,恒处生死,心无障碍,疾能满足一切智愿,普能往诣一切世界,悉能观见一切诸佛,徧能听受一切佛法,能破一切众生痴暗,能于生死大夜之中出生一切智慧光明。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去此不远,于菩提场右边,有一夜神,名『喜目观察众生』①。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普德净光夜神欲重宣此解脱义,为善财童子而说颂曰:「若有信解心,尽见三世佛;彼人眼清净,能入诸佛海。②汝观诸佛身,清净相庄严,一念神通力,法界悉充满。③卢舍那如来,道场成正觉,一切法界中,转于净*轮。④如来知法性,寂灭无有二,清净相严身,徧示诸世间。⑤佛身不思议,法界悉充满,普现一切剎,一切无不见。⑥佛身常光明,一切剎尘等,种种清净色,念念徧法界。⑦如来一毛孔,放不思议光,普照诸群生,令其烦恼灭。⑧如来一毛孔,出生无尽化,充徧于法界,除灭众生苦。⑨佛演一妙音,随类皆令解,普雨广大法,使发菩提意。⑩佛昔修诸行,已曾摄受我,故得见如来,普现一切剎。11诸佛出世间,量等众生数,种种解脱境,非我所能知。一切诸菩萨,入佛一毛孔,如是妙解脱,非我所能知。12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观察,汝应往诣彼,问修菩萨行。13」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章旨】普德净光夜神又向善财童子举荐「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内」中的「喜目…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