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法界等,令我載此乘!淨諸業惑輪,斷諸流轉苦,摧魔及外道,令我載此乘!智慧滿十方,莊嚴徧法界,普洽衆生願,令我載此乘!清淨如虛空,愛見18悉除滅,利益一切衆,令我載此乘!願力速疾行,定心安隱住,普運諸含識,令我載此乘!如地不傾動,如水普饒益,如是運衆生,令我載此乘!四攝圓滿輪,總持清淨光;如是智慧日,願示我令見!已入法王位19,已著智王冠,已系妙法缯,願能慈顧我!」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像王回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複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
【章旨】善財童子聽聞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一心求取大菩提心,以偈頌形式向文殊菩薩請教修菩薩行的方法,得到了文殊菩薩的肯定。
【注釋】①叁有:有二義:其一,因叁界之生死是有因有果的,所以有「叁有」:「欲有」,即欲界的生死;「色有」,即色界的生死;「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其二,「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②憍慢:二種有區別的心理活動和感受。憍,指不對他人而僅對自己之種性、色力、財位、智才等有所染著,使心高舉之精神作用,也就是對自己之長處産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則指經過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也就是輕蔑、自負之意。唯識學以「憍」爲小隨煩惱之一,系以貪愛之一分爲自體的,離貪而別無相用;將「慢」作爲六根本煩惱之一。
③貪恚:與「癡」即「無明」共同構成「叁毒」。貪,即「貪欲」、「貪愛」,簡稱爲「愛」、「欲」,指欲求各種欲望的滿足欲,追求名聲、財物等等,沒有厭足的心理活動。貪通于叁界,其中,欲界之貪,稱爲欲貪,其性不善,爲十惡、五蓋、叁不善根之一;色界、無色界之貪,稱爲有貪,其性有覆無記。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指對于衆生産生的怨恨的心理。《成唯識論》卷六將其解釋爲,對違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焦熱苦惱,不得平安。「瞋」唯屬欲界所系之煩惱,色界、無色界則無。「貪」是從喜愛之對境所起,「瞋」則從違逆(不順心)之對境所起。唯識學將「貪」、「瞋」列爲六種「根本煩惱」、十種「隨眠」之一。
④童蒙:幼稚愚昧;無知的兒童。
⑤谄诳:唯識學所列的兩種有聯系的二十種「隨煩惱」。谄,阿曲,谄曲,指爲了網取他意而無法如實顯表自己之精神作用,也即心曲而不真,將自己本心隱藏而對他人卻故意裝出順從之心理作用,以谄所生之身、口、意業,稱爲「曲業」。诳,指以種種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此爲得利養而現矯德,以詭詐爲性,能障不诳,以邪命爲業。「谄」與「诳」同爲欲界及初地所系,與諸受中之懮喜相應,而自在生起,故僅屬于「修所斷」。
⑥悭嫉憍:吝啬、嫉妒、傲慢。
⑦降魔軍:意即對治、降伏惡魔。惡魔乃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奪取慧命者,通常分爲心內之煩惱魔與心外之天魔,皆爲修行佛道之障礙,修行者可賴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同時佛菩薩爲引導衆生,亦須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例如,不動明王所持之劍稱爲降魔劍,此即其象征之意。傳說釋尊在菩提樹下端坐時,即有群魔來襲,然盡爲釋尊逐退,而後終成正等正覺。故降魔亦爲釋尊八相之一。
⑧定女:比喻叁昧之力在修行中的作用。
⑨常樂我淨:即「涅槃四德」,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達涅槃境界之覺悟爲永遠不變之覺悟,故稱之爲「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故稱之爲「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故稱之爲「我」;無煩惱之染汙,故稱之爲「淨」。
⑩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無漏正真之道,系相對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廣義言之,指與邪道惡道相對之佛道即稱正道;叁乘所行之道亦稱正道。狹義言之,則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1摩诃衍:即「大乘」。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將衆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具體地說,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12毂:本指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又爲車輪的代稱。
13梵行:意譯「淨行」,指道俗二衆所修之清淨行爲。以梵天斷淫欲、離淫欲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稱非梵行。
14茵褥:床墊子。
15法鼓:有二義:一指佛陀所說的法,能使衆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比喻爲「鼓」。二指佛教寺廟所用的鼓之一。
16慚愧:慚與愧之並稱,即羞恥過罪的心理活動。「慚」爲先尊重自身,而後崇重賢者與聖者,並崇重法;「愧」系由世間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譏謗或律法之製裁,而輕拒暴惡。即主張羞恥爲慚、愧二者之通相,崇善與拒惡則分別爲慚、愧之別相。
17羁鞅:泛指駕馭牲口的用具;喻束縛。羁,馬絡頭;鞅,牛缰繩。
18愛見:以事、理爲對象所起之煩惱。分別言之,「愛」系屬情意上之煩惱,由于執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見」則指執著于錯誤之理論導致謬見,並妨礙悟道,爲理知上之煩惱。
19法王位:此名相曆來有異解,因爲涉及到對善財童子的定位,所以特別關鍵。在菩薩行之「十住」的第九位也稱「法王子住」、「了生住」。衆生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此處應該如何理解,應該仔細斟酌。如澄觀所說:「此菩提心爲當何位?善財童子爲聖?爲凡?有古多釋:一雲即地上菩薩,言發心者,證發心也。一雲是地前寶報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現熟。」至于第叁種解釋:「此人已生法王種中,斯文可定然自爲二解,一謂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種,即已入地。二謂據多聞熏習勝解真性成就佛種,名生法王種中,即叁賢內種性菩薩。」但澄觀認爲,這叁種解釋都不能作爲依據。澄觀依據法藏的解釋認爲,善財童子「應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圓教宗有其叁位:一見聞位,即是善財次前生身,見聞如是普賢法故,成解脫分善根。如前歎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頓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是。叁證入生,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善財來生是也。若爾,定是何位?謂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曆五位隨在即彼。」(唐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五,《大正藏》第叁十五卷,頁九二〇下—九二一上)這樣,便有叁種解釋:其一,善財爲地前菩薩;其二,善財爲地上菩薩;其叁,善財頓修五位行法,乃是一身曆五位。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的住所聽聞佛有如此種種功德,便一心勤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接著文殊師利的話音誦出偈頌曰:(偈頌語譯略)。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以如同象王之身回頭觀看善財童子,並且說出這樣的話語:「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想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並供養諸善知識,是具備一切智的最初因緣。因此,絕不要對此産生疲倦和厭惡之心。」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爲我說,菩薩應雲何學菩薩行?應雲何修菩薩行?應雲何趣菩薩行?應雲何行菩薩行?應雲何淨菩薩行?應雲何入菩薩行?應雲何成就菩薩行?應雲何隨順菩薩行?應雲何憶念菩薩行?應雲何增廣菩薩行?應雲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爲善財童子而說頌言①:「善哉,功德藏!能來至我所,發起大悲心,勤求無上覺。已發廣大願,除滅衆生苦,普爲諸世間,修行菩薩行。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福光福威力,福處福淨海;汝爲諸衆生,願修普賢行。汝見無邊際,十方一切佛,皆悉聽聞法,受持不忘失。汝于十方界,普見無量佛,成就諸願海,具足菩薩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隨導師學,當成一切智。汝徧一切剎,微塵等諸劫,修行普賢行,成就菩提道。汝于無量剎,無邊諸劫海,修行普賢行,成滿諸大願。此無量衆生,聞汝願歡喜,皆發菩提意,願學普賢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衆生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事爲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倍更爲難。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爲『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菩薩雲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爲汝說。」
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踴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
【章旨】善財童子向文殊菩薩請教求取無上菩提的方法、途徑。文殊菩薩告誡善財童子,要求取無上菩提,應該堅定地尋找參拜善知識,並且建議善財童子前往「勝樂國」的「妙峰山」向德雲比丘求教。
【注釋】①說頌言:下文的偈頌大意爲文殊菩薩對于善財童子的鼓勵誇獎之辭,其含義與下文的散文體大致相同。
【語譯】善財童子對文殊菩薩說:「很希望聖者爲我等廣泛詳細地宣說,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習菩薩行?應該如何修行菩薩行?應該如何導向菩薩行?應該如何實踐菩薩行?應該如何純淨菩薩行…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