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法界等,令我载此乘!净诸业惑轮,断诸流转苦,摧魔及外道,令我载此乘!智慧满十方,庄严徧法界,普洽众生愿,令我载此乘!清净如虚空,爱见18悉除灭,利益一切众,令我载此乘!愿力速疾行,定心安隐住,普运诸含识,令我载此乘!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如是运众生,令我载此乘!四摄圆满轮,总持清净光;如是智慧日,愿示我令见!已入法王位19,已着智王冠,已系妙法缯,愿能慈顾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像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章旨】善财童子听闻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一心求取大菩提心,以偈颂形式向文殊菩萨请教修菩萨行的方法,得到了文殊菩萨的肯定。
【注释】①三有:有二义:其一,因三界之生死是有因有果的,所以有「三有」:「欲有」,即欲界的生死;「色有」,即色界的生死;「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其二,「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②憍慢:二种有区别的心理活动和感受。憍,指不对他人而仅对自己之种性、色力、财位、智才等有所染着,使心高举之精神作用,也就是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则指经过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也就是轻蔑、自负之意。唯识学以「憍」为小随烦恼之一,系以贪爱之一分为自体的,离贪而别无相用;将「慢」作为六根本烦恼之一。
③贪恚:与「痴」即「无明」共同构成「三毒」。贪,即「贪欲」、「贪爱」,简称为「爱」、「欲」,指欲求各种欲望的满足欲,追求名声、财物等等,没有厌足的心理活动。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指对于众生产生的怨恨的心理。《成唯识论》卷六将其解释为,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焦热苦恼,不得平安。「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色界、无色界则无。「贪」是从喜爱之对境所起,「瞋」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唯识学将「贪」、「瞋」列为六种「根本烦恼」、十种「随眠」之一。
④童蒙:幼稚愚昧;无知的儿童。
⑤谄诳:唯识学所列的两种有联系的二十种「随烦恼」。谄,阿曲,谄曲,指为了网取他意而无法如实显表自己之精神作用,也即心曲而不真,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之心理作用,以谄所生之身、口、意业,称为「曲业」。诳,指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此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能障不诳,以邪命为业。「谄」与「诳」同为欲界及初地所系,与诸受中之懮喜相应,而自在生起,故仅属于「修所断」。
⑥悭嫉憍:吝啬、嫉妒、傲慢。
⑦降魔军:意即对治、降伏恶魔。恶魔乃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夺取慧命者,通常分为心内之烦恼魔与心外之天魔,皆为修行佛道之障碍,修行者可赖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同时佛菩萨为引导众生,亦须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例如,不动明王所持之剑称为降魔剑,此即其象征之意。传说释尊在菩提树下端坐时,即有群魔来袭,然尽为释尊逐退,而后终成正等正觉。故降魔亦为释尊八相之一。
⑧定女:比喻三昧之力在修行中的作用。
⑨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故称之为「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故称之为「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故称之为「我」;无烦恼之染污,故称之为「净」。
⑩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广义言之,指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1摩诃衍:即「大乘」。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具体地说,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12毂:本指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又为车轮的代称。
13梵行:意译「净行」,指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14茵褥:床垫子。
15法鼓:有二义:一指佛陀所说的法,能使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比喻为「鼓」。二指佛教寺庙所用的鼓之一。
16惭愧:惭与愧之并称,即羞耻过罪的心理活动。「惭」为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律法之制裁,而轻拒暴恶。即主张羞耻为惭、愧二者之通相,崇善与拒恶则分别为惭、愧之别相。
17羁鞅:泛指驾驭牲口的用具;喻束缚。羁,马络头;鞅,牛缰绳。
18爱见:以事、理为对象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着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着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
19法王位:此名相历来有异解,因为涉及到对善财童子的定位,所以特别关键。在菩萨行之「十住」的第九位也称「法王子住」、「了生住」。众生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此处应该如何理解,应该仔细斟酌。如澄观所说:「此菩提心为当何位?善财童子为圣?为凡?有古多释:一云即地上菩萨,言发心者,证发心也。一云是地前宝报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现熟。」至于第三种解释:「此人已生法王种中,斯文可定然自为二解,一谓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种,即已入地。二谓据多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中,即三贤内种性菩萨。」但澄观认为,这三种解释都不能作为依据。澄观依据法藏的解释认为,善财童子「应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善财次前生身,见闻如是普贤法故,成解脱分善根。如前叹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是。三证入生,即因位穷终没同果海,善财来生是也。若尔,定是何位?谓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即彼。」(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五,《大正藏》第三十五卷,页九二〇下—九二一上)这样,便有三种解释:其一,善财为地前菩萨;其二,善财为地上菩萨;其三,善财顿修五位行法,乃是一身历五位。
【语译】这时,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的住所听闻佛有如此种种功德,便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接着文殊师利的话音诵出偈颂曰:(偈颂语译略)。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以如同象王之身回头观看善财童子,并且说出这样的话语:「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想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并供养诸善知识,是具备一切智的最初因缘。因此,绝不要对此产生疲倦和厌恶之心。」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趣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入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随顺菩萨行?应云何忆念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而说颂言①:「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已发广大愿,除灭众生苦,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福光福威力,福处福净海;汝为诸众生,愿修普贤行。汝见无边际,十方一切佛,皆悉听闻法,受持不忘失。汝于十方界,普见无量佛,成就诸愿海,具足菩萨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汝徧一切剎,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汝于无量剎,无边诸劫海,修行普贤行,成满诸大愿。此无量众生,闻汝愿欢喜,皆发菩提意,愿学普贤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求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
【章旨】善财童子向文殊菩萨请教求取无上菩提的方法、途径。文殊菩萨告诫善财童子,要求取无上菩提,应该坚定地寻找参拜善知识,并且建议善财童子前往「胜乐国」的「妙峰山」向德云比丘求教。
【注释】①说颂言:下文的偈颂大意为文殊菩萨对于善财童子的鼓励夸奖之辞,其含义与下文的散文体大致相同。
【语译】善财童子对文殊菩萨说:「很希望圣者为我等广泛详细地宣说,成就菩萨应该如何学习菩萨行?应该如何修行菩萨行?应该如何导向菩萨行?应该如何实践菩萨行?应该如何纯净菩萨行…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