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右繞觀察,辭退而去。
【章旨】德雲比丘又告訴善財童子南方「海門國」的海雲比丘可以進一步給予教誨,善財于是辭別德雲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寂滅:略稱爲「滅」,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爲之境地。此境地遠離迷惑世界,含快樂之意,故稱寂滅爲樂。「寂滅」有時又等同于「涅槃」。
②自業:自己之業。「業」爲造作之義,指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與因果關系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爲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
③因:指能引生結果之原因。從狹義而言,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稱爲因(內因),而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外在原因,則稱爲緣(外緣)。然從廣義而言,凡參與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與變化之一切條件,皆稱爲「因」。由此可知,廣義之因,系包含內因與外緣二者。
【語譯】「善男子!我只是證得了這種回憶記憶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的法門,怎麼能夠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清淨行門?這一法門包含:智光普照念佛門,常常觀見一切諸佛國土種種宮都整潔幹淨;使一切衆生念佛門,針對諸衆生心之所樂,使其都觀見佛而獲得清淨;使衆生安住于力念佛門,使其進入如來十力中;使其安住于法念佛門,觀見無量佛,聽聞佛法;照耀諸方念佛門,完全觀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進入不可見處念佛門,完全觀見一切微細境界中諸佛自在神通等事;住于諸劫念佛門,在一切劫中常常觀見如來諸所施爲沒有片刻舍離;住一切時念佛門,在一切時常常觀見如來,親近同住從不舍離;住一切剎念佛門,于一切國土均見佛身超過一切,沒有與之相等者;住于一切世念佛門,隨于自心之所欲樂完全觀見叁世諸如來;住于一切境念佛門,在一切諸境界中完全觀見諸如來次第顯現;住寂滅念佛門,于一念中觀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顯涅槃;住于遠離念佛門,于一念中觀見一切佛從其所住而出去;住廣大念佛門,心常常觀察一一佛身充徧一切諸法界;住微細念佛門,于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都至其所而做各種事;住莊嚴念佛門,于一念中觀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並出現神變;住能事念佛門,看見一切佛出現世間放出智慧光而轉*輪;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道隨其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均顯現其像;住自業念佛門,知道隨著衆生所積集之業,顯現衆生影像使其覺悟;住神變念佛門,觀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徧法界而開放;住虛空念佛門,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裝飾了整個法界和虛空界。
德雲比丘繼續對善財童子說:「我爲什麼能夠知曉哪些功德行呢?善男子!南方有一個名叫『海門』的國家;這個國家有一位叫『海雲』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裏向他請教: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海雲比丘能分別宣說發起廣大善根的因緣。善男子!海雲比丘肯定會使你進入廣大助道位,肯定會使你産生廣大善根力,肯定會爲你宣說發菩提心之因,肯定會爲你生發出擴展大乘的光明,肯定會爲你說明如何修廣大波羅蜜,肯定會使你進入廣大諸行海,肯定會滿足你的廣大誓願輪,肯定會使你進入清淨廣大莊嚴門,肯定會使你産生廣大慈悲力。」
當時,善財童子禮拜德雲比丘雙足之後,右繞而禮敬觀察德雲。最後,善財童子辭別德雲而向南去。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參——德雲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德雲比丘教誨給善財童子的念佛法門是進入十住之第一住「發心住」的法門。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于心中生出一切功德。
善財童子第叁參:海雲比丘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善知識教,正念觀察智慧光明門,正念觀察菩薩解脫門,正念觀察菩薩叁昧門,正念觀察菩薩大海門,正念觀察諸佛現前門,正念觀察諸佛方所門,正念觀察諸佛軌則門,正念觀察諸佛等虛空界門,正念觀察諸佛出現次第門,正念觀察諸佛所入方便門。
漸次南行,至海門國,向海雲比丘所,頂禮其足,右繞畢,于前合掌,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欲入一切無上智海,而未知菩薩雲何能舍世俗家,生如來家?雲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雲何能離凡夫地,入如來地?雲何能斷生死流,入菩薩行流?雲何能破生死輪,成菩薩願輪?雲何能滅魔境界,顯佛境界?雲何能竭愛欲海,長大悲海?雲何能閉衆難惡趣門,開諸大涅槃門?雲何能出叁界城,入一切智城?雲何能棄舍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饒益一切衆生?」
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耶?」
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海雲言:「善男子!若諸衆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具真實道叁昧智光,出生種種廣大福海,長白淨法①無有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②如地無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衆生,于諸有趣③專念不舍,恒樂觀察如來境界。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衆生故;發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間故;發安樂心,令一切衆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衆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者鹹守護故;發無礙心,舍離一切諸障礙故;發廣大心,一切法界鹹徧滿故;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故;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發清淨心,于叁世法智無違故;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章旨】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繼續體味德雲比丘的教誨。善財童子依照德雲比丘的囑咐繼續南下至海門國禮拜海雲比丘,向其請教如何進入菩薩行。海雲比丘先告訴他發菩提心的十種內容。至此,海雲比丘開始爲善財童子開示進入十住之第二住「治地住」的法門——「普眼法門」。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叁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四會。
【注釋】①白淨法:清淨法,善法。
②等心:對于一切衆生怨親所持平等之心;對于佛教修行的萬千法門持等修之心。
③諸有趣:指衆生在其中以因果律而運作的六道輪回。趣,即六道。諸有,指迷界之萬象差別。衆生之所作業,由因生果,因緣果報實有不虛;可分叁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類,總稱諸有。此外,諸有爲凡夫衆生浮沈之生死海,故稱「諸有海」。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德雲比丘的如下教誨:正念觀察智慧光明門,正念觀察菩薩解脫門,正念觀察菩薩叁昧門,正念觀察菩薩大海門,正念觀察諸佛現前門,正念觀察諸佛方所門,正念觀察諸佛軌則門,正念觀察諸佛等虛空界門,正念觀察諸佛出現次第門,正念觀察諸佛所入方便門。
善財童子逐漸地南行,到達海門國,走向海雲比丘的住所,頂禮海雲比丘雙足,從右圍繞向其致敬完畢,重新在海雲比丘的前面合掌向其致敬,善財童子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想進入一切無上智之海,但卻不知道成就菩薩如何纔能舍棄世俗之家而生于如來之家?如何纔能度過生死大海,進入佛智之海?如何纔能脫離凡夫地,進入如來地?如何纔能截斷生死之流,進入菩薩行之流?如何纔能毀破生死車輪,成就菩薩大願之輪?如何纔能滅除魔境界,顯現佛之境界?如何纔能使愛欲之海枯竭而使大悲之海壯大?如何纔能關閉諸多進入惡道之門,打開進入大涅槃之門?如何纔能逃出欲界、色界、五色界叁界之城,進入一切智之城?如何纔能棄舍一切玩好之物,將其都用作使一切衆生得到很大的益處?」
當時,海雲比丘問善財說:「善男子!你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嗎?」
善財回答:「是!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海雲說:「善男子!如果諸衆生不種植善根,就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獲得普門善根光明,具備真實道叁昧之智光,生出種種廣大福海,使清淨法得到增長,沒有懈怠停息,應該侍奉善知識而不生疲倦和厭惡,不顧身體和生命,沒有任何掖藏和積集,其等心如同大地一樣無有高下之分,心性常常緬懷慈愍一切衆生之念想,對于諸有趣專念不舍,永恒地樂于觀察如來境界。這樣纔能發菩提心。
「所謂發菩提心包含這些內容:發大悲心,普徧救助一切衆生;發大慈心,完全同等地護佑一切世間;發安樂心,使一切衆生滅除諸苦;發饒益心,使一切衆生遠離惡法;發哀愍心,能夠普徧地守護那些怖畏者;發無礙心,舍離一切諸障礙;發廣大心,使其徧滿一切法界;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發寬博心,完全觀見一切諸如來;發清淨心,對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法之智沒有違反;發智慧心,普徧進入一切智慧之海。
「善男子!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爲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廣大無量,思惟大海甚深難測,思惟大海漸次深廣,思惟大海無量衆寶奇妙莊嚴,思惟大海積無量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不可思議,思惟大海無量衆生之所住處,思惟大海容受種種大身衆生,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無增無減。
「善男子!我思惟時,複作是念:『世間之中,頗有廣博過此海不?頗有無量過此海不?頗有甚深過此海不?頗有殊特過此海不?』善男子!我作是念時,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無能勝因陀羅尼羅寶爲莖,吠琉璃寶①爲藏,閻浮檀金爲葉,沈水②爲臺,碼瑙爲須,芬敷布濩③,彌覆大海。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莖,百萬摩尼寶莊嚴網彌覆其上,百萬龍王雨以香水,百萬迦樓羅王銜諸璎珞及寶缯帶周匝垂下,百萬羅剎④王慈心觀察,百萬夜…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