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8

  ..續本文上一頁』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叁、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衆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也就是說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衆生而低于諸佛。其中,第五相的後一部分與第六相屬于「辨地果」的內容,見下章偈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菩薩的神通示現徧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間的境界,且超過這些數量而達到無量億,世間的智慧和思惟面對這些必然陷于迷惘郁悶。然而此地菩薩一舉足所具有的無量智慧功德,甚至第九地菩薩也不能知曉,何況一切諸衆生,及聲聞、辟支佛呢?!」

  「此地菩薩供養佛,十方國土悉周徧,亦供現前諸聖衆,具足莊嚴佛功德。住于此地複爲說,叁世法界無礙智,衆生、國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薩智光明,能示衆生正法路,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滅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叁界王,善能演說叁乘法。」

  「無量叁昧一念得,所見諸佛亦如是。此地我今已略說,若欲廣說不可盡。」

  【章 旨】此章的四偈半頌「辨地果」的內容。也屬于世親所說的「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令歡喜」和「大勝」部分。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此地菩薩供養佛,十方國土都完全周徧,亦供養現前的諸位聖衆,此地菩薩具足莊嚴和佛的功德。住于此地又爲衆生說法,叁世法界無礙智,衆生、國土也是如此,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夠爲衆生示現正法之路,其如同自在天光能夠除去世間的黑暗,菩薩的智慧光明滅除衆生的黑暗也是如此。」

  「菩薩住于此地未來多作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王,善于並且能夠演說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法。」

  「此地菩薩的無量叁昧在一念中即可獲得,所見諸佛也是如此。此第十地我現今已經簡略地作了說明,如果想全面說明,那是不可窮盡的。」

  【說 明】第十地「法雲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叁昧滿足分。叁、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說:「後之二分通該十地。」因此,本著將其單獨劃出,作爲〈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內容。而此卷最後的「重頌分」也相應地分爲兩部分內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結構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觀也將「正說分」分爲「明地行」與「辨地果」兩部分,後者包括世親所說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上、有上分」的後半部分。這樣,第十「法雲地」便由「贊請分」、正說分之一「明地行」、「正受分之二「辨地果」、「重頌分」四部分構成。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法雲」的意義。簡言之,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衆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因此名爲「法雲地」。澄觀綜合諸家之說,對其涵義作了較爲全面的解釋。首先,從字義角度,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說:「『雲』者,是喻,略有叁義:一、含水義。二、覆空義。叁、霔雨義。」而將「法」與「雲」聯系起來,「雲」則有四義:「一、喻智慧。二、喻法身。叁、喻應身。四、喻多聞熏因。」澄觀贊成《攝大乘論》的解釋,其文曰:「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雲,又于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霔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

  第叁,關于此地「現前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十「法雲地」爲「受位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薩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十「法雲地」爲「智度」即「智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爲此地法。」「諸乘」屬于出世之「聲聞」、「緣覺」、「菩薩」叁乘。

  「如是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初地藝業不可盡,譬如雪山集衆藥;二地戒聞如香山;叁如鞞陀發妙華;焰慧道寶無有盡,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幹;六如馬耳具衆果;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輪圍;九如計都集無礙;十如須彌具衆德。」

  「初地願首二持戒;叁地功德四專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廣大慧八莊嚴;九地思量微妙義,出過一切世間道;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

  「十行超世發心初,持戒第二禅第叁,行淨第四成就五,緣生第六貫穿七,第八置在金剛幢,第九觀察衆稠林,第十灌頂隨王意,如是德寶漸清淨。」

  【章 旨】此章七頌半頌「地影像分」的內容。「于中,初叁偈半,頌山喻。次二,頌海喻。後二,頌珠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如是諸地所證的佛智中,如同十大山王般巍然聳立。初地藝業是不可窮盡的,譬如雪山聚集了許多藥品;二地『戒』如同香山;叁地如同鞞陀長出美妙的花;焰慧地確實沒有窮盡,譬如仙山有仙衆住于其中;五地的神通如同由幹山;六地如同馬耳山具備衆果;七地大慧如同尼民山;八地自在如同輪圍山;九地如同計都山聚集無礙智慧;十地如同須彌山具足衆德。」

  「初地以大願爲首,二地以持戒爲首;叁地以功德爲首,四地以禅定爲首;五地微妙,六地甚深;七地廣大慧,八地莊嚴;九地思量微妙義,出過一切世間之道;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此行海無有盡竭。」

  「第一地發一切智心。第二地持戒、頭陀行,正行明淨。第叁地諸禅叁昧,圓滿無缺。第四地道行清白,離諸垢穢。第五地方便、神通,內外明徹。第六地緣起智慧,善能鑽穿。第七地貫以種種方便智縷。第八地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地觀衆生行,放聞持光。第十地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夠爲衆生廣作佛事。」

  「十方國土碎爲塵,可于一念知其數,毫末度空可知量,億劫說此不可盡。」

  【章 旨】依據澄觀的判釋,此章一偈「結說無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十地之法是無窮無盡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即便是十方國土都碎爲微塵,菩薩可以在一念之間知曉其數量,以最微小的東西去量度虛空,也可以知曉數量,但以億劫的時間宣說此十地之法也是說不盡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