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除垢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六地的修行内容,即成就般若智慧。⑥欲施与一切智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七「远行地」,「六、即七地,空、有无碍,与一切智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七地的修行内容,即成就「空」、「有」不碍的「一切智」。⑦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八「不动地」,「七、即八地,无功不思议智,庄严三世间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八地的修行内容,即不可思议的「无功用行」。⑧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八、即九地、十地能说能受诸功德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九、第十的修行内容,即能说、能接受无边无际的佛法。⑨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 此句是对前述八句的总结。「如是地义以颂说之,云『更开显』。」(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想赞叹发一切智智之心,想示现菩萨的境界,想说明净治菩萨行之力,想说摄取一切种智之道,想除灭一切世间的污垢,想施予一切智,想示现不可思议智的庄严,想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想使如此地义转而更加开显,于是,禀承佛的神力而向会众说颂曰:
「菩萨其心寂灭一直调和柔顺,平等无碍就如同虚空,远离诸垢浊而住于道,这种殊胜行你们应该听讲。」
「百千亿劫修诸善,供养无量无边佛,声闻、独觉亦复然,为利众生发大心。精勤持戒常柔忍,惭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智修广慧,愿得十力发大心。三世诸佛咸供养,一切国土悉严净。」
「了知诸法皆平等,为利众生发大心。住于初地生是心,永离众恶常欢喜。
「愿力广修诸善法,以悲愍故入后位。戒闻具足念众生,涤除垢秽心明洁。」
「观察世间三毒火,广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无常,如箭入身苦炽然,厌离有为求佛法,广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常观最胜诸功德,斯人趣入难胜地。」
「智慧方便善观察,种种示现救众生,复供十力无上尊,趣入无生现前地。」
「世所难知而能知,不受于我离有无,法性本寂随缘转,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趣如空不动地。」
「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
【章 旨】此章十三偈重颂「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方便作满足地分」的内容。「方便作满足地分」是总结入地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获得的智慧之业。「于中,初二颂半,总颂前九地同相中善择功德。」其后则「次第颂前十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余各一颂。九地,有三颂兼结入位。」(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在百千亿劫一直修习诸善,供养无量无边的佛,声闻、独觉也是如此,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大心。菩萨精进、持戒、常怀忍辱心,惭愧、福智都完全具足,立志求取佛智而广修智慧,希望获得十力而发大心。普徧地供养三世诸佛,一切国土都完全严整清净。」
「菩萨了知诸法都是平等的,为利益众生而发大心。住于初地产生如此心,永远远离众恶而心中常常欢喜。
「菩萨凭借大愿之力而广修诸善法,以悲愍的缘故而进入其后的修行果位。具足清净戒而顾念众生,涤除污垢而心明亮清洁。」
「菩萨观察世间众生的贪、瞋、痴三毒之火,具有广大解而得以进入第三地。」
「欲界、色界、无色有的生死之『三有』等等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同箭进入身体而苦如烈火般燃烧,厌离有为之法而求证佛法,凭借广大智而进入焰慧地。」
「具足念慧并且获得一切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常常观察最殊胜的功德,此修行者随即进入难胜地。」
「以智慧方便观察并且善于观察,以种种示现救度众生,又供养具有十力的无上尊(佛),菩萨随即进入无生的现前地。」
「对于世间最为难知的却能够知晓,不受于我而远离有与无,法性本寂而随缘縩产生,获得此微妙的智慧随即进入第七地。」
「菩萨的智慧方便而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虽然证得寂灭但仍然需勤奋修习,菩萨随即能够进入如空的第八不动地。」
「佛又激励第八地菩萨从寂灭出来,广泛地修习种种智慧之业,具有十种自在而观察世间,以此而升入善慧地。菩萨凭借微妙智观察众生的心、行、业、惑等十一种稠林,为欲化度众生的缘故而其进入世间诸道,为众生演说诸佛的胜义藏。菩萨次第修行具备众善,于是至第九地聚集福与慧,常常常追求诸佛的最上等法,于是获得佛以智水灌其顶。」
「获得无数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业。最后三昧名受职,住广大境恒不动。」
【章 旨】此章一偈颂第二层次「得三昧满足分」。即「离垢三昧等」的功用完全显现出来。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获得无数诸三昧,也善于了知三昧的所作业。菩萨凭借最终所获得的三昧而名为受职菩萨,住于广大的境界而永恒不动。」
「菩萨得此三昧时,大宝莲华忽然现,身量称彼于中坐,佛子围绕同观察。放大光明百千亿,灭除一切众生苦。复于顶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诸佛会。悉住空中作光网,供养佛已从足入。即时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职位。十方菩萨来观察,受职大士舒光照;诸佛眉间亦放光,普照而来从顶入。十方世界咸震动,一切地狱苦消灭;是时诸佛与其职,如转轮王第一子。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
【章 旨】此章的五偈半颂第三层次「得受位分」的内容。此「得受位分」的涵义,即凭借前述的「离垢三昧」而得以被佛智所摄持。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获得此离垢三昧之时,大宝莲华忽然出现,菩萨的身量刚好与其相称,菩萨坐于此大宝莲花座上,有无数的佛子在其周围围绕,一同观察。菩萨放出百千亿的大光明,灭除一切众生之苦。菩萨又从头顶上放出大光明,完全进入十方诸佛之会。菩萨都住于空中织成光明之网,供养佛之后,此大光明又进入了佛的足。这时诸佛都了知,现今的这位佛子已经登上其职位。十方菩萨都前来观察,受职菩萨自如地放光照耀;诸佛的眉间也放出光明,普照世界并且从第十地菩萨的头顶进入。这时十方世界都发生震动,一切地狱之苦都消灭了。这时诸佛给予此菩萨以职位,如同转轮王的第一子一样。如果承蒙诸佛给予灌顶,这就叫登上法云地。」
「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是一切咸通达。一切化用大威力,诸佛加持微细智。秘密劫数毛道等,皆能如实而观察。受生舍俗成正道,转妙*轮入涅槃。乃至寂灭解脱法,及所、未说,皆能了。」
【章 旨】此章的三偈半颂第四层次「明入大尽分」。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的智慧增长无有边际,开悟一切诸世间的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此一切菩萨都通达无碍。一切化度众生的大威力神通,诸佛所加持给菩萨的微细智、秘密智、入劫智、道智等,菩萨都能够如实而观察。菩萨受生但却舍弃俗事,成就正道,旋转美妙的*轮,进入涅槃。如此等等,甚至寂灭解脱之法,以及佛所说、未说的法,此地菩萨都能够了知。」
「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海受龙雨,此地受法亦复然。十方无量诸众生,悉得闻持、持佛法,于一佛所所闻法,过于彼数无有量。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徧十方土,霔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
【章 旨】此章三偈颂第五层次「释名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被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其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其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忆持佛法,譬如大海接受龙降下的雨,此地受法也是如此。十方无量的众生,都完全得以闻持、忆持佛法,于一佛的住所所听闻的法,超过了那数而无有现量。菩萨凭借昔日的智慧、大愿以及神通力,一念普徧前往十方国土,降下甘露雨而灭除众生的烦恼。因此缘故,佛将此地命名为『法云』。」
「神通示现徧十方,超出人、天世间境,复过是数无量亿,世智思惟必迷闷。一举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况一切诸众生,及以声闻、辟支佛。」
【章 旨】此章二偈颂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神通力无上、有上…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