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7

  ..續本文上一頁能除垢故。」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爲會衆再總結第六地的修行內容,即成就般若智慧。⑥欲施與一切智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七「遠行地」,「六、即七地,空、有無礙,與一切智故。」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爲會衆再總結第七地的修行內容,即成就「空」、「有」不礙的「一切智」。⑦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八「不動地」,「七、即八地,無功不思議智,莊嚴叁世間故。」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爲會衆再總結第八地的修行內容,即不可思議的「無功用行」。⑧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八、即九地、十地能說能受諸功德故。」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爲會衆再總結第九、第十的修行內容,即能說、能接受無邊無際的佛法。⑨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 此句是對前述八句的總結。「如是地義以頌說之,雲『更開顯』。」(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衆會,普周法界,想贊歎發一切智智之心,想示現菩薩的境界,想說明淨治菩薩行之力,想說攝取一切種智之道,想除滅一切世間的汙垢,想施予一切智,想示現不可思議智的莊嚴,想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想使如此地義轉而更加開顯,于是,禀承佛的神力而向會衆說頌曰:

  「菩薩其心寂滅一直調和柔順,平等無礙就如同虛空,遠離諸垢濁而住于道,這種殊勝行你們應該聽講。」

  「百千億劫修諸善,供養無量無邊佛,聲聞、獨覺亦複然,爲利衆生發大心。精勤持戒常柔忍,慚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智修廣慧,願得十力發大心。叁世諸佛鹹供養,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爲利衆生發大心。住于初地生是心,永離衆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以悲愍故入後位。戒聞具足念衆生,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叁毒火,廣大解者趣叁地。」

  「叁有一切皆無常,如箭入身苦熾然,厭離有爲求佛法,廣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養百千無量佛,常觀最勝諸功德,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種種示現救衆生,複供十力無上尊,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不受于我離有無,法性本寂隨緣轉,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雖證寂滅勤修習,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廣修種種諸智業,具十自在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觀衆生,心、行、業、惑等稠林,爲欲化其令趣道,演說諸佛勝義藏。次第修行具衆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頂。」

  【章 旨】此章十叁偈重頌「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方便作滿足地分」的內容。「方便作滿足地分」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獲得的智慧之業。「于中,初二頌半,總頌前九地同相中善擇功德。」其後則「次第頌前十地。前八地中,唯叁地半偈,余各一頌。九地,有叁頌兼結入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在百千億劫一直修習諸善,供養無量無邊的佛,聲聞、獨覺也是如此,爲了利益衆生而發大心。菩薩精進、持戒、常懷忍辱心,慚愧、福智都完全具足,立志求取佛智而廣修智慧,希望獲得十力而發大心。普徧地供養叁世諸佛,一切國土都完全嚴整清淨。」

  「菩薩了知諸法都是平等的,爲利益衆生而發大心。住于初地産生如此心,永遠遠離衆惡而心中常常歡喜。

  「菩薩憑借大願之力而廣修諸善法,以悲愍的緣故而進入其後的修行果位。具足清淨戒而顧念衆生,滌除汙垢而心明亮清潔。」

  「菩薩觀察世間衆生的貪、瞋、癡叁毒之火,具有廣大解而得以進入第叁地。」

  「欲界、色界、無色有的生死之『叁有』等等一切都是無常的,如同箭進入身體而苦如烈火般燃燒,厭離有爲之法而求證佛法,憑借廣大智而進入焰慧地。」

  「具足念慧並且獲得一切道智,供養百千無量佛,常常觀察最殊勝的功德,此修行者隨即進入難勝地。」

  「以智慧方便觀察並且善于觀察,以種種示現救度衆生,又供養具有十力的無上尊(佛),菩薩隨即進入無生的現前地。」

  「對于世間最爲難知的卻能夠知曉,不受于我而遠離有與無,法性本寂而隨緣縩産生,獲得此微妙的智慧隨即進入第七地。」

  「菩薩的智慧方便而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雖然證得寂滅但仍然需勤奮修習,菩薩隨即能夠進入如空的第八不動地。」

  「佛又激勵第八地菩薩從寂滅出來,廣泛地修習種種智慧之業,具有十種自在而觀察世間,以此而升入善慧地。菩薩憑借微妙智觀察衆生的心、行、業、惑等十一種稠林,爲欲化度衆生的緣故而其進入世間諸道,爲衆生演說諸佛的勝義藏。菩薩次第修行具備衆善,于是至第九地聚集福與慧,常常常追求諸佛的最上等法,于是獲得佛以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叁昧,亦善了知其作業。最後叁昧名受職,住廣大境恒不動。」

  【章 旨】此章一偈頌第二層次「得叁昧滿足分」。即「離垢叁昧等」的功用完全顯現出來。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菩薩獲得無數諸叁昧,也善于了知叁昧的所作業。菩薩憑借最終所獲得的叁昧而名爲受職菩薩,住于廣大的境界而永恒不動。」

  「菩薩得此叁昧時,大寶蓮華忽然現,身量稱彼于中坐,佛子圍繞同觀察。放大光明百千億,滅除一切衆生苦。複于頂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諸佛會。悉住空中作光網,供養佛已從足入。即時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職位。十方菩薩來觀察,受職大士舒光照;諸佛眉間亦放光,普照而來從頂入。十方世界鹹震動,一切地獄苦消滅;是時諸佛與其職,如轉輪王第一子。若蒙諸佛與灌頂,是則名登法雲地。」

  【章 旨】此章的五偈半頌第叁層次「得受位分」的內容。此「得受位分」的涵義,即憑借前述的「離垢叁昧」而得以被佛智所攝持。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菩薩獲得此離垢叁昧之時,大寶蓮華忽然出現,菩薩的身量剛好與其相稱,菩薩坐于此大寶蓮花座上,有無數的佛子在其周圍圍繞,一同觀察。菩薩放出百千億的大光明,滅除一切衆生之苦。菩薩又從頭頂上放出大光明,完全進入十方諸佛之會。菩薩都住于空中織成光明之網,供養佛之後,此大光明又進入了佛的足。這時諸佛都了知,現今的這位佛子已經登上其職位。十方菩薩都前來觀察,受職菩薩自如地放光照耀;諸佛的眉間也放出光明,普照世界並且從第十地菩薩的頭頂進入。這時十方世界都發生震動,一切地獄之苦都消滅了。這時諸佛給予此菩薩以職位,如同轉輪王的第一子一樣。如果承蒙諸佛給予灌頂,這就叫登上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開悟一切諸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衆生界,有數、無數及虛空,如是一切鹹通達。一切化用大威力,諸佛加持微細智。秘密劫數毛道等,皆能如實而觀察。受生舍俗成正道,轉妙*輪入涅槃。乃至寂滅解脫法,及所、未說,皆能了。」

  【章 旨】此章的叁偈半頌第四層次「明入大盡分」。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叁、叁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叁、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衆生義。五、依堪能度衆生義。」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菩薩的智慧增長無有邊際,開悟一切諸世間的衆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衆生界、有數、無數及虛空,如此一切菩薩都通達無礙。一切化度衆生的大威力神通,諸佛所加持給菩薩的微細智、秘密智、入劫智、道智等,菩薩都能夠如實而觀察。菩薩受生但卻舍棄俗事,成就正道,旋轉美妙的*輪,進入涅槃。如此等等,甚至寂滅解脫之法,以及佛所說、未說的法,此地菩薩都能夠了知。」

  「菩薩住此法雲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海受龍雨,此地受法亦複然。十方無量諸衆生,悉得聞持、持佛法,于一佛所所聞法,過于彼數無有量。以昔智、願、威神力,一念普徧十方土,霔甘露雨滅煩惱。是故佛說名『法雲』。」

  【章 旨】此章叁偈頌第五層次「釋名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被稱之爲「法雲」的叁方面緣由。其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衆生煩惱塵,故名『法雲』。」(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叁,「度衆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衆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衆生,使衆生趣向涅槃解脫。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以偈頌的形式對會衆說:「菩薩住此法雲地,具足念力憶持佛法,譬如大海接受龍降下的雨,此地受法也是如此。十方無量的衆生,都完全得以聞持、憶持佛法,于一佛的住所所聽聞的法,超過了那數而無有現量。菩薩憑借昔日的智慧、大願以及神通力,一念普徧前往十方國土,降下甘露雨而滅除衆生的煩惱。因此緣故,佛將此地命名爲『法雲』。」

  「神通示現徧十方,超出人、天世間境,複過是數無量億,世智思惟必迷悶。一舉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況一切諸衆生,及以聲聞、辟支佛。」

  【章 旨】此章二偈頌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