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有六种相应知: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大胜。是中『神通力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来神通力故。」也就是说第十地菩萨的神通力超过其他众生而低于诸佛。其中,第五相的后一部分与第六相属于「辨地果」的内容,见下章偈颂。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的神通示现徧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间的境界,且超过这些数量而达到无量亿,世间的智慧和思惟面对这些必然陷于迷惘郁闷。然而此地菩萨一举足所具有的无量智慧功德,甚至第九地菩萨也不能知晓,何况一切诸众生,及声闻、辟支佛呢?!」
「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悉周徧,亦供现前诸圣众,具足庄严佛功德。住于此地复为说,三世法界无碍智,众生、国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萨智光明,能示众生正法路,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灭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说三乘法。」
「无量三昧一念得,所见诸佛亦如是。此地我今已略说,若欲广说不可尽。」
【章 旨】此章的四偈半颂「辨地果」的内容。也属于世亲所说的「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令欢喜」和「大胜」部分。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都完全周徧,亦供养现前的诸位圣众,此地菩萨具足庄严和佛的功德。住于此地又为众生说法,三世法界无碍智,众生、国土也是如此,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萨的智慧光明,能够为众生示现正法之路,其如同自在天光能够除去世间的黑暗,菩萨的智慧光明灭除众生的黑暗也是如此。」
「菩萨住于此地未来多作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王,善于并且能够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
「此地菩萨的无量三昧在一念中即可获得,所见诸佛也是如此。此第十地我现今已经简略地作了说明,如果想全面说明,那是不可穷尽的。」
【说 明】第十地「法云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说:「此地中有八分差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满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说:「后之二分通该十地。」因此,本着将其单独划出,作为〈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内容。而此卷最后的「重颂分」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内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结构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观也将「正说分」分为「明地行」与「辨地果」两部分,后者包括世亲所说的第六层次「神通力无上、有上分」的后半部分。这样,第十「法云地」便由「赞请分」、正说分之一「明地行」、「正受分之二「辨地果」、「重颂分」四部分构成。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法云」的意义。简言之,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因此名为「法云地」。澄观综合诸家之说,对其涵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首先,从字义角度,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说:「『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霔雨义。」而将「法」与「云」联系起来,「云」则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澄观赞成《摄大乘论》的解释,其文曰:「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霔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
第三,关于此地「现前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十「法云地」为「受位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萨慧。」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十「法云地」为「智度」即「智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诸乘」属于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初地艺业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药;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发妙华;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干;六如马耳具众果;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轮围;九如计都集无碍;十如须弥具众德。」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专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广大慧八庄严;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无尽竭。」
「十行超世发心初,持戒第二禅第三,行净第四成就五,缘生第六贯穿七,第八置在金刚幢,第九观察众稠林,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
【章 旨】此章七颂半颂「地影像分」的内容。「于中,初三偈半,颂山喻。次二,颂海喻。后二,颂珠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如是诸地所证的佛智中,如同十大山王般巍然耸立。初地艺业是不可穷尽的,譬如雪山聚集了许多药品;二地『戒』如同香山;三地如同鞞陀长出美妙的花;焰慧地确实没有穷尽,譬如仙山有仙众住于其中;五地的神通如同由干山;六地如同马耳山具备众果;七地大慧如同尼民山;八地自在如同轮围山;九地如同计都山聚集无碍智慧;十地如同须弥山具足众德。」
「初地以大愿为首,二地以持戒为首;三地以功德为首,四地以禅定为首;五地微妙,六地甚深;七地广大慧,八地庄严;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之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此行海无有尽竭。」
「第一地发一切智心。第二地持戒、头陀行,正行明净。第三地诸禅三昧,圆满无缺。第四地道行清白,离诸垢秽。第五地方便、神通,内外明彻。第六地缘起智慧,善能钻穿。第七地贯以种种方便智缕。第八地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地观众生行,放闻持光。第十地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够为众生广作佛事。」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
【章 旨】依据澄观的判释,此章一偈「结说无尽」(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十地之法是无穷无尽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即便是十方国土都碎为微尘,菩萨可以在一念之间知晓其数量,以最微小的东西去量度虚空,也可以知晓数量,但以亿劫的时间宣说此十地之法也是说不尽的。」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