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流支未將此句譯爲「智」,而譯爲「正知法界差別」,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七譯爲「法界智慧」。唐代屍羅達摩譯出的《十地經》卷九則譯爲「法界差別智」。然而,在八十卷《華嚴經》卷十六中所言的佛之「十智」中並無「法界差別智」。不過,其「十智」中的第叁「法界無礙智」與第四「法界無邊智」略同于「法界差別」之智的涵義,可以參照。「法界無礙智」是指知一切衆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性、分交徹,互不相礙之智。「法界無邊智」是指知衆生色、心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間,無有邊際之智。③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 關于此叁種智慧,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叁、等作助行。此有叁種應知:一、作淨佛國土平等,爲化衆生故。二、作法明平等。叁、作正覺平等。」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解釋說:「叁、余叁句,『等作助行』,謂以平等叁道助通化益故。于中,初句,『作淨佛國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等化』,謂教智化。後句,『作正覺平等化』,謂慈念,令得證知故。」提流支未將此叁句譯爲「智」,而譯爲「遍覆一切世間界,照一切世間界,令一切衆生界得證法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七譯爲:「一切世界智慧,普照住持一切世界智慧,大慈大悲普覆一切衆生智慧。」。唐代屍羅達摩譯出的《十地經》卷九則譯爲「徧滿一切諸世界智,照一切世界加持之智,徧知一切諸有情類剎土法智。」上述語句略有差別,意義大致相同。不過,六十卷《華嚴經》與八十卷《華嚴經》相同的是,此叁智之名並不與經中所言的佛之「十智」相對應。不過,其「十智」中的第五「充滿一切世界智」、第六「普照一切世界智」及第八「知一切衆生智」分別略同于「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的涵義,可以參照。「充滿一切世界智」是指如來從「定」而起廣大妙用,徧滿世間,無不照了之智。「普照一切世間智」是指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無量世界之智。「知一切衆生智」是指如來知所化一切衆生之善惡因緣之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已經能夠安住于如此智慧,諸佛世尊又更爲其說叁世智,法界差別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舉要言之,甚至爲其宣說使其獲得一切智智。」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①最爲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十法雲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四、第五部分——「別地行相」和「結說地名」的內容。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其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智波羅蜜多」爲主。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一部分「神通力勝」。
【注 釋】①智波羅蜜 「十波羅蜜多」之一,即如實知一切法之智,分爲「受用法樂智」與「成熟有情智」兩種。前者是由「十波羅蜜多」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樂無窮;後者則可成熟有情衆生,有情衆生依此智而獲得大饒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十種波羅蜜多中,智波羅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種波羅蜜多,並非不修行,只是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十法雲地』的內容。如果廣泛全面地言說,即便是經過無量劫也是不可窮盡的。」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爲首、爲勝,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與下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此章從兩方面宣說「果勝」: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摩酰首羅天王」。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等等。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二部分「算數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地,大多作爲摩酰首羅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予衆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在法界中的所有問難都不會使其屈服。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
「若勤加精進,于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叁昧①,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禅定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爲:「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參見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爲世親對初地的相關部分的解釋,關于第十地,經文中,「百」遞進爲「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而「叁昧所作勝」則同樣是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二部分「算數勝」。
【注 釋】①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叁昧 關于此句的含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二、『攝報』中,『得十不可說』等名『算數勝』。」關于「算數」的含義,「『算數』即數建立故。又治取與生疑障。」「算數」從總體上是對治衆生在取得財物和給與別人財物方面的疑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這些菩薩如果發起大精進之力,在一念之間,就獲得的叁昧,甚至示現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爲「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故稱『願智』。」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二部分「算數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的數字,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五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九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智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另外,此地的「辨地果」的內容,世親將其判釋入「明地行」的第六層次與第七層次之中。其中,「調柔果」的「調柔行」、「教智淨」、「勝過自在」等部分屬于「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歡喜」部分之「說法斷疑」的內容。「調柔果」的「別地行相」、「總結地名」兩部分與其後的「攝報果」、「願智果」屬于世親所說的「明地行」的第七層次「大勝分」的內容。
關于「說法斷疑」的內容,澄觀解釋說:「『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衆生入一切智。複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論》複將入前分中,欲顯義門多勢。」(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關于「大勝分」的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十七、地影像分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達池①出四大河②,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無盡竭,複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衆生,無有窮盡,複更增長,乃至入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內容。「地影像分」是以譬喻的形式對于十地修行及其境界進行總體比較說明。「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種:一、池。二、山。叁、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叁、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此章是以「無憂池」與「四大河」爲譬喻說明「修行功德」的。關于「修行功德」的涵義:「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願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注 釋】①阿耨達池 又作「阿那達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多池」、「阿那跋達多池」,或作「阿耨池」,意譯爲「無熱惱池」、「無熱池」、「清涼池」。印度古代相傳之閻浮洲四大河的發源地。依《大毗婆沙論》卷五、《俱舍論》卷十一等所述,此池位于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之南,名爲「無熱惱」,周圍有八百裏,以金、銀、琉璃、頗梨等四寶裝飾岸邊,池中金沙彌漫,清澈明淨。有八地菩薩以願力化成…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