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所得位」,即诸佛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为大菩萨确认其以及获得佛的果位。经文分「放光」成十种有益之业以及「入顶成益」两个层面。
其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四层次「明入大尽分」。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其一,「智大」。「智大」有七种:第一种「集智大」,「集」即因缘集。第二种,「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第三种「应化智大」,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的智慧。第四种「加持智大」,「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第五种「微细智大」,经文所言的十种「微细智」是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过程。「密处智大」,「密处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其十种秘密处,「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为「秘密处」的总概括,其余七种为具体阐述。第六种「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萨救度众生所具有的平等对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观讲的「命行」就是指菩萨救度众生所须以生命的存在与迁流为依托,而「加持」、「舍」则是救度众生的两种功能、功德。第七种,「入道智大」。即菩萨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亲对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释,有三类:「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觉观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其二,「解脱大」,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的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其三,「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在经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五层次「释名分」。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
其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如虚空身遍覆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灭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神通力无上有上』者,有六种相应知: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大胜。是中『神通力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来神通力故。」也就是说第十地菩萨的神通力超过其他众生等而低于诸佛。
其一,「依内」,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简要说明了第十地菩萨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内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关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第二『依外』,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
其三,第四部分「作住持相」。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作住持』者,供养门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解释说「常用不绝」为「作住持」的涵义。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欢喜」。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令欢喜』者,能断疑故。断疑有二种:一、示现自神通力。二、说一切法故。」其中,「示现自神通力」的内容属于「明地行」,而后一部分则归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会众大众产生疑问: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萨的种种神通一般都说是惟有佛方纔具备,为何金刚藏菩萨说此地菩萨也具有呢?解脱月菩萨知晓会众的疑问,随即请求金刚藏菩萨断除会众的疑问。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先进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之中以显示此地菩萨所获得的神通之殊胜,其后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此「定」之名称以及难于思议的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解释此一问答的特殊涵义时说:「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又向会众宣说佛的境界超过第十地菩萨的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称其为:「后一问答,显神力有上,令众欢喜。」金刚藏菩萨的回答分为「总诃问非,显佛德无量」、「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引事类,显佛德无量」三个方面。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
「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
「佛子!譬如金师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大摩尼宝钿厕其间,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调柔行」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即「调柔行」,含有三层涵义:第一,「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为「练行缘。」二,「能练行」,包含「供养诸佛」)、「一切诸佛神力所加」等方面的内容。第三,「所炼净」,内容为「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世亲将此章判释为「明地行」的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欢喜」部分之「说法断疑」的内容。如澄观所说:「第二,『佛子菩萨住如是智慧』下,『说法断疑』者,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当出地心,比前诸地,即调柔果。」而依照其他数地的判释之例,此部分内容应该判归「辨地果」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住于如此智慧,与如来的身、语、意业没有差异,也不舍弃菩萨诸三昧之力。」
「此地菩萨在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每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供养诸佛。此地菩萨为一切诸佛的神力所加持,其智慧光明转而更加增胜,对于法界中所有的问难善于为众生解释,百千亿劫也没有使其屈服者。」
「佛子!譬如金师以上等美妙的真金制作严身之具,并且以大摩尼宝间错装饰,自在天王服戴于其身,是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相比的。此地菩萨也是如此,从初地直至第九地菩萨,一切菩萨所有的智、行都赶不上此地菩萨。」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酰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教智净」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智」为「体」,「教」为「用」,以此地所证得的「智」使众生得以进入一切智智(佛智)。此部分也是世亲所判释的「说法断疑」后一部分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的智慧光明,能够使众生乃至进入一切智智(佛智),其余的智慧之光明没有能力如此。佛子!譬如摩酰首罗天王的光明,能够使众生的身、心都得到清凉,这是一切光明所不能企及的。此地菩萨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够使众生都获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的智慧光明都是不能企及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①,法界差别智②,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③,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三部分——「胜过自在」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此地菩萨的神通力远远胜于前九地的缘故。依照世亲的判释,此是「明地行」的第七层次的「大胜分」的第一部分内容。关于「大胜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大胜』者,有二种:一、神通力胜。二、算数胜。此二种事胜一切前地故。」「神通力胜」的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三世智 为八十卷《华严经》卷十六所言的佛的「十智」之一。「三世智」是指佛对于三世之法通达圆明的智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初句,即『能断疑行』,谓令通达三世之中所有道义故。」②法界差别智 关于此智,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二、速疾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故,如经『正知法界差别故』。」菩提…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