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1

  ..續本文上一頁隨所得位」,即諸佛從眉間放出清淨光明,爲大菩薩確認其以及獲得佛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其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四層次「明入大盡分」。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叁、叁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叁、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衆生義。五、依堪能度衆生義。」

  其一,「智大」。「智大」有七種:第一種「集智大」,「集」即因緣集。第二種,「集智」即了解各種因緣集的智慧。第叁種「應化智大」,即如實知曉應化衆生的差別等等的智慧。第四種「加持智大」,「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爲『加持行』。」第五種「微細智大」,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密處智大」,「密處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護根未熟衆生,不令驚怖故』,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其十種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叁密」爲「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爲具體闡述。第六種「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衆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觀講的「命行」就是指菩薩救度衆生所須以生命的存在與遷流爲依托,而「加持」、「舍」則是救度衆生的兩種功能、功德。第七種,「入道智大」。即菩薩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親對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釋,有叁類:「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其二,「解脫大」,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的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其叁,「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叁種「叁昧大」、「陀羅尼大」、「神通大」在經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叁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第五層次「釋名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爲「法雲」的叁方面緣由。

  其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謂佛身雲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衆生煩惱塵,故名『法雲』。」(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爲「注雨滅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叁,「度衆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衆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爲「注雨生善,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衆生,使衆生趣向涅槃解脫。

  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叁、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衆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也就是說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衆生等而低于諸佛。

  其一,「依內」,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簡要說明了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內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叁部分「自相」。關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第二『依外』,謂業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叁『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

  其叁,第四部分「作住持相」。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作住持』者,供養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解釋說「常用不絕」爲「作住持」的涵義。二者可以互相補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歡喜」。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其中,「示現自神通力」的內容屬于「明地行」,而後一部分則歸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會衆大衆産生疑問: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薩的種種神通一般都說是惟有佛方纔具備,爲何金剛藏菩薩說此地菩薩也具有呢?解脫月菩薩知曉會衆的疑問,隨即請求金剛藏菩薩斷除會衆的疑問。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先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叁昧」之中以顯示此地菩薩所獲得的神通之殊勝,其後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衆宣說此「定」之名稱以及難于思議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解釋此一問答的特殊涵義時說:「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衆歡喜。」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又向會衆宣說佛的境界超過第十地菩薩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稱其爲:「後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衆歡喜。」金剛藏菩薩的回答分爲「總诃問非,顯佛德無量」、「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引事類,顯佛德無量」叁個方面。

  (叁)、正說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舍菩薩諸叁昧力。」

  「于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爲供養。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轉更增勝,于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爲解釋,百千億劫無能屈者。」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真金作嚴身具,大摩尼寶钿廁其間,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薩亦複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調柔行」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即「調柔行」,含有叁層涵義:第一,「此地菩薩智慧能令衆生入一切智」爲「練行緣。」二,「能練行」,包含「供養諸佛」)、「一切諸佛神力所加」等方面的內容。第叁,「所煉淨」,內容爲「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世親將此章判釋爲「明地行」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歡喜」部分之「說法斷疑」的內容。如澄觀所說:「第二,『佛子菩薩住如是智慧』下,『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衆生入一切智。複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依照其他數地的判釋之例,此部分內容應該判歸「辨地果」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住于如此智慧,與如來的身、語、意業沒有差異,也不舍棄菩薩諸叁昧之力。」

  「此地菩薩在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每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供養諸佛。此地菩薩爲一切諸佛的神力所加持,其智慧光明轉而更加增勝,對于法界中所有的問難善于爲衆生解釋,百千億劫也沒有使其屈服者。」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等美妙的真金製作嚴身之具,並且以大摩尼寶間錯裝飾,自在天王服戴于其身,是其余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相比的。此地菩薩也是如此,從初地直至第九地菩薩,一切菩薩所有的智、行都趕不上此地菩薩。」

  「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衆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無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酰首羅天王光明,能令衆生身、心清涼,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複如是,能令衆生皆得清涼,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教智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中,「智」爲「體」,「教」爲「用」,以此地所證得的「智」使衆生得以進入一切智智(佛智)。此部分也是世親所判釋的「說法斷疑」後一部分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夠使衆生乃至進入一切智智(佛智),其余的智慧之光明沒有能力如此。佛子!譬如摩酰首羅天王的光明,能夠使衆生的身、心都得到清涼,這是一切光明所不能企及的。此地菩薩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夠使衆生都獲得清涼,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的智慧光明都是不能企及的。」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複更爲說叁世智①,法界差別智②,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③,舉要言之,乃至爲說得一切智智。」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叁部分——「勝過自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此地菩薩的神通力遠遠勝于前九地的緣故。依照世親的判釋,此是「明地行」的第七層次的「大勝分」的第一部分內容。關于「大勝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神通力勝」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叁世智 爲八十卷《華嚴經》卷十六所言的佛的「十智」之一。「叁世智」是指佛對于叁世之法通達圓明的智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初句,即『能斷疑行』,謂令通達叁世之中所有道義故。」②法界差別智 關于此智,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二、速疾神通行,聞說如來秘密法故,如經『正知法界差別故』。」菩提…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