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令入微塵智觀破抟聚,唯塵無我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對于凡夫地中我慢嚴重的衆生,使其觀察微塵,知曉構成「色」的微塵其實是空的,從而證得無我。③入國土身正覺智 關于此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依信求生天者,入淨國土過于所信故。」這是指試圖依據信仰而得以生于「天」中而成爲天衆的衆生。「國土」即指「清淨國土」,世親、澄觀都解釋爲六道之中的「天道」。④入衆生身正覺智入衆生心正覺智入衆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 關于此四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于中,初句,起覺觀身。次二句,正顯覺觀心、行差別。次句,明所覺境。上四即所化之覺觀。」這是說,此四種智是指菩薩所化的對象衆生所具的「覺觀」。⑤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 關于此四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總顯徧行故。次二,隨宜,若逆,若順。後句,若深,若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指菩薩知曉所化度的對象衆生之「行」的智慧。其中,「順行」是指與佛教修行相順的正向之行,「逆行」是指與佛教規定不能夠發生的惡行。「思議之世間」、「了知之行」爲「淺」,「不思議之世間」、「不了知之行」爲「深」。⑥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關于此四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後四句,化令入叁乘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指化度使其成就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之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又知曉如來諸所入智。具體而言:進入凡夫之道智,進入微塵之智,進入國土身之正覺智,進入衆生身之正覺智、進入衆生心之正覺智,進入衆生行之正覺智,進入隨順一切處之正覺智,進入示現徧行之智,進入示現順行之智,進入示現逆行之智,進入示現思議、進不思議世間以及了知、不了知行之智,進入示現聲聞之智、辟支佛之智、菩薩行、如來行之智。」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的總結。「前七,皆佛之智,菩薩能入,故名『智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一切諸佛所具有的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都能夠進入。」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①、無障礙解脫②、淨觀察解脫③、普照明解脫④、如來藏解脫⑤、隨順無礙輪解脫⑥、通達叁世解脫、法界藏解脫⑦、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⑧。此十爲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入大盡分」的第二部分「解脫大」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注 釋】①菩薩不思議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初,依神通境界,轉變自在,言念不及故。」這是說,菩薩依持于神通境界的解脫法門,自在而超越,這是語言和心念所不能表達、表現的。②無障礙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能至無量世界,以願智力,無拘礙故。」此處強調依持于菩薩所發之大願。③淨觀察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叁、明離障解脫,故雲『淨觀』。離障有二,並皆知之。一、約位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二、就出世中,『學』、『無學』別。此『學』、『無學』並通叁乘。」這是說,世間果位與出世間果位所離之障以及出世間果位中的「有學」、「無學果位」所離之障都是不同的。在聲聞乘的「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等「四果」之中,前叁果仍然爲「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爲「無學」。「有學」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就是學道圓滿不需再行修學的意思。④普照明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約『心』明『通』。普照物機,隨意轉變,一時普應,如觀音普門示現故。」這是從「心」所具有的神通的角度言說解脫法門的。⑤如來藏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即『法陀羅尼』,顯如來藏中蘊恒沙德故。」「如來藏」是指衆生身中所隱藏之如來清淨法身。而世親將此處的「如來藏」解釋爲「法陀羅尼」,「陀羅尼」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涵義,因此,此處的「如來藏」大致應該是「如來之法藏」的意思。⑥隨順無礙輪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即能破他言,隨彼言破,無礙圓滿故。」這是指菩薩所具有的依據無礙之言辨而使衆生達到解脫境界的法門。⑦通達叁世解脫法界藏解脫 關于此處的二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二一對,相入通智。約時明通,由達叁世劫,隨意住持相入故。約因緣集顯智,一切種智包藏法界之中故。」前者是指菩薩具有通達叁世等劫,于其中自由出入使衆生得到解脫的智慧,後者是言菩薩的「一切種智」包藏了所有法界的所有因緣。⑧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 關于此二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後二一對,約相,即明通智。約身明通,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是『解脫光輪』。約時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通智」即神通智慧。前者指菩薩依持自身的光明輪普照衆生使其解脫,後者是指菩薩依持所觀見的衆生「一時」的狀況而能夠知曉衆生「多時」的狀況。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地,隨即獲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叁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這十種爲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的解脫門,菩薩都在此第十地中獲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叁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章 旨】此章簡要概括了「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叁種:「叁、叁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此甚至無量百千阿僧祇叁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此地菩薩都完全成就。」
【說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四層次「明入大盡分」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叁、叁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叁、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衆生義。五、依堪能度衆生義。」
第一,「智大」。「智大」有七種:
其一,「集智大」。「有二十集,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叁分:一、染分。二、淨分。叁、滅分。」而「集」即因緣集,「集智」即了解各種因緣集的智慧。
其二,「應化智大」。「應化智」的涵義,如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所解釋:「衆生應化等差別應知。」即如實知曉應化衆生的差別等等的智慧。
其叁,「加持智大」。「加持智」的涵義是:「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爲『加持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四,「微細智大」。從世親和澄觀的解釋看,此章是言,前述叁種「智大」合爲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
其五,「密處智大」。關于此「密處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護根未熟衆生,不令驚怖故』,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其十種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叁密」爲「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爲具體闡述。
其六,「入劫智大」。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衆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觀講的「命行」就是指菩薩救度衆生所須以生命的存在與遷流爲依托,而「加持」、「舍」則是救度衆生的兩種功能、功德。
其七,「入道智大」。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即菩薩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對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釋,有叁類:「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
第二,「解脫大」,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叁種「叁昧大」、「陀羅尼大」、「神通大」在經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叁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①。」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五層次「釋名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爲「法雲」的叁方面緣由。此章與其後的數章爲第一方面的理由:「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謂佛身雲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章爲「雲、法相似」的第一層次,「先總明能受之德」的內容。
【注 釋】①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