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令入微尘智观破抟聚,唯尘无我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对于凡夫地中我慢严重的众生,使其观察微尘,知晓构成「色」的微尘其实是空的,从而证得无我。③入国土身正觉智 关于此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依信求生天者,入净国土过于所信故。」这是指试图依据信仰而得以生于「天」中而成为天众的众生。「国土」即指「清净国土」,世亲、澄观都解释为六道之中的「天道」。④入众生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 关于此四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于中,初句,起觉观身。次二句,正显觉观心、行差别。次句,明所觉境。上四即所化之觉观。」这是说,此四种智是指菩萨所化的对象众生所具的「觉观」。⑤入示现徧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 关于此四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总显徧行故。次二,随宜,若逆,若顺。后句,若深,若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指菩萨知晓所化度的对象众生之「行」的智慧。其中,「顺行」是指与佛教修行相顺的正向之行,「逆行」是指与佛教规定不能够发生的恶行。「思议之世间」、「了知之行」为「浅」,「不思议之世间」、「不了知之行」为「深」。⑥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关于此四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后四句,化令入三乘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指化度使其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又知晓如来诸所入智。具体而言:进入凡夫之道智,进入微尘之智,进入国土身之正觉智,进入众生身之正觉智、进入众生心之正觉智,进入众生行之正觉智,进入随顺一切处之正觉智,进入示现徧行之智,进入示现顺行之智,进入示现逆行之智,进入示现思议、进不思议世间以及了知、不了知行之智,进入示现声闻之智、辟支佛之智、菩萨行、如来行之智。」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的总结。「前七,皆佛之智,菩萨能入,故名『智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一切诸佛所具有的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都能够进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①、无障碍解脱②、净观察解脱③、普照明解脱④、如来藏解脱⑤、随顺无碍轮解脱⑥、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⑦、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⑧。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入大尽分」的第二部分「解脱大」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注 释】①菩萨不思议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初,依神通境界,转变自在,言念不及故。」这是说,菩萨依持于神通境界的解脱法门,自在而超越,这是语言和心念所不能表达、表现的。②无障碍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能至无量世界,以愿智力,无拘碍故。」此处强调依持于菩萨所发之大愿。③净观察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明离障解脱,故云『净观』。离障有二,并皆知之。一、约位则世、出世间所离不同。二、就出世中,『学』、『无学』别。此『学』、『无学』并通三乘。」这是说,世间果位与出世间果位所离之障以及出世间果位中的「有学」、「无学果位」所离之障都是不同的。在声闻乘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等「四果」之中,前三果仍然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的意思。④普照明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约『心』明『通』。普照物机,随意转变,一时普应,如观音普门示现故。」这是从「心」所具有的神通的角度言说解脱法门的。⑤如来藏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即『法陀罗尼』,显如来藏中蕴恒沙德故。」「如来藏」是指众生身中所隐藏之如来清净法身。而世亲将此处的「如来藏」解释为「法陀罗尼」,「陀罗尼」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涵义,因此,此处的「如来藏」大致应该是「如来之法藏」的意思。⑥随顺无碍轮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即能破他言,随彼言破,无碍圆满故。」这是指菩萨所具有的依据无碍之言辨而使众生达到解脱境界的法门。⑦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 关于此处的二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次二一对,相入通智。约时明通,由达三世劫,随意住持相入故。约因缘集显智,一切种智包藏法界之中故。」前者是指菩萨具有通达三世等劫,于其中自由出入使众生得到解脱的智慧,后者是言菩萨的「一切种智」包藏了所有法界的所有因缘。⑧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 关于此二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后二一对,约相,即明通智。约身明通,不离一身,光明轮而普照故,是『解脱光轮』。约时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通智」即神通智慧。前者指菩萨依持自身的光明轮普照众生使其解脱,后者是指菩萨依持所观见的众生「一时」的状况而能够知晓众生「多时」的状况。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地,随即获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这十种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的解脱门,菩萨都在此第十地中获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章 旨】此章简要概括了「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此甚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此地菩萨都完全成就。」
【说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四层次「明入大尽分」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第一,「智大」。「智大」有七种:
其一,「集智大」。「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净分。三、灭分。」而「集」即因缘集,「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
其二,「应化智大」。「应化智」的涵义,如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所解释:「众生应化等差别应知。」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的智慧。
其三,「加持智大」。「加持智」的涵义是:「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四,「微细智大」。从世亲和澄观的解释看,此章是言,前述三种「智大」合为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经文所言的十种「微细智」是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过程。
其五,「密处智大」。关于此「密处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其十种秘密处,「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为「秘密处」的总概括,其余七种为具体阐述。
其六,「入劫智大」。综合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入劫智」是言菩萨救度众生所具有的平等对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观讲的「命行」就是指菩萨救度众生所须以生命的存在与迁流为依托,而「加持」、「舍」则是救度众生的两种功能、功德。
其七,「入道智大」。综合世亲、澄观的解释,即菩萨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对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释,有三类:「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觉观者。」
第二,「解脱大」,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在经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①。」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五层次「释名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此章与其后的数章为第一方面的理由:「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如虚空身遍覆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此章为「云、法相似」的第一层次,「先总明能受之德」的内容。
【注 释】①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