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的基础上说:「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实成多德,故云『无量菩提』,近说受持之义耳。」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此七种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了善巧念力。」
「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①,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②。譬如娑伽罗龙王③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章 旨】此章与其后的三章为「云、法相似」部分的第二层次「别显受法之相」部分的内容。此章则为「别显受法之相」的第一部分「总显受多」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先从正面说明第十地菩萨所受的佛法的「多」与「妙」,然后又以譬喻说明惟有第十地菩萨纔能够受持如此「多」而「妙」的佛法。
【注 释】①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无量」表示所受的「法」非常多,难于数计。「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表示所受法的美妙。「大法明」、「大法照」是指「闻」、「思」、「修」「三慧」所知之法的自性。如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大法明』是『闻』、『思智』摄受故。『照』是『修慧』所摄受故。下句作故,谓说授众生如云,与他雨法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法明」是指「闻慧」、「思慧」所知的法性,「大法照」是指「修慧」所起的摄受众生的作用。「大法雨」则是菩萨授众生法就如同云彩降下大雨一样。「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②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此句是显示第十地菩萨所具有的能受之德。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转显胜。『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摄』者,思惟摄取义故。『持』者,摄受彼文、义成二持。」「能安」、「能受」的对象都是经文之字句,而「能安」是指能力和可能,而「能受」则是指「心」的信受。「能摄」是通过思惟摄取经文的涵义。「能持」则是指持经、持义。③娑伽罗龙王 大龙王之一,观音菩萨二十八部众之一,音译又作「娑竭罗龙王」、「沙竭龙王」,意译「海龙王」。《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说:「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此龙王是降雨之龙神,从古以来修请雨之法时,都以之为本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十方无量诸佛所有的无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第十地菩萨在一念之间都能够安、能够接受、能够摄取、能够忆持。譬如娑伽罗龙王所降下的大雨,惟除大海,其余一切地方都不能安置、不能接受、不能摄取、不能保持。如来秘密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甚至第九地菩萨,都不能安、不能接受、不能摄取、不能忆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①。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诸龙王雨,于一念间一时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何以故?以是无量广大器故。」
「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于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别显受法之相」的第二部分「历数显多」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以大海作譬喻说明住于此法云地的菩萨所安、受、摄、持的佛法的数量之广大。
【注 释】①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 关于此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浊故,浊如不信。『摄』者,余水数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尽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条娑伽罗龙王大龙王所降下的大雨。如果二条、三条甚至无量的诸龙王一起降雨,在一念之间一时降下大雨,大海都能够安、能接受、能够摄取、能够保持。为什么缘故呢?因为大海是一无量广大的器具的缘故。」
「住于法云地的菩萨也是如此,能安、能接受、能摄取、能忆持一位佛的法明、法照、法雨。如果二位、三位甚至无量的佛,在一念之间一时演说佛法,第十地菩萨也能够完全安、接受、摄取、忆持。因此缘故,第十地名之为『法云地』。」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于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量耶?」
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①,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别显受法之相」的第三部分「问答显多」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所问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菩萨为什么能够接受如此多、如此美妙的佛法的原因。
【注 释】①三世法藏 关于此语,有两种解释。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为「法界藏」。世亲解释说:「『三世法界藏』者,于法界中三种事藏。」世亲所说的「三种事藏」澄观直接解释为:「意取法明、照、雨,蕴在法界故。」即于前述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相照应,「三种事藏」即为「闻」、「思」和「修」。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另外解释为:「『三世法藏』者,三世佛法之藏也。」
【语 译】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能够在几位如来的所在安、接受、摄取、忆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不能够凭借算数知晓,我当为你用譬喻来说明。佛子!譬如十方各自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土微尘数的世界,其世界中每一位众生都能够闻持陀罗尼,作为佛的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譬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在处的大胜比丘。但是,一位众生所接受的法,别的众生不再重复禀受。佛子!你如何考虑此事呢?此诸众生所禀受之法是有数量限制呢?还是没有数量限制呢?」
解脱月菩萨说:「其数甚多,无量无边际。」
金刚藏菩萨又说:「佛子!我为你说明,使你能够理解。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间,所安、所接受、所摄取、所忆持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面所说的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闻持的法,都不到其的百分之一,甚至譬喻所言的也不赶得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你所说的世界微尘数佛又超过此数,无量又无边际,在那每一位诸如来所禀受的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都能够安、能够接受、能够忆持。因此缘故,此地名之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①,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徧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②;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所解释的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第二方面的缘由。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灭惑」。
【注 释】①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 关于此中譬喻之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悲云普覆故,法雷惊蛰故。通、明、无畏,照机速疾,令见道故。以福、智因,成种种身,如云形显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譬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就是如此。②魔怨 即「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因此佛教中将其称为「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说:「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以自己的大愿之力,生起大悲之云彩,震动大法之雷,贯通世间、光明、无畏作为其电光,福德、智慧而作为其密云,显现出种种身,周旋往返,在一念之间,普徧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又超过此数,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针对诸众生心中的所乐,降下甘露雨,灭除一切众生的惑尘之火焰。因此缘故,此地名之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萨于一世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