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的基礎上說:「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實成多德,故雲『無量菩提』,近說受持之義耳。」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通達如此七種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了善巧念力。」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①,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②。譬如娑伽羅龍王③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複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余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章 旨】此章與其後的叁章爲「雲、法相似」部分的第二層次「別顯受法之相」部分的內容。此章則爲「別顯受法之相」的第一部分「總顯受多」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先從正面說明第十地菩薩所受的佛法的「多」與「妙」,然後又以譬喻說明惟有第十地菩薩纔能夠受持如此「多」而「妙」的佛法。
【注 釋】①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無量」表示所受的「法」非常多,難于數計。「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表示所受法的美妙。「大法明」、「大法照」是指「聞」、「思」、「修」「叁慧」所知之法的自性。如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照』是『修慧』所攝受故。下句作故,謂說授衆生如雲,與他雨法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法明」是指「聞慧」、「思慧」所知的法性,「大法照」是指「修慧」所起的攝受衆生的作用。「大法雨」則是菩薩授衆生法就如同雲彩降下大雨一樣。「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②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此句是顯示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能受之德。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轉顯勝。『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攝』者,思惟攝取義故。『持』者,攝受彼文、義成二持。」「能安」、「能受」的對象都是經文之字句,而「能安」是指能力和可能,而「能受」則是指「心」的信受。「能攝」是通過思惟攝取經文的涵義。「能持」則是指持經、持義。③娑伽羅龍王 大龍王之一,觀音菩薩二十八部衆之一,音譯又作「娑竭羅龍王」、「沙竭龍王」,意譯「海龍王」。《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說:「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衆鳥相和而鳴。」此龍王是降雨之龍神,從古以來修請雨之法時,都以之爲本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的無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第十地菩薩在一念之間都能夠安、能夠接受、能夠攝取、能夠憶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降下的大雨,惟除大海,其余一切地方都不能安置、不能接受、不能攝取、不能保持。如來秘密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唯除第十地菩薩,其余一切衆生、聲聞、獨覺甚至第九地菩薩,都不能安、不能接受、不能攝取、不能憶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霔大雨①。若二、若叁乃至無量諸龍王雨,于一念間一時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
「住法雲地菩薩亦複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叁乃至無量,于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爲『法雲』。」
【章 旨】此章爲「別顯受法之相」的第二部分「曆數顯多」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以大海作譬喻說明住于此法雲地的菩薩所安、受、攝、持的佛法的數量之廣大。
【注 釋】①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霔大雨 關于此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濁故,濁如不信。『攝』者,余水數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盡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條娑伽羅龍王大龍王所降下的大雨。如果二條、叁條甚至無量的諸龍王一起降雨,在一念之間一時降下大雨,大海都能夠安、能接受、能夠攝取、能夠保持。爲什麼緣故呢?因爲大海是一無量廣大的器具的緣故。」
「住于法雲地的菩薩也是如此,能安、能接受、能攝取、能憶持一位佛的法明、法照、法雨。如果二位、叁位甚至無量的佛,在一念之間一時演說佛法,第十地菩薩也能夠完全安、接受、攝取、憶持。因此緣故,第十地名之爲『法雲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間,能于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算數能知,我當爲汝說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衆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爲佛侍者,聲聞衆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衆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雲何?此諸衆生所受之法爲有量耶?爲無量耶?」
解脫月菩薩言:「其數甚多,無量無邊。」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爲汝說,令汝得解。佛子!此法雲地菩薩,于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叁世法藏①,前爾所世界一切衆生所聞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複過此數,無量無邊,于彼一一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叁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爲『法雲』。」
【章 旨】此章爲「別顯受法之相」的第叁部分「問答顯多」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所問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菩薩爲什麼能夠接受如此多、如此美妙的佛法的原因。
【注 釋】①叁世法藏 關于此語,有兩種解釋。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卷十二爲「法界藏」。世親解釋說:「『叁世法界藏』者,于法界中叁種事藏。」世親所說的「叁種事藏」澄觀直接解釋爲:「意取法明、照、雨,蘊在法界故。」即于前述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相照應,「叁種事藏」即爲「聞」、「思」和「修」。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另外解釋爲:「『叁世法藏』者,叁世佛法之藏也。」
【語 譯】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間,能能夠在幾位如來的所在安、接受、攝取、憶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不能夠憑借算數知曉,我當爲你用譬喻來說明。佛子!譬如十方各自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土微塵數的世界,其世界中每一位衆生都能夠聞持陀羅尼,作爲佛的侍者,聲聞衆中多聞第一,譬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在處的大勝比丘。但是,一位衆生所接受的法,別的衆生不再重複禀受。佛子!你如何考慮此事呢?此諸衆生所禀受之法是有數量限製呢?還是沒有數量限製呢?」
解脫月菩薩說:「其數甚多,無量無邊際。」
金剛藏菩薩又說:「佛子!我爲你說明,使你能夠理解。佛子!此法雲地的菩薩,于一佛所一念之間,所安、所接受、所攝取、所憶持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叁世法藏,前面所說的世界中的一切衆生所聞持的法,都不到其的百分之一,甚至譬喻所言的也不趕得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你所說的世界微塵數佛又超過此數,無量又無邊際,在那每一位諸如來所禀受的所有法明、法照、法雨、叁世法藏,都能夠安、能夠接受、能夠憶持。因此緣故,此地名之爲『法雲地』。」
「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爲電光,福德、智慧而爲密雲,現種種身①,周旋往返,于一念頃,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②;複過此數,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衆生心之所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衆惑塵焰。是故此地名爲『法雲』。」
【章 旨】此章爲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所解釋的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爲「法雲」的第二方面的緣由。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衆生煩惱塵,故名『法雲』。」澄觀則簡要概括爲「注雨滅惑」。
【注 釋】①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爲電光福德智慧而爲密雲現種種身 關于此中譬喻之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悲雲普覆故,法雷驚蟄故。通、明、無畏,照機速疾,令見道故。以福、智因,成種種身,如雲形顯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四魔」即「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指「貪」、「瞋」、「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譬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就是如此。②魔怨 即「惡魔」。因惡魔向人行惡,爲人之怨敵,因此佛教中將其稱爲「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說:「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衆生皆得解脫。」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以自己的大願之力,生起大悲之雲彩,震動大法之雷,貫通世間、光明、無畏作爲其電光,福德、智慧而作爲其密雲,顯現出種種身,周旋往返,在一念之間,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又超過此數,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針對諸衆生心中的所樂,降下甘露雨,滅除一切衆生的惑塵之火焰。因此緣故,此地名之爲『法雲地』。」
「佛子!此地菩薩于一世界…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