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隨所應度衆生心而現佛事;若二、若叁,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複過于此,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爲『法雲』。」
【章 旨】此章爲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所解釋的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爲「法雲」的第叁方面的緣由。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叁、度衆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衆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簡要概括爲「注雨生善,故名『法雲』。」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衆生,使衆生趣向涅槃解脫。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在一世界從兜率天降下一直示現涅槃相,針對所應度化的衆生之心意而顯示成佛之事;如果在二個世界,如果在叁個世界,甚至如上面所說的微塵數國土,超過微塵數國土,甚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也都是如此。因此緣故,此地名之爲『法雲地』。」
【說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五層次「釋名分」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爲「法雲」的叁方面緣由。
第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謂佛身雲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衆生煩惱塵,故名『法雲』。」(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簡要概括爲「注雨滅惑」。
第叁,「度衆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衆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簡要概括爲「注雨生善,故名『法雲』。」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衆生,使衆生趣向涅槃解脫。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①。」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叁、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衆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也就是說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衆生等而低于諸佛。此章爲其第一部分「依內」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簡要說明了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內在根源。
【注 釋】①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此句雖然簡單,然卻含有四層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依內』者,有四種:一、不思議解脫。二、叁昧。叁、起智陀羅尼。四、神通。」(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又解釋說:「『智慧明達』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羅尼』。二、『神通』者,是『通體』。叁、『自在』即『通德』,亦攝『不思議解脫』及與『叁昧』。具此叁事,即通『無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
「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住①,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或隨心念,于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複于一微塵之中置二、置叁,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于中世界悉得明現。或隨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于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或隨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衆生置一世界;或隨心念,以一世界中衆生置不可說世界,而于衆生無所娆害。」
「或隨心念,于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章 旨】此章爲「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叁部分「自相」的內容。關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第二『依外』,謂業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叁『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依外』者,外事地等,複有外事、自他身等。是中『自相』者,有二種:一、轉外事等。二、應化自身等。是中『轉』者,複有叁種:一、略廣轉。二、異事轉。叁、自在轉,能作一切衆生種種莊嚴等。」
【注 釋】①亂住次住倒住正住 關于此四種世界,《華嚴經》之外的經典中甚爲罕見。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解釋說:「『亂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接續其意,解釋說:「『亂』則不依行伍,『倒』即覆剎,『正』即仰剎。」而關于「次住」的涵義,幾乎沒有查找的線索。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十二,與此相對應的一段經文中僅僅是說:「是廣大無量亂住、倒住、正住等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種種能成。」而六十卷《華嚴經》也無「次住」的名稱。然從經文本身的邏輯順序以及世親對于「亂住」的解釋看,「次住」應該是「亂住」的反義詞。因此,「次住」可能是「如次而住」的世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針對衆生的心念,能夠將狹小的世界變作廣大的世界,將廣大的世界變作狹小的世界。」
「此地菩薩能夠將汙垢的世界變清淨的世界,將清淨的世界變作汙垢的世界;亂住世界、次住世界、倒住世界、正住世界,如此無量一切世界都能夠互相變作。」
「此地菩薩針對衆生的心念,在一塵中安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微塵的相狀完全相同,世界不減;又于一微塵之中安置二、安置叁世界,甚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那些微塵體相也如其本來面目,這些世界都完全在其中得以明晰地顯現。又針對衆生的心念,在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的莊嚴,甚至不可說世界的莊嚴;又在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的莊嚴,甚至不可說世界的莊嚴。又針對衆生的心念,將不可說世界中的衆生安置于一世界;又針對衆生的心念,將一世界中的衆生安置于不可說世界之中,而對于衆生卻無所娆害。」
「又針對衆生的心念,在一毛孔中示現出一切佛的境界以及莊嚴等等事。」
「或隨心念,于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執恒河沙數華奁、香箧、鬘蓋、幢幡,周徧十方,供養于佛;一一身複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複現爾許微塵數舌,于念念中,周徧十方,歎佛功德。或隨心念,于一念間普徧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其身普徧叁世,而于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于衆生無所惱害。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爲一大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世界,于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種智;或于其身現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衆生有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或隨衆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于自身示現佛身,或于佛身而現自身;或于佛身現己國土,或于己國土而現佛身。」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章 旨】此章爲「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作住持相」的內容。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作住持』者,供養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解釋說「常用不絕」爲「作住持」的涵義。二者可以互相補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針對衆生的心念,在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每一身都示現出如此微塵數的手,每一只手各自執恒河沙數的華奁、香箧、鬘蓋、幢幡,這些物品周徧十方,菩薩將其供養于佛;菩薩的每一身又示現出許多微塵數的頭,每一頭又顯現出微塵數的舌,在念念中,其周徧十方,贊歎佛的功德。菩薩又針對衆生的心念,在一念間普徧于十方,爲衆生示現佛成正覺乃至涅槃,以及國土莊嚴等事;又顯現出其身普徧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于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等之事,世界的成、壞無不全部顯現出來;菩薩又從自身一毛孔中産生一切風,但對于衆生卻無所惱害。菩薩又針對衆生的心念,以無邊世界爲一大海,此海水中顯現出大蓮華,其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的世界,于中示現出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現成就一切種智;又于其身顯現出十方世界的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無不都顯現出來;又以口噓氣,能夠使十方無量世界震動,但卻不使衆生産生驚怖的想法;又顯現出十方的風災、火災及以水災;又針對衆生心中的喜好,示現色身,莊嚴具足;菩薩又從于自身示現出佛身,又從佛身而顯現出自身;又于佛身顯現出現自己的國土,又以自己的國土而顯現出佛身。」
「佛子!此法雲地的菩薩能夠顯現出如此以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的自在神力。」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①、梵天、淨居、摩酰首羅諸天子等,鹹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複雲何?」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衆會心之所念,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衆聞其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爲斷彼疑,當少示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章 旨】此章爲「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五部分「令歡喜」的內容。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