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0

  ..續本文上一頁『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此章以下「明地行」中的內容都屬于「示現自神通力」部分,後一部分則歸入「辨地果」部分。在此章,會中大衆産生疑問: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薩的種種神通一般都說是惟有佛方纔具備,爲何金剛藏菩薩說此地菩薩也具有呢?解脫月菩薩知曉會衆的疑問,隨即請求金剛藏菩薩斷除會衆的疑問。

  【注 釋】①釋提桓因 即「帝釋天」、「天帝釋」、「帝釋」,是佛教所說仞利天之主,居須彌山巅。忉利天含有叁十叁天宮,帝釋天住在中央的善見城(又作喜見城)統領一切,周圍環繞著叁十二天宮,分別由叁十二位輔臣鎮守。這叁十二位輔臣,原本是帝釋天的至友。由于他們在人間曾共修福德,所以逝世後一齊成爲忉利天的統治者。

  【語 譯】那時,會中的諸菩薩及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護世的四大天王、釋提桓因王、梵天、淨居天、摩酰首羅諸天子等,都産生這樣的心念:「如果菩薩神通智力已經能夠如此,佛又怎麼說呢?」

  那時,解脫月菩薩知曉衆會心中的想法,向金剛藏菩薩說:「佛子!現在此大衆聽說此地菩薩如此神通智力,墮入了懷疑之網。好啊,仁者!您爲其斷除這些疑問,可以示現菩薩神力以及莊嚴等等事。」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叁昧。入此叁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衆,皆自見身在金剛藏菩薩身內,于中悉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于億劫說不能盡。又于其中見菩提樹,其身周圍十萬叁千大千世界,高百萬叁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蔭亦複如是。稱樹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一切大衆悉見其佛坐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爲莊嚴,假使億劫說不能盡。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衆會各在本處。時,諸大衆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叁昧,甚爲希有,有大勢力,其名何等?」

  金剛藏言:「此叁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又問:「此叁昧境界雲何?」

  答言:「佛子!若菩薩修此叁昧,隨心所念,能于身中現恒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刹,複過此數,無量無邊。佛子!菩薩住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大叁昧,故此菩薩身、身業不可測知,語、語業,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叁世叁昧境界、智慧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舉足、下足,如是一切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皆不能知。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章 旨】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先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叁昧」之中以顯示此地菩薩所獲得的神通之殊勝,其後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衆宣說此定之名稱以及難于思議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解釋此一問答的特殊涵義時說:「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衆歡喜。」

  【語 譯】當時,金剛藏菩薩隨即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叁昧。當金剛藏菩薩進入此叁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衆,都自己看見其身在金剛藏菩薩的身內,並且從中完全看見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種種莊嚴之事,如此這些用億劫的時間也是說不盡的。會衆還在其中看見菩提樹,樹身的周長有十萬個叁千大千世界,樹高百萬個叁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覆蓋的地域也是如此。與樹的形量對應,有一師子座,座上有一位佛,號爲『一切智通王』。一切大衆都完全看見其佛坐于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有種種諸相作爲莊嚴,這些景象用億劫的時間都說不盡的。金剛藏菩薩示現出如此大神通之力之後,又使會衆重新回歸本來的坐處。那時,諸大衆獲得未曾有的體驗,産生奇特的想法,默然而住,面向金剛藏菩薩,一心瞻仰金剛藏菩薩。

  那時,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說:「佛子!現今的這一叁昧,甚爲希有,有大勢力,它的名目是什麼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此叁昧名爲『一切佛國土體性』。」

  解脫月菩薩又問:「這一叁昧的境界如何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如果菩薩修習這一叁昧,跟隨其心中所念,能夠在其身中顯現出恒河沙世界微塵數的佛土,也能夠超過此數,無量而無邊際。佛子!菩薩住于法雲地,獲得如此等無量百千的諸大叁昧,因此菩薩的身、身業不可測知,語、語業,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叁世叁昧境界、智慧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僅僅只能大致說說,甚至舉足、下足,如此一切諸有所作,甚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都不能知曉。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所有的境界,大致說說就是如此。如果廣泛地言說,假使用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也不能說盡。」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複雲何?」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爲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爲此土多?』我觀汝問亦複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雲何而與菩薩比量?」

  「複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余者無量;此法雲地神通智慧,于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來地!」

  「佛子!我今爲汝引事爲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薩于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章 旨】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又向會衆宣說佛的境界超過第十地菩薩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稱其爲:「後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衆歡喜。」金剛藏菩薩的回答分爲「總诃問非,顯佛德無量」、「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引事類,顯佛德無量」叁個方面。

  【語 譯】解脫月菩薩又問:「佛子!如果菩薩的神通境界如此,佛的神通力又怎麼樣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譬如有人在四天下取一塊土,而這樣說:『是無邊世界大地的土多,還是此土多呢?』我看你的提問也是如此,如來的智慧無邊無等,爲什麼要將其與菩薩來比較呢?」

  「其次,佛子!如在四天下取少許土,四天下剩余的土是無量的。此法雲地菩薩的神通智慧,以無量劫僅僅只能說很少一部份,何況如來地呢!」

  「佛子!我今再爲你們引用事例來證明,使你們得知如來的境界。佛子!假使十方,每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每一國土都充滿獲得此地境界的菩薩,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那些諸菩薩于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産生的智慧,與一位如來的智慧境界相比,不及百分之一,甚至優波尼沙陀分也是如此。」

  【說 明】關于第十地的「明地行」部分,與其它地都不同。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菩薩于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及化衆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足,此是『勝』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叁昧滿足分。叁、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後之二通該十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因此,不屬于「明地行」部分,而「第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澄觀依照別地的結構將其六部分在的後面兩部分化歸「辨地果」。這樣一來,第十地「明地行」部分至此就結束了。在此,將各層次內容作一小結。

  第一層次「方便作滿足地分」。澄觀解釋說:「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爲方便,滿此地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獲得的智慧之業。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善擇智有七種相」,具體內容見注釋。

  第二層次「得叁昧滿足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離垢叁昧等共眷屬現前故。『離垢叁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叁昧』複有九種叁昧,離八種垢。」具體內容見注釋。

  第叁層次「得受位分」。關于此「得受位分」的涵義,世親、澄觀解釋說:「叁、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叁、合。四、結。」其中,「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結」,即總結「得受位元分」的內容。主體部分則是「法」與「喻」。

  其一,關于「法」,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此即爲「法」的的六個方面:

  第一方面爲「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爲「大寶蓮花王之座」。第二方面爲「隨何等身」,其涵義是「殊妙之身稱于座」,「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第叁方面爲「隨何眷屬」,有無數的菩薩環繞其周圍。第四方面爲「隨何等相」,「周遍作業,爲其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爲其「身相」。第五方面爲「隨何出處」,其涵義是「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文分爲四:一、舒光作業。二、衆聖鹹知。叁、下類奔風。四、同聲相應。」(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中「舒光作業」言「十處放光」的叁種業:「利益業」、「發覺業」、「攝伏業」。「衆聖鹹知」是說,諸佛以及菩薩都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證入到第十地。「下類奔風」的「下類」即低于十地的菩薩。十方無邊數量的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如同風一樣奔來,正觀第十地菩薩,並且獲得了十千叁昧。「同聲相應」之「同聲」即指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薩,這些「同聲」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後來又進入此位十地菩薩的胸相之中。第六方面爲「…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