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衆生苦。」
「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衆生苦。」
「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
「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①。」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②。」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③。」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衆會。右繞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于佛,余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于十方一一如來衆會之前,雨衆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爲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衆生見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④。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養事畢,複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衆會,經十匝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⑤。」
【章 旨】從此章進入「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五方面的內容。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說:「第五,『佛子此菩薩坐彼』下,隨何出處?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隨何出處」又分爲四個方面。此章爲其第一方面,澄觀稱其爲「舒光作業」。「十處放光,有叁種業:一、利益業。二、發覺業。叁、攝伏業。」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衆生苦等 此地菩薩發光所具有的叁種功能,十處光芒各自有所分工。澄觀解釋說:「前之七光,但有『益業』。前五益凡,後二益小。」(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此中所言的七種發光,僅僅有「利益業」,即給予衆生帶來利益,前五種光能夠給與凡夫益處,後兩種光能夠有益于小乘修行者。②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關于此種「光」的功能,澄觀解釋說:「第八一光,有二業半。一者,『益』,益九地已還菩薩故。二者,『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攝義,攝彼令來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說,此「光」能夠使從初發心菩薩到第九地菩薩得到利益,並且能夠使其覺悟,同時此光還具有「攝持」九地之前的菩薩的作用。第叁種「攝伏業」分爲「攝」、「伏」兩半,此光即具有「攝業」。③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關于此種「光」的功能,澄觀解釋說:「第九一光,亦二業半。一,『益』等位菩薩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二、『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宮不現,是『伏業』故。」「受職菩薩」即第十地的菩薩。「伏業」即起降伏的作用。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 關于此處所言的「不退菩提」者,世親解釋說:「必定不退無上大道,于地中決定義故,複有異義定不放逸,所作之事決定心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對此解釋說:「一、于登地證決定故。二、入正定聚故。叁、定離放逸惡故。四、定集善事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⑤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關于此句所言「收光」的位置問題,澄觀解釋說:「言『足下入』者,若約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若約證實終極之智,從下趣入諸佛境故。故《論》釋後段雲『平等攝故』,顯證佛境即自證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坐那大寶蓮華王之座時,于兩足下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諸大地獄,滅除衆生所受之苦。」
「此地菩薩從膝輪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諸畜生趣,滅除衆生之苦。」
「此地菩薩從臍輪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閻羅王界,滅除衆生苦。」
「此地菩薩從左右脅中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人趣,滅除衆生之苦。」
「此地菩薩從兩手中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的宮殿。」
「此地菩薩從兩肩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聲聞。」
「此地菩薩從項背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辟支佛之身。」
「此地菩薩從面門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從初始發心直至第九地的諸薩之身。」
「此地菩薩從其眉間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受職菩薩,使魔的宮殿都完全不出現。」
「此地菩薩從其頭頂上放出百萬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的道場衆會。此光從諸佛右繞十匝,在虛空中停住,成爲光明大網,名爲『熾燃光明』,菩薩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于佛。其他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第九地所有供養,與此大菩薩的供養相比,百分不及其一,甚至算數譬喻倍數也所不能與其之一相比。此光明網完全在十方每一如來衆會之前,降下許多美妙的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珍寶等莊嚴之具以爲供養,都是從菩薩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的境界。如果有衆生見知此光,都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獲得不退轉。佛子!此大光明作如此供養事之後,又環繞十方一切世界每一諸佛道場衆會,經過十圈之後,從諸如來的足下而進入如來之身。」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诃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章 旨】此章爲「隨何出處」的第二方面,澄觀分別稱之爲「衆聖鹹知。」諸佛以及菩薩都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證入到第十地。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那時,諸佛及諸位菩薩,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摩诃薩能夠修行如此廣大之行而達到受職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衆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叁昧。」
【章 旨】此章爲「隨何出處」的第叁個方面,澄觀分別稱之爲「下類奔風」。「下類」即低于十地的菩薩。十方無邊數量的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如同風一樣奔來,正觀第十地菩薩,並且獲得了十千叁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那時,十方無量無邊甚至九地的諸位菩薩衆都前來圍繞在十地菩薩的周圍,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此位大菩薩。正在觀察之時,諸位菩薩各自隨即獲得了十千叁昧。」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于金剛莊嚴臆德相①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爲眷屬,普照十方,現于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诃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章 旨】此章爲「隨何出處」的第四個方面,澄觀分別稱之爲「同聲相應」。這時,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薩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後來又進入此位十地菩薩的胸相之中。
【注 釋】①金剛莊嚴臆德相 「臆相」即「胸相」。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地經論》中譯文爲:「于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出一大光明,名『壞魔怨』,有十阿僧祇百千光明以爲眷屬,出已悉照十方無量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而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七則爲:「一切得職菩薩摩诃薩于金剛莊嚴胸,出一大光,名『破魔賊』,無量百千萬光以爲眷屬,照十方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胸。」「萬」字胸相一般是佛的瑞相,此處的胸相表示十地菩薩已經與諸佛的境界相同,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說:「今彼照此,乃于胸相者,表心契懸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當此之時,十方所有的受職菩薩(十地菩薩),都從自己的金剛莊嚴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名叫『能壞魔怨』,有百萬阿僧祇光明作爲其眷屬,完全照耀十方,顯現出無量的神通變化。這些神通變化顯現完畢之後,此光又進入此位菩薩摩诃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之中。其光進入之後,使此位菩薩的所有智慧、勢力增長超過百千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①;無數光明以爲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②;右繞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③;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周徧震動一切佛刹④;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⑤;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衆會莊嚴威德⑥;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⑦;示現種種莊嚴之事⑧。」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⑨,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叁昧,名爲『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章 旨】此章爲「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六方面的內容。如澄觀所說:「第六,『爾時十方』下,明隨所得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諸佛從眉間放出清淨光明,爲大菩薩確認其所獲得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注 釋】①名增益一切智神通 澄觀判釋此句爲「益業」,即「益一切智,令成佛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②無數光明以爲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澄觀判釋此句爲「二、眷屬光,是『因業』。」③右繞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 澄觀判釋此句爲「叁、示佛,是『敬業』。」④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周徧震動一切佛刹 澄觀判釋此二句爲:「四、開悟業。五、振動業。」⑤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 澄觀判釋此二句爲:「六、止惡業。七、降魔業。」⑥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衆會莊嚴威德 澄觀判釋此句爲第八「示現業」。⑦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