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周匝右繞 澄觀判釋此句爲第九「卷舒業」,即自在地顯現。⑧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澄觀判釋此句爲第十「變化業」,即佛示現各種神通自在。⑨從大菩薩頂上而入 關于此句的象征涵義,澄觀解釋說:「『入頂』者,若約化相,上收于下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爲『智頂』,成果在已,是爲光入。《論》雲『諸如來光明,彼菩薩疊互,智平等攝受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則因上進于果也。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則無迹。因、果雙亡,名『平等』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將經文前述的菩薩之光入佛足聯系起來對照解釋的。「因」爲修行,即「菩薩行」,「果」即爲修行所得的結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那時,十方一切諸佛都從眉間放出清淨的光明,名叫『增益一切智神通』;有無數的光明作爲眷屬,處處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此光從圍繞菩薩右旋十圈,示現出如來廣大的自在;使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的諸菩薩衆開悟;周徧震動一切佛土;滅除一切諸惡道之苦;使一切諸魔宮殿都消失;示現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衆會的莊嚴威德;如此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之後,此光明來至此菩薩會上,一圈圈地從右旋轉;此光示現出諸佛的種種莊嚴之事。」
「顯現出這些事之後,此光從大菩薩的頭頂上進入菩薩之身,其眷屬的光明也各自進入那些菩薩的頭頂。這個時候,此菩薩獲得了先前從未獲得的百萬叁昧,這就叫『已經獲得受職之位』,進入佛的境界,具足佛的十力,已經算在佛數中。」
「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刹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爲『轉輪聖王』。」
【章 旨】此章爲「得受位分」的第二部分「喻」的內容,「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隨何身』。二、『其轉輪』下,喻『隨何座』。叁、『張大』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應有第叁『隨何等眷屬』,謂文武百寮以爲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張大」原文爲「長大」,據經文校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的太子,其母皇後,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于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立大幢幡,點燃香,散播花朵,演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于金瓶內,王執此瓶爲太子灌頂,這時就命名爲『受王職位』,算在受灌頂位的刹利王數中。太子隨即能夠具足實踐十善道,也得以名爲『轉輪聖王』。」
「菩薩受職亦複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爲『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爲『安住法雲地』。」
【章 旨】此章爲「得受位分」的第叁、第四部分的內容。如澄觀所受:「第叁,『菩薩受職』下,合。但合隨所得位,正意在此故。第四,『佛子』下,總結。結斯一分。」(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結」即總結「得受位分」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受職也是如此,因爲諸佛的智慧之水灌其頂的緣故,名爲『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的緣故,算在佛數。」
「佛子!這就叫『菩薩受大智職』。菩薩憑借此大智之職的緣故,能夠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這就叫『安住法雲地』。」
【說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得受位分」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關于此「得受位分」的涵義,世親、澄觀解釋說:「叁、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叁、合。四、結。」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
第一,「得受位分」的主體內容「法」,又分爲六個方面:
第一方面爲「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爲「大寶蓮花王之座」。
第二方面爲「隨何等身」,其涵義是「殊妙之身稱于座」,「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
第叁方面爲「隨何眷屬」,有無數的菩薩環繞其周圍。
第四方面爲「隨何等相」,「周遍作業,爲其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爲其「身相」。
第五方面爲「隨何出處」,其涵義是「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隨何出處」又分爲四層次。其一,澄觀稱其爲「舒光作業」。「十處放光,有叁種業:一、利益業。二、發覺業。叁、攝伏業。」其二,「衆聖鹹知」,諸佛以及菩薩都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證入到第十地。其叁,「下類奔風」,「下類」即低于十地的菩薩。十方無邊數量的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如同風一樣奔來,正觀第十地菩薩,並且獲得了十千叁昧。其四,「同聲相應」,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薩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後來又進入此位十地菩薩的胸相之中。
第六方面爲「隨所得位」,即諸佛從眉間放出清淨光明,爲大菩薩確認其所獲得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第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叁,「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
第四,「結」,即總結「得受位分」的內容。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爲界集,無爲界集,衆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
「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四次「明入大盡分」的內容。關于其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叁、叁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叁、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衆生義。五、依堪能度衆生義。」此章爲其「智大」七種智的第一種「集智大」的內容。「有二十集,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叁分:一、染分。二、淨分。叁、滅分。」而「集」即因緣集,「集智」即了解各種因緣集的智慧。依照因緣集的性質,澄觀將此二十種因緣集分爲六重:「在文六重:一、唯染,謂初四及『衆生集』、『諸見煩惱集』。二、唯淨,謂『聲聞』已下,諸集。叁、唯滅,謂『虛空』。四、淨、染合說,謂『識』及『有爲』、『世界成壞』。五、淨、滅合說,謂『無爲』及『涅槃』,『擇滅無爲』爲『淨』、『非擇滅』爲『滅』,『性淨涅槃』稱『滅』。余叁涅槃爲『淨』。六、通染、淨、滅,謂『法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法雲地,如實知曉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爲界集,無爲界集,衆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地菩薩如實知曉諸見煩惱行集,知曉世界成、壞集,知曉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顯示獲得菩提、轉*輪集,進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
「舉要言之,憑借一切智,知曉一切集。」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衆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①,世界化②,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③,一切分別、無分別化④。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二種「應化智大」的內容。「應化智」如世親所解釋:「衆生應化等差別應知。」(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即如實知曉應化衆生的差別等等的智慧。
【注 釋】①如實知衆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 關于此叁種「應化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初叁,衆生世間自在化。化起衆生善、惡業及利、鈍使,令衆生『見』似真造作故。」「使」即「煩惱」。「見」即「諸見」、「邪見」,「諸見化」即言使衆生真正知曉其是造作而産生的。②世界化 關于此種「應化智」,澄觀解釋說:「次一句,器世間自在化。」菩薩以此智慧使器世間(物質世界)自在。③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 關于此五種「應化智」,澄觀解釋說:「次五智,正覺世間自在化,叁乘正覺故。『法界化』爲叁乘所說法行,余四化爲叁乘人及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法界化」是指爲叁乘所說的諸法之行,而其余四種則是依據衆生各自的根機使其分別成爲聲聞、緣覺、菩薩、如來。④一切分別無分別化 關于此種「應化智」,澄觀解釋說:「後一,通叁世間。有情有分別,器無分別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說對于有情衆生,以分別智應化;對于無情的器世間,以無分別智應化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此上上等的覺慧,如實知曉衆生的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