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P5

  ..续本文上一页周匝右绕 澄观判释此句为第九「卷舒业」,即自在地显现。⑧示现种种庄严之事 澄观判释此句为第十「变化业」,即佛示现各种神通自在。⑨从大菩萨顶上而入 关于此句的象征涵义,澄观解释说:「『入顶』者,若约化相,上收于下也。若约实义,照极心源,名为『智顶』,成果在已,是为光入。《论》云『诸如来光明,彼菩萨叠互,智平等摄受故』,谓菩萨顶光入佛足,则因上进于果也。佛光入菩萨顶,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则无迹。因、果双亡,名『平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将经文前述的菩萨之光入佛足联系起来对照解释的。「因」为修行,即「菩萨行」,「果」即为修行所得的结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那时,十方一切诸佛都从眉间放出清净的光明,名叫『增益一切智神通』;有无数的光明作为眷属,处处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此光从围绕菩萨右旋十圈,示现出如来广大的自在;使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的诸菩萨众开悟;周徧震动一切佛土;灭除一切诸恶道之苦;使一切诸魔宫殿都消失;示现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的庄严威德;如此普照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之后,此光明来至此菩萨会上,一圈圈地从右旋转;此光示现出诸佛的种种庄严之事。」

  「显现出这些事之后,此光从大菩萨的头顶上进入菩萨之身,其眷属的光明也各自进入那些菩萨的头顶。这个时候,此菩萨获得了先前从未获得的百万三昧,这就叫『已经获得受职之位』,进入佛的境界,具足佛的十力,已经算在佛数中。」

  「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第二部分「喻」的内容,「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随何身』。二、『其转轮』下,喻『随何座』。三、『张大』下,喻『随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应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应有第三『随何等眷属』,谓文武百寮以为辅弼。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处。」(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张大」原文为「长大」,据经文校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的太子,其母皇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于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立大幢幡,点燃香,散播花朵,演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于金瓶内,王执此瓶为太子灌顶,这时就命名为『受王职位』,算在受灌顶位的刹利王数中。太子随即能够具足实践十善道,也得以名为『转轮圣王』。」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如澄观所受:「第三,『菩萨受职』下,合。但合随所得位,正意在此故。第四,『佛子』下,总结。结斯一分。」(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合」即将「法」与「喻」的内容作对应解释,「结」即总结「得受位分」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受职也是如此,因为诸佛的智慧之水灌其顶的缘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的缘故,算在佛数。」

  「佛子!这就叫『菩萨受大智职』。菩萨凭借此大智之职的缘故,能够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这就叫『安住法云地』。」

  【说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得受位分」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关于此「得受位分」的涵义,世亲、澄观解释说:「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关于此层次的结构,澄观判释说:「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得受位』者,随何等座?随何等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六事应知。」

  第一,「得受位分」的主体内容「法」,又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随何等座」,此地菩萨所坐之座为「大宝莲花王之座」。

  第二方面为「随何等身」,其涵义是「殊妙之身称于座」,「身相」与「大宝莲花王座」相宜。

  第三方面为「随何眷属」,有无数的菩萨环绕其周围。

  第四方面为「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萨所作之业为其「身相」。

  第五方面为「随何出处」,其涵义是「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随何出处」又分为四层次。其一,澄观称其为「舒光作业」。「十处放光,有三种业:一、利益业。二、发觉业。三、摄伏业。」其二,「众圣咸知」,诸佛以及菩萨都知晓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萨证入到第十地。其三,「下类奔风」,「下类」即低于十地的菩萨。十方无边数量的菩萨甚至九地菩萨都如同风一样奔来,正观第十地菩萨,并且获得了十千三昧。其四,「同声相应」,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萨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来又进入此位十地菩萨的胸相之中。

  第六方面为「随所得位」,即诸佛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为大菩萨确认其所获得的果位。经文分「放光」成十种有益之业以及「入顶成益」两个层面。

  第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三,「合」,即将「法」与「喻」的内容作对应解释。

  第四,「结」,即总结「得受位分」的内容。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知世界成、坏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轮集,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

  「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四次「明入大尽分」的内容。关于其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此章为其「智大」七种智的第一种「集智大」的内容。「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净分。三、灭分。」而「集」即因缘集,「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依照因缘集的性质,澄观将此二十种因缘集分为六重:「在文六重:一、唯染,谓初四及『众生集』、『诸见烦恼集』。二、唯净,谓『声闻』已下,诸集。三、唯灭,谓『虚空』。四、净、染合说,谓『识』及『有为』、『世界成坏』。五、净、灭合说,谓『无为』及『涅槃』,『择灭无为』为『净』、『非择灭』为『灭』,『性净涅槃』称『灭』。余三涅槃为『净』。六、通染、净、灭,谓『法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法云地,如实知晓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地菩萨如实知晓诸见烦恼行集,知晓世界成、坏集,知晓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十力、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显示获得菩提、转*轮集,进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

  「举要言之,凭借一切智,知晓一切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①,世界化②,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③,一切分别、无分别化④。如是等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二种「应化智大」的内容。「应化智」如世亲所解释:「众生应化等差别应知。」(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的智慧。

  【注 释】①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 关于此三种「应化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初三,众生世间自在化。化起众生善、恶业及利、钝使,令众生『见』似真造作故。」「使」即「烦恼」。「见」即「诸见」、「邪见」,「诸见化」即言使众生真正知晓其是造作而产生的。②世界化 关于此种「应化智」,澄观解释说:「次一句,器世间自在化。」菩萨以此智慧使器世间(物质世界)自在。③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 关于此五种「应化智」,澄观解释说:「次五智,正觉世间自在化,三乘正觉故。『法界化』为三乘所说法行,余四化为三乘人及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法界化」是指为三乘所说的诸法之行,而其余四种则是依据众生各自的根机使其分别成为声闻、缘觉、菩萨、如来。④一切分别无分别化 关于此种「应化智」,澄观解释说:「后一,通三世间。有情有分别,器无分别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说对于有情众生,以分别智应化;对于无情的器世间,以无分别智应化之。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此上上等的觉慧,如实知晓众生的业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