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6

  ..續本文上一頁分別、無分別化。如此等等都如實知曉。」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①,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②,劫持、智持③,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叁種「加持智大」的內容。「加持智」如世親所解釋:「第叁,依彼如是如是轉行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涵義是:「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爲『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有十一句,初叁,不斷叁寶,是『境界持』。余八是『行持』。」(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注 釋】①業持煩惱持 有關于此二種「應持智」,澄觀解釋爲「逆行」,即反向修行。澄觀並且舉例說:「勝熱炙身無厭行虐,婆須染欲徧行處邪,皆其事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澄觀于此處所言的例子,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所參訪的兩位大善知識的修行法門。善財童子的第十參所參訪的「勝熱婆羅門」身體頭頂烈日,身體四面有四個大火堆。這種修行方法叫「五熱」苦行。善財童子跟從勝熱婆羅門的教誨以身投入大火堆。當身體剛剛落到火堆上,善財立即證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叁昧」。據澄觀所說,此中「五熱」及其上「刀山」等都有象征涵義。「五熱」象征著無明和各種煩惱,而「刀山」則象征著「無分別智」。勝熱婆羅門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澄觀所說的「婆須」爲善財童子第二十六參所參訪的「婆須蜜多女」。婆須蜜多女向善財童子講述自己所證得的「離貪欲際」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菩薩不斷貪欲而可得解脫,「染而不染」,即入世而出世,方爲菩薩所獲得的「究竟離欲」境界。婆須蜜多女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離貪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回向」之第五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的方法。②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 關于此四種「應持智」,澄觀解釋說:「後六,順行。前四,起因行。『時』謂起因之時,『願』等因體。」(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與前述「業持」、「煩惱持」相比,此後的六種「應持智」爲「順行」。「起因」即生起成佛之因。「時持」即「起因」之時機。「願持」、「供養持」、「行持」是所起之因的具體內容。③劫持智持 關于此二種「應持智」,澄觀解釋說:「後二,得果在『時』。『時』謂『長劫』,『智』即果體,謂一切智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劫持」即得果之時,「智持」指所得之果,即佛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又如實知曉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此等等都如實知曉。」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叁種「微細智大」的內容。「微細智」如世親所解釋:「第四,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智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涵義是:「應化等叁智合爲不二之智,作此微細化用故。隨一事即具前叁,非但八相,一具余七。」(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從世親和澄觀的解釋看,此章是言,前述叁種「智大」合爲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與「教法住微細智」之外,其余七種大致可以與「八相」中的數種相對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又如實知曉諸佛如來所進入的微細智。具體而言: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衆生秘密①,種種乘秘密②,一切衆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③,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五種「密處智大」的內容。關于此「密處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護根未熟衆生,不令驚怖故』,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其十種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叁密」爲「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爲其具體闡述。

  【注 釋】①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衆生秘密 關于此叁種秘密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叁,別顯起化密。一、意知化時。二、口與其記。謂懈怠者遲記,怯退者速記,或引實行,聲聞與應化者記。又昔但記菩薩,則于聲聞記爲秘密,隨機隱顯。後『攝衆生密』。《論經》雲『攝伏』,謂攝受折伏,皆通身、口。」(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時非時思量秘密智」是說明菩薩所具有的確定化度衆生時機的智慧。「授菩薩記秘密智」以口給予修行者以得到正果的時間久暫。「攝衆生秘密智」則是攝受、折伏衆生的秘密智慧。②種種乘秘密 關于此種秘密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一,教密。約實,則無叁說叁,叁即爲密,但爲化菩薩故。約機,非一說一,一亦爲密。」這是指聲聞、緣覺、菩薩與「一乘」的關系。從真實的教法言之,無有叁乘,爲化度聲聞、緣覺、菩薩的緣故而說叁乘,叁乘則爲秘密。從根機的角度言之,則並非只有一乘,一乘則爲秘密。③一切衆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 關于此叁種秘密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後叁,約所知明『密』。知根種種,知業萬差,知逆、順行,皆得菩提,故爲『密』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作」即是指衆生的修行,「順行」是正向佛法的修行,「逆行」則是以逆向的「惡法」作爲修行的契機。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進入如來的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衆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衆生的根與行的差別秘密、衆生的業所作秘密、衆生獲得菩提行的秘密,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五種「入劫智大」的內容。關于「入劫智」的涵義,如世親所解釋:「是中『入』者,平等解脫一切,劫疊相入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具體解釋說:「謂劫時遷流,名爲『命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爲『舍』,以廢己隨他故。劫隨心轉,名爲『自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衆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觀講的「命行」就是指菩薩救度衆生需要以生命的存在與遷流爲依托,而「加持」、「舍」則是救度衆生的兩種功能、功德。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又知曉諸佛所有的入劫智。具體言之: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量的劫入無數量的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出世的劫入無佛出世的劫、無佛出世的劫入有佛出世的劫、過去和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和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①,入微塵智②,入國土身正覺智③,入衆生身正覺智,入衆生心正覺智,入衆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④,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⑤,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⑥。」

  【章 旨】此章爲「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五種「入道智大」的內容。關于「入道智」的涵義,如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對治意說,謂遍入諸道。若逆,若順,皆爲對治,無非入道。此約知凡夫道。若約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順等,便是佛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即菩薩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親對于所化度凡夫的解釋,有叁類:「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注 釋】①入毛道智 「毛道」指凡夫,又作「毛頭」,謂凡夫心行不定,猶如輕毛之隨風飄蕩,因此稱之爲「毛道凡夫」。「道智」爲佛的「十智」之一,是指緣「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種行相,而斷除迷惑的「無漏智」。入于「見道」,成就滅「類智」之「無間道時,緣「欲界」之「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種行相,生起「無漏」之「法智忍」,稱爲「道法智忍」;而于「無間道」所生之「無漏法智」,稱爲「道法智」,此爲「道智」之初成就。又「修道」所攝之「道類智」雖無兼治下界之惑,然「道法智」與「滅法智」既可共同對治「欲界」修所斷之惑,亦可兼治上界之修所斷之惑。此處的「入毛道智」爲「入道智大」的總句,也就是第十地菩薩具有此化度凡夫的「道智」。以下分十叁句來具體闡述此「入道智」。②入微塵智 關于此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依我慢行…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