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无量智』者,阿含广故。『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后得智,名『遍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行,今于上二,决择思修。」这是此章的总句,其后从七方面来展开说明。②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何以得证?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白法」即「无漏善法」。这三句所言的「修行相」是前九地的共同修行相,三句之间构成了前「果」后「因」的关系。③广行大悲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广行大悲』,即『普徧随顺自利、利他相』。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以七地差别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总举『普徧』释『广』,『随顺』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故云『自利』。」(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④知世界差别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一句,『令佛土净』,即八地相。」(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指第八地的修行相状。⑤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一句教化众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指第九地的修行相状。⑥随顺如来寂灭行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有二句『善解相』,谓解达真如。」这是指菩萨于第九地所证得的真如理体。⑦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无厌足相』,常观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胜进故。」这是指修行以获得佛所具的诸行。⑧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七、『地尽至入相』,谓十地证穷故,同前诸地,结行入位,已属第十,故云名『为得受职位』。」菩萨依凭前九地所证已经得以进入第十地。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诉解脱月菩萨等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直至第九地,以如此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之后,善于思惟修习。具体言之,菩萨善于满足无漏法,聚集无边助道之法,增长大福德与智慧,广行大悲,知晓世界的差别,进入众生界的稠林,进入如来所行之处,随顺如来的寂灭行,常常观察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这就叫『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①,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②,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③,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④,一切佛皆现前三昧⑤,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二层次「得三昧满足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故。『离垢三昧』者,离烦恼垢故。而『现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现在前故。此『离垢三昧』复有九种三昧,离八种垢。」具体内容见注释。
【注 释】①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入密无垢』,谓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处,不与『惑』俱故。二、『近无垢』,万行已圆,道场斯近故。如《净名》说。上来初一,『解』;次一,『行』。」此即世亲所说的「离八种垢」的前两种。②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放光无垢』,谓光开心华,令其见实;亦能坐种种大宝莲华,光无不照故。四、『陀罗尼无垢』,如海包藏。五、『起通无垢』,则无心顿现。这三种,是言「成德」。上五种都是生起法身之定。③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有二定『清净佛土无垢』。上句,无量,则尽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观,穷国土之体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④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 关于此句的涵义,即世亲所言的「化生无垢」(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知其「心行」而化度众生之事。⑤一切佛皆现前三昧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八、『正觉无垢』,谓胜进上觉,将成菩提。时一切诸佛,叠共现前而证知故。如下受职处说,以本觉将现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此智慧进入受职地之后,随即获得菩萨离垢三昧。具体言之,菩萨进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此等等百万阿僧祇三昧都显现于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之中,若进入,若起『定』,都获得善巧,也善于了知一切三昧所作的差别。菩萨最后获得的三昧名字就叫『受一切智胜职位』。」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①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得受位分」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关于此层次的结构,澄观判释说:「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得受位』者,随何等座?随何等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六事应知。」依照世亲的这一解释,「得受位分」的主体内容「法」,又分为六个方面。此章为其第一方面,即「随何等座」,此地菩萨所坐之座为「大宝莲花王之座」。
【注 释】①大宝莲华 关于第十地菩萨所坐的这一莲花座,《华严经》的描述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大宝莲花座」本身有十种相,而随其所生的莲花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前者为「主相」,后者为「眷属相」。关于「大宝莲花」的「主相」,澄观有一具体的解释:「主华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宝莲华。二、『其华』下,量相。三、『以众妙』下,胜相,具德故。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敷,菡萏为第一故。八、『非诸天』下,功德相,菩萨德招故。九、『毗琉璃』下,体相。十、『其华』下,庄严相。」(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当这些三昧显现于前之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非常广大,量与百万三千大千世界相等;用众多美妙的珍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的境界;它是菩萨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是菩萨知晓诸法都是空的,都是众生的心行所成就;其华一直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它并非诸天处所能够获得;它以毗琉璃摩尼宝为茎,以栴檀王为台,以玛瑙为须,以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常有无量光明,它蕴藏着许多许多珍宝藏,被宝网所完全覆盖。这座大莲花宝座,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莲华作为其装饰、陪衬。」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
「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主体「法」之第二、第三方面的内容。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所说:「第二,『尔时』下,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称于座故。第三,『无量』下,随何眷属?」「身相」与「大宝莲花王座」相宜,有无数的菩萨环绕其周围。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那时,菩萨坐于此大宝莲花王座,其身相大、小,与其正好相宜。」
「有无量菩萨作为十地菩萨的眷属,各自坐于其余的莲华之上,其周匝围绕着十地菩萨,每一位菩萨都各自获得百万三昧,向十地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幷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主体「法」之第四方面的内容。如澄观所说:「第四,『佛子此大』下,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萨所作之业为其「身相」。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当此大菩萨与其眷属都坐于大宝莲花王座之时,所有光明以及言音都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完全震动,恶道都停息,国土得以庄严清净,同行菩萨无不前来集会,人、天中的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都完全得以安乐,用不思议的供养之具来供养一切佛,诸佛众会都完全显现出来。」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
「膝轮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