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3

  ..續本文上一頁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無量智』者,阿含廣故。『觀察覺了』者,『證智』深故。《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行: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即此『證智』。二、約後得智,名『遍修行』,即此『廣智』。諸地具起上二行,今于上二,決擇思修。」這是此章的總句,其後從七方面來展開說明。②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謂初叁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何以得證?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後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無爲增智慧故,不住有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白法」即「無漏善法」。這叁句所言的「修行相」是前九地的共同修行相,叁句之間構成了前「果」後「因」的關系。③廣行大悲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廣行大悲』,即『普徧隨順自利、利他相』。此總前七地合爲一相,以七地差別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總舉『普徧』釋『廣』,『隨順』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故雲『自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④知世界差別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叁、一句,『令佛土淨』,即八地相。」(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指第八地的修行相狀。⑤入衆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一句教化衆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指第九地的修行相狀。⑥隨順如來寂滅行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有二句『善解相』,謂解達真如。」這是指菩薩于第九地所證得的真如理體。⑦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無厭足相』,常觀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並九地勝進故。」這是指修行以獲得佛所具的諸行。⑧名爲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七、『地盡至入相』,謂十地證窮故,同前諸地,結行入位,已屬第十,故雲名『爲得受職位』。」菩薩依憑前九地所證已經得以進入第十地。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告訴解脫月菩薩等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從初地直至第九地,以如此無量智慧觀察覺了之後,善于思惟修習。具體言之,菩薩善于滿足無漏法,聚集無邊助道之法,增長大福德與智慧,廣行大悲,知曉世界的差別,進入衆生界的稠林,進入如來所行之處,隨順如來的寂滅行,常常觀察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這就叫『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叁昧。入法界差別叁昧,莊嚴道場叁昧①,一切種華光叁昧,海藏叁昧,海印叁昧②,虛空界廣大叁昧、觀一切法自性叁昧③,知一切衆生心行叁昧④,一切佛皆現前叁昧⑤,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叁昧皆現在前。菩薩于此一切叁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叁昧所作差別。其最後叁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二層次「得叁昧滿足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離垢叁昧等共眷屬現前故。『離垢叁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叁昧』複有九種叁昧,離八種垢。」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入法界差別叁昧莊嚴道場叁昧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入密無垢』,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不與『惑』俱故。二、『近無垢』,萬行已圓,道場斯近故。如《淨名》說。上來初一,『解』;次一,『行』。」此即世親所說的「離八種垢」的前兩種。②一切種華光叁昧海藏叁昧海印叁昧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叁、『放光無垢』,謂光開心華,令其見實;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故。四、『陀羅尼無垢』,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則無心頓現。這叁種,是言「成德」。上五種都是生起法身之定。③虛空界廣大叁昧觀一切法自性叁昧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有二定『清淨佛土無垢』。上句,無量,則盡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④知一切衆生心行叁昧  關于此句的涵義,即世親所言的「化生無垢」(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知其「心行」而化度衆生之事。⑤一切佛皆現前叁昧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八、『正覺無垢』,謂勝進上覺,將成菩提。時一切諸佛,疊共現前而證知故。如下受職處說,以本覺將現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此智慧進入受職地之後,隨即獲得菩薩離垢叁昧。具體言之,菩薩進入法界差別叁昧,莊嚴道場叁昧,一切種華光叁昧,海藏叁昧,海印叁昧,虛空界廣大叁昧、觀一切法自性叁昧,知一切衆生心行叁昧,一切佛皆現前叁昧。如此等等百萬阿僧祇叁昧都顯現于前。菩薩于此一切叁昧之中,若進入,若起『定』,都獲得善巧,也善于了知一切叁昧所作的差別。菩薩最後獲得的叁昧名字就叫『受一切智勝職位』。」

  「此叁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①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叁千大千世界;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衆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寶爲莖,栴檀王爲臺,瑪瑙爲須,閻浮檀金爲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衆寶爲藏,寶網彌覆;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爲眷屬。」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得受位分」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叁、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叁、合。四、結。」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依照世親的這一解釋,「得受位分」的主體內容「法」,又分爲六個方面。此章爲其第一方面,即「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爲「大寶蓮花王之座」。

  【注 釋】①大寶蓮華 關于第十地菩薩所坐的這一蓮花座,《華嚴經》的描述具有充分的象征意義。「大寶蓮花座」本身有十種相,而隨其所生的蓮花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前者爲「主相」,後者爲「眷屬相」。關于「大寶蓮花」的「主相」,澄觀有一具體的解釋:「主華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寶蓮華。二、『其華』下,量相。叁、『以衆妙』下,勝相,具德故。四、『超過』下,地相,生處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義相。正觀普照法界現事故,如世蓮華開敷,菡萏爲第一故。八、『非諸天』下,功德相,菩薩德招故。九、『毗琉璃』下,體相。十、『其華』下,莊嚴相。」(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當這些叁昧顯現于前之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非常廣大,量與百萬叁千大千世界相等;用衆多美妙的珍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的境界;它是菩薩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是菩薩知曉諸法都是空的,都是衆生的心行所成就;其華一直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它並非諸天處所能夠獲得;它以毗琉璃摩尼寶爲莖,以栴檀王爲臺,以瑪瑙爲須,以閻浮檀金爲葉;其華常常有無量光明,它蘊藏著許多許多珍寶藏,被寶網所完全覆蓋。這座大蓮花寶座,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蓮華作爲其裝飾、陪襯。」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無量菩薩以爲眷屬,各坐其余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叁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章 旨】此章爲「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二、第叁方面的內容。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說:「第二,『爾時』下,隨何等身?殊妙之身稱于座故。第叁,『無量』下,隨何眷屬?」「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有無數的菩薩環繞其周圍。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那時,菩薩坐于此大寶蓮花王座,其身相大、小,與其正好相宜。」

  「有無量菩薩作爲十地菩薩的眷屬,各自坐于其余的蓮華之上,其周匝圍繞著十地菩薩,每一位菩薩都各自獲得百萬叁昧,向十地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幷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鹹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衆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衆會悉皆顯現。」

  【章 旨】此章爲「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四方面的內容。如澄觀所說:「第四,『佛子此大』下,隨何等相?周遍作業,爲其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爲其「身相」。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當此大菩薩與其眷屬都坐于大寶蓮花王座之時,所有光明以及言音都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完全震動,惡道都停息,國土得以莊嚴清淨,同行菩薩無不前來集會,人、天中的音樂同時發聲,所有衆生都完全得以安樂,用不思議的供養之具來供養一切佛,諸佛衆會都完全顯現出來。」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衆生苦。」

  「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衆生苦。」…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