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2

  ..續本文上一頁義:一、喻『霔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遍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十七、「地影像分」

  關于其主旨和結構。「地影像分」是以譬喻的形式對于十地修行及其境界進行總體比較說明的。「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種:一、池。二、山。叁、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叁、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第一,「池喻」,以「無憂池」與「四大河」爲譬喻說明「修行功德」。關于「修行功德」的涵義:「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願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第二,「山喻」,以「山王」(各類山中處于最極頂位置者)爲譬喻說明「上勝功德」。關于「上勝功德」,澄觀解釋說:「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

  其一,在「總舉于法」和「總顯于喻」兩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別可以用十種「山王」說明。

  其二,第叁部分「法、喻對顯」,即以「十大山王」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山王」、「須彌盧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初地「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叁「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的修行境界。

  其叁,「結成本意」。金剛藏菩薩用簡潔的語言,以「山」與「大海」的關系作譬喻,總結了十地所證不同,但同歸于佛智則是相同的。

  第叁,「海喻」,以「大海」的十種相狀爲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關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

  第四,「珠喻」,以「大摩尼珠」的十種相狀爲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體的「非一非異」關系。關于「轉淨堅固功德」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雲,障盡證堅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後之異;唯一智體,前、後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

  十八、「地利益分」

  「地利益分」即宣講修行十地能夠帶來的利益。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種:一、生信功德。二、供養功德。」世親這是從經義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觀又從經文段落結構的角度將「地利益分」又分爲叁方面:「初,顯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結通十方。叁、『爾時複以』下,他方來證。」(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一,「顯法利益」。包括「生信功德」與「供養功德」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信功德」又分爲「說益生信」與「動地生信」兩部分。「說益生信」是言「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此,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衆宣說了聞聽此十地法門能夠得到的利益。關于「動地生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動地生信』中,佛力爲緣而動地者,亦爲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此章所言的六種十八種動相是《華嚴經》中的獨有內容。世親說,佛以神力生此六種十八動相的目的是爲了化度衆生,由于衆生根機不同,而有這些層次分別而複雜的動相。

  其二,「供養功德」,天衆由于聽聞十地的法門而降下無數供養具,並且響起天樂,稱贊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第二,「結通十方」。菩薩不僅僅是在自在天宮演說十地之法,也在十方所有世界演說此十地之法。

  第叁,「他方來證」。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外的十億佛刹微塵數菩薩來到此會爲金剛藏菩薩作證,證實金剛藏菩薩所說十地之法的真實無虛。

  十九、重頌分

  此卷的「重頌分」共四十二偈,分爲叁大部分。「初一偈,總贊勸聽。後一偈,結說無盡。」中間正頌分八部分,分別與世親所判釋的「方便作滿足地分」、「得叁昧滿足分」、「得受位分」、「入大盡分」、「地釋名分」、「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地影像分」對應。不過,澄觀又照顧到「明地行」與「辨地果」的劃分,將「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分爲第六、第七兩部分。「地利益分」則「文略不頌」。

  十六、第十地:法雲地

  (一)、重頌分

  淨居天①衆那由他,聞此地中諸勝行,空中踴躍心歡喜,悉共虔誠供養佛。不可思議菩薩衆,亦在空中大歡喜,俱然最上悅意香,普熏衆會令清淨。自在天王與天衆,無量億數在虛空,普散天衣供養佛,百千萬種缤紛下。

  天諸婇女無有量,靡不歡欣供養佛,各奏種種妙樂音,悉以此言而贊歎:「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身,身相端嚴無量億,法界廣大悉充滿。于一毛孔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暗,國土微塵可知數,此光明數不可測。或見如來具衆相,轉于無上正*輪,或見遊行諸佛刹,或見寂然安不動。或現住于兜率宮,或現下生入母胎,或示住胎或出胎,悉令無量國中見。或現出家修世道,或現道場成正覺,或現說法或涅槃,普使十方無不覩。譬如幻師知幻術,在于大衆多所作;如來智慧亦複然,于世間中普現身。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于究竟皆無相。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

  無量無邊天女衆,種種言音稱贊已,身心寂靜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即時菩薩解脫月,知諸衆會鹹寂靜,向金剛藏而請言:「大無畏者真佛子!從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諸行相,及以神通變化事,願聰慧者爲宣說!」

  【章 旨】此十六頌爲第十地的「贊請分」。「贊請中有十六偈,前十叁(偈)『贊』。後叁偈『請』。前中,亦二:前叁偈但申供養,有叁類可知。後十偈,天女供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金剛藏菩薩向與會大衆宣講完第九「善慧地」之後,菩薩、淨居天、自在天衆等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初一(偈),總標供贊。余九(偈),正顯贊辭,于中亦二,前八(偈),贊佛德能。後一(偈)勸修利益。」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十地之法。

  【注 釋】①淨居天 又作「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不還天」。在色界第四禅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爲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因而名爲「淨居天」。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語 譯】有那由他數的淨居天衆,聽說此第九地中的諸殊勝修行,在空中跳躍,心中充滿歡喜,都一起虔誠地供養佛。不可思議數量的菩薩衆,也在空中産生大歡喜,都點燃最上等的可以産生悅意之感的香,完全地熏習衆會使其清淨。有無量億數的自在天王和天衆,在虛空中到處散播天衣以之供養佛,有百千萬種的天衣缤紛落下。

  無數的天上婇女,無不歡欣而供養佛,各自演奏出種種美妙的樂音,都完全以此言而贊歎說:「佛身安坐于一國土,在一切世界都完全現身,佛的身相端嚴有無量億,廣大的法界都到處充滿。佛于一毛孔放出光明,完全滅除世間的煩惱黑暗;即便是世間的國土有微塵數,即便其數可以知曉,此光明的數量是根本不可測量的。也可以觀見如來具備衆相,旋轉無上的正法之輪;也有看見佛在諸佛土遊行,也有看見佛寂然而安住不動的。佛有時候顯現出住于兜率宮,有時顯現出下生進入母胎,有時顯現出住胎或出胎,都完全使無量國中的衆生看見。佛有時顯現出出家在世間修行,有時顯現出在道場成正覺,有時顯現出說法或涅槃相,完全使十方衆生都看見。譬如幻師知曉幻術,奧妙在于在大衆中多作演示;如來智慧也是如此,在世間處處現身。佛住于甚深的真實法性,其寂滅無相如同虛空,而于第一真實義中示現種種所修行的事情。佛所作利益衆生的事,都依法性而得以顯現,有相與無相都是無差別的,進入最究竟的境界都是無相的。如果有想獲得如來智的,應該遠離一切虛妄的分別,通達有、無,諸法都平等,這樣即可迅速成爲人、天的大導師。」

  無量無邊的天女衆,以種種言音稱贊諸佛之後,其身心寂靜共用安樂,瞻仰如來,默然停住。這時,解脫月菩薩知曉諸衆會都身心寂靜,于是向金剛藏菩薩請求說:「大無畏的真佛子!從第九地進入第十地,所有功德諸行相,以及神通變化之事,希望聰慧者您能夠爲我們宣說!」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①。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②;廣行大悲③;知世界差別④;入衆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⑤;隨順如來寂滅行⑥;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⑦;名爲『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⑧。」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方便作滿足地分」的內容。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爲方便,滿此地故。」這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獲得的智慧之業。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善擇智有七種相」,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