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18

  ..续本文上一页生无实,以为对治,得入第一义法无我,名『善巧』,方便故,『蕴』、『界』等是菩萨智境所治之我。」「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与世亲所说的「说美妙无我慢相」对应,而「惬情称美顺理为『妙』」。「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与世亲所说的「说无上无我慢相」对应,「说无上无我,故云『转胜』。词中差别,故曰『无边法名』」。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小乘、大乘相』者,有四种:一、观相。二、性相。三、解脱相。四、念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对应于世亲所说「观相」,其涵义是「观不异,唯一事实故」,即观察世间诸法无有不同,其本质都是「空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与世亲所说的「性相」对应,知晓众生的「根性有三乘故」。「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与世亲所说的「解脱相」对应,其涵义是「会彼三乘,同归一实,解脱相中无差别故。」而「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与世亲所说的「念相」对应,其涵义是「开方便门,随机念异,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说诸乘法,然皆为一事」,即为了众生的解脱。③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菩萨地相』者,有四种:一、智相。二、说相。三、与方便相。四、入无量门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对应于世亲所说「智相」,「一切菩萨行」为「总句」,包含「所证法行」与「能证智行」两方面,「何以此二名菩萨行?以智契『如』故,故经云『智随证』。」而此处所言「菩萨行」即十地之智体。「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与世亲所说的「说相」对应,「谓体虽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别故。」而「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则与世亲所说的「与方便相」对应,其涵义是:「巧说十地,授与众生,不颠倒教授与地,证道无有差别故。」即尽管藉助于各种方便,但其教授给予众生的是真实的、正确的入地法门。「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与世亲所说的「入无量门相」对应,因为十地之地相各有差别,故说「入无量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诸法只有一种相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无我相;菩萨凭借义无碍智,知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四谛都是缘起的,因此而得以进入第一谛;凭借辞无碍智,用一切世间易于解了的美妙音声、文字来说法;凭借乐说无碍智,用无上的无我观来对无边的法给以明确的说明。」

  「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一乘的平等性;凭借义无碍智,知晓三乘的差别性;凭借辞无碍智,为众生宣说一切乘归根到底是无差别,都归于一乘;凭借乐说无碍智,为众生宣说每一乘的无边之法其归宿都是一乘法。」

  「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一切菩萨行所包含的智行、法行,并且知晓通过菩萨行可以以智契入真如;凭借义无碍智,知晓十地的分位涵义及其差别;凭借辞无碍智,为众生宣说各地修行之法归根到底是无差别的;凭借乐说无碍智,为众生宣说每一地所包含的无边的修行之相。」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①。」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②。」

  【章 旨】此章为「四无碍智」所举的「十种差别」的第九、第十种的内容。依据世亲的判释,其名称是:「如来地相”、“作住持相”。此三相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所得之果。

  【注 释】①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如来地相』者,有四种:一、法身相。二、色身相。三、正觉相。四、说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与世亲所说的「法身相」对应,其涵义是:「始本无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觉』。」而「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与世亲所说的「色身相」对应,其中「种种时」的涵义是「随何劫」,「种种处」的涵义是「随何国土依报事」,「各差别」的涵义是「随何等佛身正报事」。而「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与世亲所说的「正觉相」对应。「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与世亲所说的「说相」对应,「佛德无尽,故说亦无尽。」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作住持相』者,有四种:一、觉相。二、差别相。三、说相。四、彼无量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轮,一切智智随证」与世亲所说的「觉相」对应,佛所具的各种觉悟之相。「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与世亲所说的「差别相」对应,其涵义是「知佛随心、种性等差别声教故。」而「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与世亲所说的「说相」对应。「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与世亲所说的「彼无量相」对应,「随众生信解」的涵义是「示现菩萨无尽乐说故」,「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的涵义是「诸佛法身以利生为行,此行合智故,无垢清净不可破坏,故云『圆满』。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说。」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一切如来一念成就正觉;凭借义无碍智,知晓种种时、种种处等等的差别;凭借辞无碍智,为众生宣说成正觉的差别;凭借乐说无碍智,对于如来的每一句法以无量劫时间都说不尽。」

  「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一切如来的语、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轮,如此等等,都是一切智智所证;凭借义无碍智,知晓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的心、行、根、解而发出各不相同的声音;凭借辞无碍智,针对一切众生的心理流动,以如来的音声而为其作不同的说明;凭借乐说无碍智,针对众生的不同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为众生作圆满的说明。」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①、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②、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③,如是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祇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已,于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

  【章 旨】此章与以下数章为「说成就分」中所言的第三种「法师成就」的内容,其主旨则是作为宣说佛法的菩萨所成就的事项。此章则为「法师自在成就」的第一方面十种「持成就」的内容,其涵义是「得而不失」。此章第一部分,「先列十持,并从所起业用立名。」第二部分,「显持之用」。经文所用「陀罗尼」为音译,意译则为「总持」、「持」,其涵义在此为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注 释】①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 依据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三者是「起意业:一、持义。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②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 依据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三者是「起『身业』:四、『放光』者,慈光摄受。五、『刚强』者,善慧,降伏种种施为故。六、上供诸佛,下摄贫穷,故名『众财』。」③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 依据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四者是「起『口业』。七、于大乘中狭劣众生示教大乘威德胜利,令生喜故。八、不断辩才,智常说故。九、无尽乐说,深说故。十、种种义乐说,广说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简言之,「威德」是示现大乘之殊胜;「无碍门」是言凭借智慧常说不懈;「无边际」是所说之法具有无限的深度;「种种义」是所说具有无穷无尽之意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于第九地,获得如此善巧的无碍智,获得如来美妙的法藏,作为大法师,获得了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此等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都得到圆满,凭借百万阿僧祇的善巧音声和辩才门而为众生演说佛法。」

  「此菩萨获得如此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之后,在无量诸佛的所在处的每一位佛前,完全以如此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后随即不忘,并且用无量差别门为众生演说其所听闻的佛法。」

  「此菩萨初见于佛,头顶礼敬,即于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诸大声闻,于百千劫所能领受。」

  「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于法座①而说于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②,其余众会威德光明无能与比。」

  「此菩萨处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