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無實,以爲對治,得入第一義法無我,名『善巧』,方便故,『蘊』、『界』等是菩薩智境所治之我。」「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與世親所說的「說美妙無我慢相」對應,而「惬情稱美順理爲『妙』」。「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與世親所說的「說無上無我慢相」對應,「說無上無我,故雲『轉勝』。詞中差別,故曰『無邊法名』」。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小乘、大乘相』者,有四種:一、觀相。二、性相。叁、解脫相。四、念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對應于世親所說「觀相」,其涵義是「觀不異,唯一事實故」,即觀察世間諸法無有不同,其本質都是「空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與世親所說的「性相」對應,知曉衆生的「根性有叁乘故」。「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與世親所說的「解脫相」對應,其涵義是「會彼叁乘,同歸一實,解脫相中無差別故。」而「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與世親所說的「念相」對應,其涵義是「開方便門,隨機念異,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說諸乘法,然皆爲一事」,即爲了衆生的解脫。③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菩薩地相』者,有四種:一、智相。二、說相。叁、與方便相。四、入無量門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對應于世親所說「智相」,「一切菩薩行」爲「總句」,包含「所證法行」與「能證智行」兩方面,「何以此二名菩薩行?以智契『如』故,故經雲『智隨證』。」而此處所言「菩薩行」即十地之智體。「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與世親所說的「說相」對應,「謂體雖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別故。」而「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則與世親所說的「與方便相」對應,其涵義是:「巧說十地,授與衆生,不顛倒教授與地,證道無有差別故。」即盡管藉助于各種方便,但其教授給予衆生的是真實的、正確的入地法門。「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與世親所說的「入無量門相」對應,因爲十地之地相各有差別,故說「入無量門」。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諸法只有一種相狀是不變的,那就是無我相;菩薩憑借義無礙智,知曉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四谛都是緣起的,因此而得以進入第一谛;憑借辭無礙智,用一切世間易于解了的美妙音聲、文字來說法;憑借樂說無礙智,用無上的無我觀來對無邊的法給以明確的說明。」
「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一乘的平等性;憑借義無礙智,知曉叁乘的差別性;憑借辭無礙智,爲衆生宣說一切乘歸根到底是無差別,都歸于一乘;憑借樂說無礙智,爲衆生宣說每一乘的無邊之法其歸宿都是一乘法。」
「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一切菩薩行所包含的智行、法行,並且知曉通過菩薩行可以以智契入真如;憑借義無礙智,知曉十地的分位涵義及其差別;憑借辭無礙智,爲衆生宣說各地修行之法歸根到底是無差別的;憑借樂說無礙智,爲衆生宣說每一地所包含的無邊的修行之相。」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①。」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衆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衆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衆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②。」
【章 旨】此章爲「四無礙智」所舉的「十種差別」的第九、第十種的內容。依據世親的判釋,其名稱是:「如來地相”、“作住持相”。此叁相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修行所得之果。
【注 釋】①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是中『如來地相』者,有四種:一、法身相。二、色身相。叁、正覺相。四、說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與世親所說的「法身相」對應,其涵義是:「始本無二之法身,故雲『一念成正覺』。」而「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與世親所說的「色身相」對應,其中「種種時」的涵義是「隨何劫」,「種種處」的涵義是「隨何國土依報事」,「各差別」的涵義是「隨何等佛身正報事」。而「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與世親所說的「正覺相」對應。「樂說無礙智,于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與世親所說的「說相」對應,「佛德無盡,故說亦無盡。」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作住持相』者,有四種:一、覺相。二、差別相。叁、說相。四、彼無量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輪,一切智智隨證」與世親所說的「覺相」對應,佛所具的各種覺悟之相。「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衆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與世親所說的「差別相」對應,其涵義是「知佛隨心、種性等差別聲教故。」而「辭無礙智,隨一切衆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與世親所說的「說相」對應。「樂說無礙智,隨衆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與世親所說的「彼無量相」對應,「隨衆生信解」的涵義是「示現菩薩無盡樂說故」,「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的涵義是「諸佛法身以利生爲行,此行合智故,無垢清淨不可破壞,故雲『圓滿』。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說。」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一切如來一念成就正覺;憑借義無礙智,知曉種種時、種種處等等的差別;憑借辭無礙智,爲衆生宣說成正覺的差別;憑借樂說無礙智,對于如來的每一句法以無量劫時間都說不盡。」
「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一切如來的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輪,如此等等,都是一切智智所證;憑借義無礙智,知曉如來隨八萬四千衆生的心、行、根、解而發出各不相同的聲音;憑借辭無礙智,針對一切衆生的心理流動,以如來的音聲而爲其作不同的說明;憑借樂說無礙智,針對衆生的不同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爲衆生作圓滿的說明。」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①、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衆財陀羅尼②、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③,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于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爲他演說。」
【章 旨】此章與以下數章爲「說成就分」中所言的第叁種「法師成就」的內容,其主旨則是作爲宣說佛法的菩薩所成就的事項。此章則爲「法師自在成就」的第一方面十種「持成就」的內容,其涵義是「得而不失」。此章第一部分,「先列十持,並從所起業用立名。」第二部分,「顯持之用」。經文所用「陀羅尼」爲音譯,意譯則爲「總持」、「持」,其涵義在此爲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注 釋】①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叁者是「起意業:一、持義。二、持教法。叁、持能知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②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衆財陀羅尼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叁者是「起『身業』:四、『放光』者,慈光攝受。五、『剛強』者,善慧,降伏種種施爲故。六、上供諸佛,下攝貧窮,故名『衆財』。」③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四者是「起『口業』。七、于大乘中狹劣衆生示教大乘威德勝利,令生喜故。八、不斷辯才,智常說故。九、無盡樂說,深說故。十、種種義樂說,廣說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簡言之,「威德」是示現大乘之殊勝;「無礙門」是言憑借智慧常說不懈;「無邊際」是所說之法具有無限的深度;「種種義」是所說具有無窮無盡之意義。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第九地,獲得如此善巧的無礙智,獲得如來美妙的法藏,作爲大法師,獲得了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衆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此等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都得到圓滿,憑借百萬阿僧祇的善巧音聲和辯才門而爲衆生演說佛法。」
「此菩薩獲得如此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之後,在無量諸佛的所在處的每一位佛前,完全以如此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後隨即不忘,並且用無量差別門爲衆生演說其所聽聞的佛法。」
「此菩薩初見于佛,頭頂禮敬,即于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于百千劫所能領受。」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于法座①而說于法;大千世界滿中衆生,隨其心樂差別爲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②,其余衆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此菩薩處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衆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衆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