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17

  ..续本文上一页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②。」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③。」

  【章 旨】此章为「四无碍智」所举的「十种差别」的前三种的内容。依据世亲的判释,其名称是:「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澄观解释说:「前五是三乘教理,通于染、净。」(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

  【注 释】①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自相者,有四种:一、生法自相。二、差别自相。三、想坚固自相。四、彼想差别自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为此八句的总句,其涵义是「知色是变碍相等」,即「色」是可以变化的、有质碍的存在。「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对应于世亲所说的「差别自相」,其涵义是「知色有十一处等」,即「色尘」与「十二处」的其余「十一处」是有差别的。「辞无碍智,无错谬说」对应于世亲所说的「想坚固自相」。此中,「想」的涵义是:「『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一、随自所觉诸法相。二、随彼彼所化言词所宜相。」这是说,「想」是在取两种「相」(即经过主观加工的「法相」以及被言辞所表达的「法相」)之后形成的。而「坚固」的涵义是:「以所觉法随彼言词为彼生说,说无错谬名为『坚固』。」即为众生说法而无言辞方面的错误,名为「坚固」。「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对应于世亲所说的「彼想差别自相」。「乐说」涵义中的「坚固」是多说、连续地说,并且要使众生由此产生「爱乐」。这就是「不断尽」的涵义。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同相有四种:一者,一切法同相。二者,一切有为法同相。三者,一切法假名同相。四者,假名假名同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对应于世亲所说的「一切法同相」,其涵义即「诸法同以无性为自性故」,「无性」即「空」。「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与世亲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同相」对应,即有为法的共同本质是有生有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与世亲所说的「一切法假名同相」对应,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以语言确立其暂时的存在,就叫「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诠假名而谈,名『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与世亲所说的「假名假名同相」对应,而重复「假名」一语的原因在于:「谓不坏前假名,更能以异异无边假名说故,重言假名。」即说法所用「语言」是「假名」(「法」)之上的「假名」(「语言」)。③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行相』者,有四种:一、生行相。二、已生、未生行相。三、物假名行相。四、说事行相。」(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对应于世亲所说的「生行相」,其涵义是现在之法是由因缘而生的,应该知道「过、未亦名现在,以三世皆是当世现在故」。「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故」与世亲所说的「已生、未生行相」对应,因为应该知道「现在亦名过、未,以现是过家未、未家过故。是则当世而知名法,逆见过、未能知现在,是则名义为菩萨智境。」而「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与世亲所说的「物假名行相」对应,其涵义是「总说三世之物不谬故。」「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与世亲所说的「说事行相」对应,其涵义是「所说事不出三世总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异,异事、法,故云『无边法明』。」(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菩萨所说法不出三世之事物,但法与法、事与事也有差异。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诸法的自相;凭借义无碍智,知晓诸法的别相;凭借辞无碍智,为众生说法而无错谬之说;凭借乐说无碍智,连续地为众生宣说,并且要使其由此产生爱乐。」

  「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诸法的自性是空性;凭借义无碍智,知晓诸法是常生常灭的;凭借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有为法而以言语对其作出说明;凭借乐说无碍智,针对假名安立的诸法,以不废假名的态度为众生说法。」

  「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现在法的差别;凭借义无碍智,知晓过去、未来法的差别;凭借辞无碍智,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法都无错谬的说法;凭借乐说无碍智,对于每一世的无边之法都明了地宣说。」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①。」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②。」

  【章 旨】此章为「四无碍智」所举的「十种差别」的第四、第五种的内容。依据世亲的判释,其名称是“说相”、“智相」。澄观解释说:此属于三乘教理,通于染、净。

  【注 释】①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说相』者,有四种:一、修多罗说相。二、彼解释说相。三、随顺说相。四、相似说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对应于世亲所说的「修多罗相」。「修多罗」的意译词为「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词句的涵义就是以语言贯通佛法之深意。「义无碍智,知义差别」与世亲所说的「彼解释说相」对应,「义」就是对于「法相」的解释。「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与世亲所说的「随顺说相」对应,其涵义是「随类言音」。「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与世亲所说的「相似说相」对应,其涵义是「随心乐闻何法,宜何譬喻,说似彼心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即针对众生的不同心意,而以相应的法、相宜的语言、合适的譬喻为其说法。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智相』者,有四种:一、现见智。二、比智。三、欲得方便智。四、得智。」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对应于世亲所说的「现见智」,其涵义是:「法智观『如』,故云『现见』,谓观差别,二谛同『如』不异故。」「如」即「真如」,凭借法智而观见诸法的本质是真如空理。「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与世亲所说的「比智」对应,「比」即类别的意思,「『比智』即观前能观,如实分别之智」,即通过类推方式知晓世间诸法的差别。「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与世亲所说的「欲得方便智」对应,「谓此是『相见道』,依真假说,『后得智』摄,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义,假说以为方便。」即凭借「后得智」为众生说法。「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与「得智」对应,其涵义是:「虽以世智说,而与第一义相应非颠倒异,方名『乐说』,故云『善巧』,可以证得第一义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此地菩萨凭借法无碍智,知晓法的差别;凭借义无碍智,知晓义的差别;凭借辞无碍智,针对众生的言音而为其说法;凭借乐说无碍智,针对众生的不同心意,而以相应的法、相宜的语言、合适的譬喻为其说法。「

  「其次,法无碍智,此地菩萨凭借法智而观见诸法的本质是真如空理;凭借义无碍智,以推理知晓世间诸法确实是有差别的;凭借辞无碍智,以世间智而为众生说明时间法的差别;凭借乐说无碍智,善巧地宣说佛法,使其所用语言的内涵与第一义相应。」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①。」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②。」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③。」

  【章 旨】此章为「四无碍智」所举的「十种差别」的第六、第七、第八种的内容。依据世亲的判释,其名称是:「无我慢相”、“小乘大乘相”、“菩萨地相」。此三相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所得之果。

  【注 释】①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等八句 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无我慢相』者,有四种:一、第一义谛无我慢相。二、世谛无我慢相。三、说美妙无我慢相。四、说无上无我慢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对应于世亲所说的「第一义谛无我慢相」,「无我」即「一相」,「言『不坏』者,不坏无我故。若言我知『无我』,我证『无我』,则坏『无我』,以有『能』、『所』故。」而「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与世亲所说的「世谛无我慢相」对应,「蕴」即「五蕴」,「界」即「十八界」,「处」即「十二处」,「谛」即「四谛」,菩萨凭借此「义无碍智」而「随顺观察世谛缘…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