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②。」
「複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于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于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③。」
【章 旨】此章爲「四無礙智」所舉的「十種差別」的前叁種的內容。依據世親的判釋,其名稱是:「一、依自相。二、依同相。叁、行相。」(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澄觀解釋說:「前五是叁乘教理,通于染、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
【注 釋】①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是中自相者,有四種:一、生法自相。二、差別自相。叁、想堅固自相。四、彼想差別自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爲此八句的總句,其涵義是「知色是變礙相等」,即「色」是可以變化的、有質礙的存在。「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對應于世親所說的「差別自相」,其涵義是「知色有十一處等」,即「色塵」與「十二處」的其余「十一處」是有差別的。「辭無礙智,無錯謬說」對應于世親所說的「想堅固自相」。此中,「想」的涵義是:「『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一、隨自所覺諸法相。二、隨彼彼所化言詞所宜相。」這是說,「想」是在取兩種「相」(即經過主觀加工的「法相」以及被言辭所表達的「法相」)之後形成的。而「堅固」的涵義是:「以所覺法隨彼言詞爲彼生說,說無錯謬名爲『堅固』。」即爲衆生說法而無言辭方面的錯誤,名爲「堅固」。「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對應于世親所說的「彼想差別自相」。「樂說」涵義中的「堅固」是多說、連續地說,並且要使衆生由此産生「愛樂」。這就是「不斷盡」的涵義。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同相有四種:一者,一切法同相。二者,一切有爲法同相。叁者,一切法假名同相。四者,假名假名同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對應于世親所說的「一切法同相」,其涵義即「諸法同以無性爲自性故」,「無性」即「空」。「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與世親所說的「一切有爲法同相」對應,即有爲法的共同本質是有生有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與世親所說的「一切法假名同相」對應,因爲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無常的,所以以語言確立其暫時的存在,就叫「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诠假名而談,名『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與世親所說的「假名假名同相」對應,而重複「假名」一語的原因在于:「謂不壞前假名,更能以異異無邊假名說故,重言假名。」即說法所用「語言」是「假名」(「法」)之上的「假名」(「語言」)。③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行相』者,有四種:一、生行相。二、已生、未生行相。叁、物假名行相。四、說事行相。」(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對應于世親所說的「生行相」,其涵義是現在之法是由因緣而生的,應該知道「過、未亦名現在,以叁世皆是當世現在故」。「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故」與世親所說的「已生、未生行相」對應,因爲應該知道「現在亦名過、未,以現是過家未、未家過故。是則當世而知名法,逆見過、未能知現在,是則名義爲菩薩智境。」而「辭無礙智,于去、來、今法無錯謬說」與世親所說的「物假名行相」對應,其涵義是「總說叁世之物不謬故。」「樂說無礙智,于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與世親所說的「說事行相」對應,其涵義是「所說事不出叁世總相物中,故雲『一一世』。但曲明異,異事、法,故雲『無邊法明』。」(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菩薩所說法不出叁世之事物,但法與法、事與事也有差異。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諸法的自相;憑借義無礙智,知曉諸法的別相;憑借辭無礙智,爲衆生說法而無錯謬之說;憑借樂說無礙智,連續地爲衆生宣說,並且要使其由此産生愛樂。」
「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諸法的自性是空性;憑借義無礙智,知曉諸法是常生常滅的;憑借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有爲法而以言語對其作出說明;憑借樂說無礙智,針對假名安立的諸法,以不廢假名的態度爲衆生說法。」
「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現在法的差別;憑借義無礙智,知曉過去、未來法的差別;憑借辭無礙智,對于過去、未來、現在的法都無錯謬的說法;憑借樂說無礙智,對于每一世的無邊之法都明了地宣說。」
「複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①。」
「複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②。」
【章 旨】此章爲「四無礙智」所舉的「十種差別」的第四、第五種的內容。依據世親的判釋,其名稱是“說相”、“智相」。澄觀解釋說:此屬于叁乘教理,通于染、淨。
【注 釋】①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是中『說相』者,有四種:一、修多羅說相。二、彼解釋說相。叁、隨順說相。四、相似說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對應于世親所說的「修多羅相」。「修多羅」的意譯詞爲「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衆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詞句的涵義就是以語言貫通佛法之深意。「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與世親所說的「彼解釋說相」對應,「義」就是對于「法相」的解釋。「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與世親所說的「隨順說相」對應,其涵義是「隨類言音」。「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與世親所說的「相似說相」對應,其涵義是「隨心樂聞何法,宜何譬喻,說似彼心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即針對衆生的不同心意,而以相應的法、相宜的語言、合適的譬喻爲其說法。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智相』者,有四種:一、現見智。二、比智。叁、欲得方便智。四、得智。」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對應于世親所說的「現見智」,其涵義是:「法智觀『如』,故雲『現見』,謂觀差別,二谛同『如』不異故。」「如」即「真如」,憑借法智而觀見諸法的本質是真如空理。「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與世親所說的「比智」對應,「比」即類別的意思,「『比智』即觀前能觀,如實分別之智」,即通過類推方式知曉世間諸法的差別。「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與世親所說的「欲得方便智」對應,「謂此是『相見道』,依真假說,『後得智』攝,故雲『世智』。若欲得第一義,假說以爲方便。」即憑借「後得智」爲衆生說法。「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與「得智」對應,其涵義是:「雖以世智說,而與第一義相應非顛倒異,方名『樂說』,故雲『善巧』,可以證得第一義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地菩薩憑借法無礙智,知曉法的差別;憑借義無礙智,知曉義的差別;憑借辭無礙智,針對衆生的言音而爲其說法;憑借樂說無礙智,針對衆生的不同心意,而以相應的法、相宜的語言、合適的譬喻爲其說法。「
「其次,法無礙智,此地菩薩憑借法智而觀見諸法的本質是真如空理;憑借義無礙智,以推理知曉世間諸法確實是有差別的;憑借辭無礙智,以世間智而爲衆生說明時間法的差別;憑借樂說無礙智,善巧地宣說佛法,使其所用語言的內涵與第一義相應。」
「複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谛、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①。」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②。」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③。」
【章 旨】此章爲「四無礙智」所舉的「十種差別」的第六、第七、第八種的內容。依據世親的判釋,其名稱是:「無我慢相”、“小乘大乘相”、“菩薩地相」。此叁相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修行所得之果。
【注 釋】①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等八句 關于「四無礙智」的這一「差別」(即「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是中『無我慢相』者,有四種:一、第一義谛無我慢相。二、世谛無我慢相。叁、說美妙無我慢相。四、說無上無我慢相。」此四層面的涵義分別與前述四個分句對應。「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對應于世親所說的「第一義谛無我慢相」,「無我」即「一相」,「言『不壞』者,不壞無我故。若言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則壞『無我』,以有『能』、『所』故。」而「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谛』緣起善巧」與世親所說的「世谛無我慢相」對應,「蘊」即「五蘊」,「界」即「十八界」,「處」即「十二處」,「谛」即「四谛」,菩薩憑借此「義無礙智」而「隨順觀察世谛緣…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