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金剛道的滅盡定方纔徹底除掉這些。六道轉生各自不同,都是以業爲田而被愛所滋潤,被無明所遮覆,以識爲種子而是發名色之芽,衆生就是如此從無始以來在叁界之中相續輪回。煩惱之業、心中的習氣是衆生在六道中旋轉,如果遠離這些,就不會再轉生了。衆生的未來不出叁種可能,或者沈淪于各種邪見,或者去修道。」
「住于此地善觀察,隨其心樂及根、解。」
「悉以無礙妙辯才,如其所應差別說。處于法座如師子,亦如牛王寶山王。又如龍王布密雲,霔甘露雨充大海。善知法性及奧義,隨順言辭能辯說。」
「總持百萬阿僧祇,譬如大海受衆雨。總持叁昧皆清淨,能于一念見多佛,一一佛所皆聞法,複以妙音而演暢。若欲叁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諸群生,如雲廣布無不及,隨其根欲悉令喜。毛端佛衆無有數,衆生心樂亦無極,悉應其心與法門,一切法界皆如是。菩薩勤加精進力,複獲功德轉增勝,聞持爾所諸法門,如地能持一切種。十方無量諸衆生,鹹來親近會中坐,一念隨心各問難,一音普對悉充足。」
【章 旨】此章八偈頌「明地行」的第四層次「說成就分」的內容。「雲何『說成就』?與衆生解脫方便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開始的半偈頌「智成就」,其後的二偈頌「口業成就」,最後的五偈半頌「法師自在成就」。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住于此地善于觀察,針對衆生心中的喜好以及根、解等狀況爲其說法。」
「此地菩薩完全以無礙的美妙的辯才,如衆生所應而給與不同的說法。菩薩處于法座就如同師子,也如同牛王寶山之王。菩薩又如龍王遍布密雲,降下甘露雨而充滿大海。菩薩善于知曉法性以及奧秘的意義,隨順衆生的言辭而能爲其辯析說法。」
「菩薩記憶了百萬阿僧祇之法,譬如大海接受無數的雨水。菩薩總持叁昧都清淨,能于一念見到多佛,在每一位佛的所在都聽聞佛說法,又以美妙的聲音順暢地演說。如果想進入叁千大千界來教化一切衆生,如同雲廣布而無不覆蓋,針對衆生的根機與心理活動使其得到歡喜。每一毛端都有無數的佛,衆生心中所樂也是沒有無邊際的,菩薩都能應衆生之心給與其相應的法門,在一切法界,菩薩都是如此。菩薩勤加精進力,又獲得更加殊勝的功德,聽聞記憶了所有的法門,就如同大地能持一切種一樣。十方無量的衆生,都來親近菩薩,在其會中坐,菩薩僅僅用一念了解了衆生心中所存在的問難,以一音完全回應了衆生的所有問難。」
「住于此地爲法王,隨機誨誘無厭倦,日夜見佛未曾舍,入深寂滅智解脫。供養諸佛善益明,如王頂上妙寶冠。複使衆生煩惱滅,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以叁乘法化衆生。所行善業普饒益,乃至當成一切智。一念所入諸叁昧,阿僧祇刹微塵數,見佛說法亦複然。」
「願力所作複過此。」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第二部分,四頌頌「辨地果」的內容。前兩頌重頌「調柔果」的內容,其後的一頌重頌「攝報果」的內容,最後的一句偈頌頌「願智果」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住于此地作爲法王的菩薩,針對衆生的根機諄諄善誘地引導衆生而從無厭倦,入夜觀見諸佛而無有舍棄遠離,進入了深奧的智慧解脫境界。菩薩供養諸佛,其智慧更加明亮,就如同大王頭頂上的美妙的寶冠一樣。如同梵王的光芒普照,又使衆生的煩惱得以滅除。」
「住于此地的菩薩又作爲大梵王,用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法化導群生。菩薩所行的善業完全饒益衆生,直至成就一切智。菩薩以一念所進入的諸種叁昧,有阿僧祇刹微塵數,見佛說法也是如此。」
「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此是第九善慧地,大智菩薩所行處,甚深微妙難可見,我爲佛子已宣說。」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第叁部分,此中一頌贊歎此地的殊勝而總結關于此地的敘說。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這一菩薩第九善慧地,是大智慧的菩薩修行之處,是非常深奧微妙的,難于觀見,我已經爲佛子們宣說完畢。」
【說 明】第九地「善慧地」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講解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澄觀依然將其判釋爲叁部分:初,“贊請”,有十叁頌。第二,“正說分”,先明“地行」,“佛子菩薩住此”下,明“位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即「明地行」、「辨地果」,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世親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四層次:「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別: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叁、入行成就。四、說成就。第八地中,但淨佛國土,教化衆生。此第九地中,辯才力故,教化衆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勝彼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善慧」的意義。簡言之,菩薩修證至此地,已經獲得「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等「四無礙解」,能遍于十方,以一音演說一切善法,使聞者生歡喜心。又在「力波羅蜜行」中,斷除利他門中的不欲行之障,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因此稱之爲「善慧」。
第叁,關于此地「善慧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九「善慧地」爲「說法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薩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九「善慧地」爲「力度」即「力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爲此地法。」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