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世親「彼二無作淨勝」一語時說:「謂于世、出世名爲『彼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善住淨心力」即唐譯的「善住深心力」。「七種功德」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等八句 關于此八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謂初四爲一『善住道功德』。此是德體,以二利行爲菩薩道故。初二,自利。先契理離障,名爲『深心』;後對治堅固,名爲『勝心』。後二,慈悲利他。」②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于法故等六句 關于此六句,澄觀說是從修行的角度說明功德的,其文曰:「初叁,叁輪化益,修上利他。」(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叁輪」即以轉輪聖王之輪寶比喻如來、菩薩的「身」、「口」、「意」叁業的殊勝功用。「叁輪」的第一種是「神變輪」,又作「神通輪」、「身輪」,即經文中的「善住神通力」。第二種「教誡輪」,又作「說*輪」、「口輪」,即演說教法,使衆生反邪入正而發心入「信」。即經文中的「善住辯才力」。第叁種「記心輪」,又作「憶念輪」、「意輪」,佛、菩薩說法時,先以「意輪」鑒知衆生根器利鈍,隨宜演說,無有差謬。即經文中的「善住陀羅尼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說,此叁種「力」分別産生如後的叁種功德:「二、不忘功德。」「叁、成就口業功德」。「四、心自在成就功德。」③得善住大願力不舍一切菩薩所作故等六句 關于此六句,澄觀說是從修行的角度說明功德的,其文曰:「後叁,『願』、『行』相符,外招佛護,修上自利。」(《華嚴經疏》卷四十二)世親說,此叁種「力」分別産生如後的叁種功德:「五、願力成就功德。」「六、修行成就功德。」「七、與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④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于諸事中無有過咎 此叁句爲結語。關于此叁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叁、結成中,近結此段,遠結前叁。『得如是智』結前『智大』,以智證理,得無憎愛故。次,『能現』下,結作『業大』,平等作故。後,『于諸』下,結『所住功德大』,得七功德無過咎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第八地,獲得善于住深心之力,一切煩惱不再起現行的緣故;獲得善于住勝心之力,不遠離于道的緣故。獲得善于住大悲之力,不舍棄利益衆生的緣故;獲得善于住大慈之力,救護一切世間衆生的緣故。此地菩薩獲得善于住陀羅尼之力,不忘于法的緣故:獲得善于住辯才之力,善于觀察分別一切法的緣故;獲得善于住神通之力,普徧前往無邊的世界的緣故。此地菩薩獲得善于住大願之力,不舍棄一切菩薩所作的緣故;獲得善于住波羅蜜多之力,成就一切佛法的緣故;獲得如來護念之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的緣故。」
「此地菩薩獲得如此智慧之力,能夠顯現一切諸所作事,于諸事中從來沒有過錯。」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爲『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爲『不轉地』,智慧無退故①。爲『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②。名爲『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爲『生地』,隨樂自在故③。名爲『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爲『究竟地』,智慧決定故④。名爲『變化地』,隨願成就故⑤。名爲『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爲『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⑥。」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七層次「釋名分」的內容,大意是解釋關于第八地的各種名稱以及修得此地智慧的菩薩的稱呼。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解釋說:「釋名有二種:一、地釋名。二、智者釋名。地釋名者,有六種相。」澄觀在世親解釋關于「地釋名」的六種相之外,又提供了一種解釋,認爲此部分是對于「明地行分」的前五層次內容的概括。世親及澄觀的解釋見注釋。
【注 釋】①此菩薩智地名爲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爲不轉地智慧無退故 關于此二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初二句名『染對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願、諸魔業,故名『不動地』。二、治煩惱習行,故名『不轉』。上二即相用,煩惱不能動也。」「下地」即第八地之前的數「地」。此外,澄觀又補充解釋說:「初二,從『淨忍分』受名。得無生忍,入『不動』故,此句爲總。此智現前,故『無退壞』。」「淨忍分」爲此地「明地行分」的第二層次之名稱。②爲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次一句,得甚深,故不(《大正藏》本無「不」字,誤,據經義加改。)可知。」此外,澄觀又將「難得地」與後文的「童真地」的名稱,合判爲「約『得勝行分』受名。」其理由爲此爲「得爲深行菩薩不可知故。」即此地菩薩所得,非「深行菩薩」難于得知。「得勝行分」爲此地「明地行分」的第叁層次的名稱。③名爲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爲生地隨樂自在故 關于此二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叁、有二句,發、行清淨。上句發淨,謂得真無漏,叁業無失,不破觀心,能發趣行。然其八地應對八住,合名『童真』。而《論經》名『王子』,似不順文。下句行淨,正行之時,離障自在故。」此中,「八住」指「十住位」中的第八住「童真住」。「十住」爲《華嚴經》所言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的第二個十位。此外,澄觀又將「童真地」與前述「難得地」的名稱,合判爲「約『得勝行分』受名。」其理由爲此爲「離一切相等諸過失故」。而對于「生地」,澄觀則判屬「約『淨土分』受名。」其理由爲:「『生地』,謂器世間自在,隨樂生故。」「淨土分」爲此地「明地行分」的第四層次的名稱。④名爲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爲究竟地智慧決定故 關于此二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次二句名『世間、出世間有作淨勝』。上句悲,故隨世有作,自無所作。下句出世,有作,以智善分別故,智障淨故,皆決定義。」這是說,菩薩是「作」而「無作」,救度衆生而有「作」,從自身而言爲「無作」。此外,澄觀又將此二句與前述「生地」的名稱合起來判釋爲「約『淨土分』受名。『生地』,謂器世間自在,隨樂生故。『成地』,衆生世間自在,隨物成身,自無作故。『究竟地』,智正覺世間,決二谛故。」「淨土分」爲此地「明地行分」的第四層次的名稱。⑤名爲變化地隨願成就故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有一句,彼二無作淨勝,謂于世、出世名爲『彼二』,願力變化而不滯寂,故雲『無作』,即無住涅槃。」此外,澄觀又補充解釋說:「次一,『約自在分』,隨願成就方名『自在』。」「自在分」爲此地「明地行分」的第五層次的名稱。⑥名爲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爲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關于此二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有二句,菩薩地勝,即分位過前。上句勝六地,以六地觀空,爲他有動;今念念發起殊勝行故。下句勝七地。」這是說,菩薩于第六地修證救度衆生之智慧,因而有動,而第八地則念念發起勝行卻不爲他者所擾動。「無功用行」爲第七地所修證成就。此外,澄觀又補充解釋說:「次一,約『大勝分』,得深心等十種力持故。後『無功用』,通該始終。」這是說,「力持地」之名稱是從「明地行」的第六層次「大勝分」而得名的。而「無功用地」的則貫通第八地修證的始終。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的智地名爲『不動地』,因爲沒有什麼能夠沮壞的緣故;名爲『不轉地』,因爲其智慧無有退轉的緣故。名爲『難得地』,因爲一切世間無能知曉的緣故。名爲『童真地』,因爲其遠離一切過失的緣故;名爲『生地』,因爲其伴隨樂自在的緣故。名爲『成地』,因爲除此之外無所作的緣故;名爲『究竟地』,因爲其智慧決定的緣故。名爲『變化地』,因爲其伴隨大願而成就的緣故。名爲『力持地』,因爲是他者所不能動搖的緣故;名爲『無功用地』,因爲在此前已經成就的緣故。」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①。「
「常爲如來之所護念②。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③;恒不舍離諸大叁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④;于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叁昧自在,隨有可化衆生之處示成正覺⑤。」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⑥。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⑦,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⑧,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⑨。」
「于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章 旨】此章爲「釋名分」的第二方面「智者釋名」的內容。此地的菩薩名爲「住不動地」菩薩,其具體涵義就是此地菩薩隨順佛性,進入佛的境界。
【注 釋】①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此中的「佛境界」是「佛性」的另一種譯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說:「《論經》雲『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論》雲『佛性者,界滿足勝』故。究竟見性故雲『滿足』。此即分齊『境界』。菩薩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這是對于「入佛境界」一句的解釋。其後的「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等叁句所言是菩薩得以進入佛境界的「隨順因」。②常爲如來之所護念 此句爲世親所言的說明「一向不動」的總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總顯佛加。解參玄極,上德被己故。既常爲佛加故,名『一向不動』。」其後的數句「別依五種功德,以顯不動。」其具體涵義見下文注釋。③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將此句解釋爲兩層次,並認爲應該在「四王」後補充「等之所奉迎」數語。④恒不舍離諸大叁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 前者…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