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P9

  ..續本文上一頁是說,此地菩薩依止于叁昧而起用。後者是說,此地菩薩現身于無數不同的國土並且使其清淨。⑤于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叁昧自在隨有可化衆生之處示成正覺 關于此叁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于一一』下,『教化衆生功德』。此複五種,前叁自分,後二勝進。一、『願取諸有生』。多爲主導,故雲『有大勢力』。二、『根心使智力』。即『報得神通』,窮叁際中衆生『根』、『欲』等故。叁、『無量法力』。『叁昧自在』,轉*輪故。四、『受力』。彼《經》雲『能受無量記故』,今《經》阙此。五、『說力』。即『隨有可化』,『示成正覺』,真能說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此中,特別需注意,唐譯八十卷《華嚴經》于此處漏譯一句「能受無量記故」。⑥菩薩如是入大乘會 此句爲世親所言的說明「一體不動」的總句。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總雲『入大乘會』者,謂入同類『大乘衆數』故。『入數』者,不破壞義,和合如一故。」特別注意,此語中的「數」爲「屢次」的意思,讀作[ㄕㄨㄛˋ」。也就是此地菩薩雖然屢次進入修行大乘的衆生聚會中而其體不會被破壞。其後的九句,「別有九種,具此九種,堪入衆數。」(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其具體涵義見下文注釋。⑦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智不壞』,獲法智通故。二、『說不壞』,謂放教智光故。叁、『解脫不壞』,謂不住行,證入空、有等無礙法界,業用無礙故。」⑧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佛國清淨不壞,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壞』,智慧示現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壞』,『隨意自在故』。」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 關于此叁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七、『善能』下,『能解釋義不壞』,稱叁際說故。八、『普伏』下,坐道場不壞萬行,及菩提樹下伏魔邪故。九、『正覺不壞』,入如來境,同佛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其中第七種是說,菩薩對于衆生過去、未來的世界的感知、預測不會變化、失准。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成就如此智慧,進入佛的境界,被佛的功德所照耀,順從佛的威儀,佛的境界顯現于前。」

  「此地菩薩常常被如來所保護挂念。此地菩薩常常被梵王、帝釋、四大天王等所奉迎,常常被金剛力士所隨侍保衛;此地菩薩一直不舍棄遠離諸大叁昧;此地菩薩能夠顯現出無量不同的身相;而每一身都有大勢力,憑借神通窮盡過去、現在、未來叁際中衆生的各種情況,憑借叁昧自在而轉*輪,在所有有可以化度的衆生之處示現成就正覺。」

  「佛子!菩薩如此屢次進入大乘衆生的聚會。此地菩薩獲得了大神通,放出大光明,進入無礙法界,知曉世界的差別,示現出一切大功德,隨意自在,善于並且能夠通達過去、未來,完全降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的境界。」

  「總之,此地菩薩在無量的國土修習菩薩行,憑借其獲得的不退轉之法,因此我們稱其爲『住于不動地』。」

  【說 明】第八「不動地」的「正說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地「明地行」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九解釋說:「八地中有七種相差別: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淨忍分。叁、得勝行分。四、淨佛國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勝分。七、釋名分。」

  第二,第一層次「總明方便作集地分」。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總結了菩薩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證,即澄觀所說的「『遠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簡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證與各地各別的所證都是進入第八地的「遠」方便智慧。

  第叁,第二層次「得淨忍分」。其主旨如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所說:「雲何得淨忍分?得無生法忍故,彼清淨自然無功用行。」經中說「無生法忍」有兩個層面,即「法體」與「報行」。

  第四,第叁層次「得勝行分」。其主旨是顯示菩薩在第八地修行中所獲得的「深行」以及如何發起「深行」。依照世親、澄觀的判釋,此層次又分兩部分:

  其一,「明深行勝」。金剛藏菩薩首先向會衆宣說了此地所獲得的「深行」與前七地相比較而殊勝之處,即「能離前地四種惱患」。世親《十地經論》卷十將此部分的內容總結爲:「『得勝行』者,得深行故。深行有七種:一、難入深。……二、同行深。……叁、境界深。……四、修行深。……五、不退深。……六、離障深。……七、對治現前深。」

  其二,「明發起勝行」。依據澄觀的判釋,「發起勝行」部分分爲四部分:一、「說主總敘」,是指金剛藏菩薩從總體上敘述如何發起此地殊勝的修行的一段經文。二、「正顯勸辭」,即金剛藏菩薩從正面向會衆說,諸佛世尊會出現在進入此地修行的菩薩面前,給予其如來智,並且以語言激勵菩薩住于此地修行。叁、「顯勸所爲」,金剛藏菩薩指出,諸佛之所以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的目的是使其生起智慧之業。四、「彰勸之益」,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諸佛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菩薩所可能達到的效應。

  第五,第四層次「淨佛國土分」。此部分的經文所言,其實相當于《瑜伽師地論》中所論的十種「自在」,與中土佛教所理解的「淨土」差別甚大。依據澄觀的解釋,經文中所言的「淨佛國土」是指「自在淨果」,即「淨土叁昧」。依據世親的判釋:「此『淨佛國土』有叁種自在行:一、器世間自在行。二、衆生世間自在行。叁、智正覺自在行。」

  其一,「器世間自在行」。世親說:「『器世間自在行』者,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二、隨何欲彼能現。叁、隨時欲彼即時現。四、隨廣、狹欲彼能現。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此中的「隨」與「現」,具體涵義均爲「轉變自在」。

  其二,「衆生世間自在行」。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概括爲:「『衆生世間自在行』者,彼調伏自在故,彼行化衆生身、心自同事,自身、心等分示現。」經文分「化同物身」與「化應物心」兩方面來說明「衆生世間自在行」的。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解釋說:「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而「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論》雲『彼行化衆生身、心自同事』。」這是說,菩薩以「心」同而身不一定同的形式化度衆生。

  其叁,「智正覺自在行」。經文從真谛、俗谛皆自在的角度言說依持于智體而起化度衆生之用。特別是,經文從「知十身」的角度去诠釋此地菩薩所具的「俗谛智」的。其「十身」爲「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概括而言,「俗谛智」的涵義爲:「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相作」即將「衆生身」等等身當作自己之身,即澄觀所解釋的:「謂彼正覺自在中,作攝取衆生行故,隨心樂種種示現。」(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經文並且具體宣說了菩薩所知的前述「十身」的相狀。

  第六,第五層次「得自在分」。第八地菩薩「如是修行器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叁種自在行故,得十自在。」而「此十自在對治十種怖畏。」依照此經文,第八地菩薩憑借在此地所修得的叁種「自在行」而獲得十種自在。而依據《攝大乘論》的看法,菩薩以「六度」爲因即可證得此處所言的十種自在。經文所言的十種自在爲:「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第七,第六層次「大勝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說:「『大勝』者,有叁種大:一、智大。二、業大。叁、彼二住功德大。」

  其一,「智大」,即此地菩薩所具有的智慧非常廣大。

  其二,「業大」,即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所解釋的:「『常集起清淨叁業』者,此是『業大』。彼『淨業』有四種相。」四種「淨業」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其叁,「彼二所住功德大」,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解釋說:「『彼二住功德大』者,『善住淨心力』等示現,依七種功德故。」此中,「彼二」應該是指「世間」與「出世間」。「善住淨心力」即唐譯的「善住深心力」。「七種功德」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第八,第七層次「釋名分」。其主旨是解釋關于第八地的各種名稱以及修得此地智慧的菩薩的稱呼。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解釋說:「釋名有二種:一、地釋名。二、智者釋名。地釋名者,有六種相。」

  澄觀在世親解釋關于「地釋名」的六種相之外,又提供了一種解釋,認爲此部分是對于「明地行分」的前五層次內容的概括。世親及澄觀的解釋見注釋。

  第二方面「智者釋名」,即對于住于此地智慧者的名稱的解釋。此地的菩薩名爲「住不動地」菩薩,「今說此事,應知彼複有二種義,名爲『得不動菩薩』:一、一向不動。二、一體不動。佛性隨順因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其具體涵義就是此地菩薩隨順佛性,進入佛的境界。

  (叁)、正說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叁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恒不舍離承事供養。此菩薩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

  「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于諸佛所得于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①;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

  「如是經于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