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此地菩萨依止于三昧而起用。后者是说,此地菩萨现身于无数不同的国土并且使其清净。⑤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 关于此三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于一一』下,『教化众生功德』。此复五种,前三自分,后二胜进。一、『愿取诸有生』。多为主导,故云『有大势力』。二、『根心使智力』。即『报得神通』,穷三际中众生『根』、『欲』等故。三、『无量法力』。『三昧自在』,转*轮故。四、『受力』。彼《经》云『能受无量记故』,今《经》阙此。五、『说力』。即『随有可化』,『示成正觉』,真能说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此中,特别需注意,唐译八十卷《华严经》于此处漏译一句「能受无量记故」。⑥菩萨如是入大乘会 此句为世亲所言的说明「一体不动」的总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总云『入大乘会』者,谓入同类『大乘众数』故。『入数』者,不破坏义,和合如一故。」特别注意,此语中的「数」为「屡次」的意思,读作[ㄕㄨㄛˋ」。也就是此地菩萨虽然屡次进入修行大乘的众生聚会中而其体不会被破坏。其后的九句,「别有九种,具此九种,堪入众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其具体涵义见下文注释。⑦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智不坏』,获法智通故。二、『说不坏』,谓放教智光故。三、『解脱不坏』,谓不住行,证入空、有等无碍法界,业用无碍故。」⑧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佛国清净不坏,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坏』,智慧示现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坏』,『随意自在故』。」⑨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七、『善能』下,『能解释义不坏』,称三际说故。八、『普伏』下,坐道场不坏万行,及菩提树下伏魔邪故。九、『正觉不坏』,入如来境,同佛觉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其中第七种是说,菩萨对于众生过去、未来的世界的感知、预测不会变化、失准。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成就如此智慧,进入佛的境界,被佛的功德所照耀,顺从佛的威仪,佛的境界显现于前。」
「此地菩萨常常被如来所保护挂念。此地菩萨常常被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等所奉迎,常常被金刚力士所随侍保卫;此地菩萨一直不舍弃远离诸大三昧;此地菩萨能够显现出无量不同的身相;而每一身都有大势力,凭借神通穷尽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中众生的各种情况,凭借三昧自在而转*轮,在所有有可以化度的众生之处示现成就正觉。」
「佛子!菩萨如此屡次进入大乘众生的聚会。此地菩萨获得了大神通,放出大光明,进入无碍法界,知晓世界的差别,示现出一切大功德,随意自在,善于并且能够通达过去、未来,完全降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的境界。」
「总之,此地菩萨在无量的国土修习菩萨行,凭借其获得的不退转之法,因此我们称其为『住于不动地』。」
【说 明】第八「不动地」的「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地「明地行」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九解释说:「八地中有七种相差别: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净忍分。三、得胜行分。四、净佛国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胜分。七、释名分。」
第二,第一层次「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总结了菩萨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证,即澄观所说的「『远方便』,总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简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证与各地各别的所证都是进入第八地的「远」方便智慧。
第三,第二层次「得净忍分」。其主旨如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所说:「云何得净忍分?得无生法忍故,彼清净自然无功用行。」经中说「无生法忍」有两个层面,即「法体」与「报行」。
第四,第三层次「得胜行分」。其主旨是显示菩萨在第八地修行中所获得的「深行」以及如何发起「深行」。依照世亲、澄观的判释,此层次又分两部分:
其一,「明深行胜」。金刚藏菩萨首先向会众宣说了此地所获得的「深行」与前七地相比较而殊胜之处,即「能离前地四种恼患」。世亲《十地经论》卷十将此部分的内容总结为:「『得胜行』者,得深行故。深行有七种:一、难入深。……二、同行深。……三、境界深。……四、修行深。……五、不退深。……六、离障深。……七、对治现前深。」
其二,「明发起胜行」。依据澄观的判释,「发起胜行」部分分为四部分:一、「说主总叙」,是指金刚藏菩萨从总体上叙述如何发起此地殊胜的修行的一段经文。二、「正显劝辞」,即金刚藏菩萨从正面向会众说,诸佛世尊会出现在进入此地修行的菩萨面前,给予其如来智,并且以语言激励菩萨住于此地修行。三、「显劝所为」,金刚藏菩萨指出,诸佛之所以激励此地菩萨继续修行的目的是使其生起智慧之业。四、「彰劝之益」,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诸佛激励此地菩萨继续修行,菩萨所可能达到的效应。
第五,第四层次「净佛国土分」。此部分的经文所言,其实相当于《瑜伽师地论》中所论的十种「自在」,与中土佛教所理解的「净土」差别甚大。依据澄观的解释,经文中所言的「净佛国土」是指「自在净果」,即「净土三昧」。依据世亲的判释:「此『净佛国土』有三种自在行: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自在行。三、智正觉自在行。」
其一,「器世间自在行」。世亲说:「『器世间自在行』者,有五种自在:一、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二、随何欲彼能现。三、随时欲彼即时现。四、随广、狭欲彼能现。五、随心几许欲彼能现。」(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此中的「随」与「现」,具体涵义均为「转变自在」。
其二,「众生世间自在行」。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概括为:「『众生世间自在行』者,彼调伏自在故,彼行化众生身、心自同事,自身、心等分示现。」经文分「化同物身」与「化应物心」两方面来说明「众生世间自在行」的。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解释说:「化同物身,沙门中现沙门形等故,即『身自同事』。」而「化应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论》云『彼行化众生身、心自同事』。」这是说,菩萨以「心」同而身不一定同的形式化度众生。
其三,「智正觉自在行」。经文从真谛、俗谛皆自在的角度言说依持于智体而起化度众生之用。特别是,经文从「知十身」的角度去诠释此地菩萨所具的「俗谛智」的。其「十身」为「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概括而言,「俗谛智」的涵义为:「令十身相作,显通自在。」「相作」即将「众生身」等等身当作自己之身,即澄观所解释的:「谓彼正觉自在中,作摄取众生行故,随心乐种种示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经文并且具体宣说了菩萨所知的前述「十身」的相状。
第六,第五层次「得自在分」。第八地菩萨「如是修行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三种自在行故,得十自在。」而「此十自在对治十种怖畏。」依照此经文,第八地菩萨凭借在此地所修得的三种「自在行」而获得十种自在。而依据《摄大乘论》的看法,菩萨以「六度」为因即可证得此处所言的十种自在。经文所言的十种自在为:「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第七,第六层次「大胜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说:「『大胜』者,有三种大:一、智大。二、业大。三、彼二住功德大。」
其一,「智大」,即此地菩萨所具有的智慧非常广大。
其二,「业大」,即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所解释的:「『常集起清净三业』者,此是『业大』。彼『净业』有四种相。」四种「净业」的具体涵义见注释。
其三,「彼二所住功德大」,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解释说:「『彼二住功德大』者,『善住净心力』等示现,依七种功德故。」此中,「彼二」应该是指「世间」与「出世间」。「善住净心力」即唐译的「善住深心力」。「七种功德」的具体涵义见注释。
第八,第七层次「释名分」。其主旨是解释关于第八地的各种名称以及修得此地智慧的菩萨的称呼。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解释说:「释名有二种:一、地释名。二、智者释名。地释名者,有六种相。」
澄观在世亲解释关于「地释名」的六种相之外,又提供了一种解释,认为此部分是对于「明地行分」的前五层次内容的概括。世亲及澄观的解释见注释。
第二方面「智者释名」,即对于住于此地智慧者的名称的解释。此地的菩萨名为「住不动地」菩萨,「今说此事,应知彼复有二种义,名为『得不动菩萨』:一、一向不动。二、一体不动。佛性随顺因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其具体涵义就是此地菩萨随顺佛性,进入佛的境界。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现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养。此菩萨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
「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于诸佛所得于如来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别等无量法明①;若有问难世界差别如是等事,无能屈者。」
「如是经于无量百劫、无量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增明净。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浮提主圣王顶上,一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