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8

  ..续本文上一页解释世亲「彼二无作净胜」一语时说:「谓于世、出世名为『彼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善住净心力」即唐译的「善住深心力」。「七种功德」的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等八句 关于此八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谓初四为一『善住道功德』。此是德体,以二利行为菩萨道故。初二,自利。先契理离障,名为『深心』;后对治坚固,名为『胜心』。后二,慈悲利他。」②得善住陀罗尼力不忘于法故等六句 关于此六句,澄观说是从修行的角度说明功德的,其文曰:「初三,三轮化益,修上利他。」(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三轮」即以转轮圣王之轮宝比喻如来、菩萨的「身」、「口」、「意」三业的殊胜功用。「三轮」的第一种是「神变轮」,又作「神通轮」、「身轮」,即经文中的「善住神通力」。第二种「教诫轮」,又作「说*轮」、「口轮」,即演说教法,使众生反邪入正而发心入「信」。即经文中的「善住辩才力」。第三种「记心轮」,又作「忆念轮」、「意轮」,佛、菩萨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即经文中的「善住陀罗尼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说,此三种「力」分别产生如后的三种功德:「二、不忘功德。」「三、成就口业功德」。「四、心自在成就功德。」③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等六句 关于此六句,澄观说是从修行的角度说明功德的,其文曰:「后三,『愿』、『行』相符,外招佛护,修上自利。」(《华严经疏》卷四十二)世亲说,此三种「力」分别产生如后的三种功德:「五、愿力成就功德。」「六、修行成就功德。」「七、与智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④此菩萨得如是智力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 此三句为结语。关于此三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结成中,近结此段,远结前三。『得如是智』结前『智大』,以智证理,得无憎爱故。次,『能现』下,结作『业大』,平等作故。后,『于诸』下,结『所住功德大』,得七功德无过咎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第八地,获得善于住深心之力,一切烦恼不再起现行的缘故;获得善于住胜心之力,不远离于道的缘故。获得善于住大悲之力,不舍弃利益众生的缘故;获得善于住大慈之力,救护一切世间众生的缘故。此地菩萨获得善于住陀罗尼之力,不忘于法的缘故:获得善于住辩才之力,善于观察分别一切法的缘故;获得善于住神通之力,普徧前往无边的世界的缘故。此地菩萨获得善于住大愿之力,不舍弃一切菩萨所作的缘故;获得善于住波罗蜜多之力,成就一切佛法的缘故;获得如来护念之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的缘故。」

  「此地菩萨获得如此智慧之力,能够显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从来没有过错。」

  「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名为『不转地』,智慧无退故①。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②。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故;名为『生地』,随乐自在故③。名为『成地』,更无所作故;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④。名为『变化地』,随愿成就故⑤。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⑥。」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七层次「释名分」的内容,大意是解释关于第八地的各种名称以及修得此地智慧的菩萨的称呼。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解释说:「释名有二种:一、地释名。二、智者释名。地释名者,有六种相。」澄观在世亲解释关于「地释名」的六种相之外,又提供了一种解释,认为此部分是对于「明地行分」的前五层次内容的概括。世亲及澄观的解释见注释。

  【注 释】①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名为不转地智慧无退故 关于此二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初二句名『染对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愿、诸魔业,故名『不动地』。二、治烦恼习行,故名『不转』。上二即相用,烦恼不能动也。」「下地」即第八地之前的数「地」。此外,澄观又补充解释说:「初二,从『净忍分』受名。得无生忍,入『不动』故,此句为总。此智现前,故『无退坏』。」「净忍分」为此地「明地行分」的第二层次之名称。②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次一句,得甚深,故不(《大正藏》本无「不」字,误,据经义加改。)可知。」此外,澄观又将「难得地」与后文的「童真地」的名称,合判为「约『得胜行分』受名。」其理由为此为「得为深行菩萨不可知故。」即此地菩萨所得,非「深行菩萨」难于得知。「得胜行分」为此地「明地行分」的第三层次的名称。③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故名为生地随乐自在故 关于此二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有二句,发、行清净。上句发净,谓得真无漏,三业无失,不破观心,能发趣行。然其八地应对八住,合名『童真』。而《论经》名『王子』,似不顺文。下句行净,正行之时,离障自在故。」此中,「八住」指「十住位」中的第八住「童真住」。「十住」为《华严经》所言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的第二个十位。此外,澄观又将「童真地」与前述「难得地」的名称,合判为「约『得胜行分』受名。」其理由为此为「离一切相等诸过失故」。而对于「生地」,澄观则判属「约『净土分』受名。」其理由为:「『生地』,谓器世间自在,随乐生故。」「净土分」为此地「明地行分」的第四层次的名称。④名为成地更无所作故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 关于此二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次二句名『世间、出世间有作净胜』。上句悲,故随世有作,自无所作。下句出世,有作,以智善分别故,智障净故,皆决定义。」这是说,菩萨是「作」而「无作」,救度众生而有「作」,从自身而言为「无作」。此外,澄观又将此二句与前述「生地」的名称合起来判释为「约『净土分』受名。『生地』,谓器世间自在,随乐生故。『成地』,众生世间自在,随物成身,自无作故。『究竟地』,智正觉世间,决二谛故。」「净土分」为此地「明地行分」的第四层次的名称。⑤名为变化地随愿成就故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有一句,彼二无作净胜,谓于世、出世名为『彼二』,愿力变化而不滞寂,故云『无作』,即无住涅槃。」此外,澄观又补充解释说:「次一,『约自在分』,随愿成就方名『自在』。」「自在分」为此地「明地行分」的第五层次的名称。⑥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关于此二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有二句,菩萨地胜,即分位过前。上句胜六地,以六地观空,为他有动;今念念发起殊胜行故。下句胜七地。」这是说,菩萨于第六地修证救度众生之智慧,因而有动,而第八地则念念发起胜行却不为他者所扰动。「无功用行」为第七地所修证成就。此外,澄观又补充解释说:「次一,约『大胜分』,得深心等十种力持故。后『无功用』,通该始终。」这是说,「力持地」之名称是从「明地行」的第六层次「大胜分」而得名的。而「无功用地」的则贯通第八地修证的始终。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的智地名为『不动地』,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沮坏的缘故;名为『不转地』,因为其智慧无有退转的缘故。名为『难得地』,因为一切世间无能知晓的缘故。名为『童真地』,因为其远离一切过失的缘故;名为『生地』,因为其伴随乐自在的缘故。名为『成地』,因为除此之外无所作的缘故;名为『究竟地』,因为其智慧决定的缘故。名为『变化地』,因为其伴随大愿而成就的缘故。名为『力持地』,因为是他者所不能动摇的缘故;名为『无功用地』,因为在此前已经成就的缘故。」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①。「

  「常为如来之所护念②。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③;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④;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⑤。」

  「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⑥。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⑦,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⑧,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⑨。」

  「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

  【章 旨】此章为「释名分」的第二方面「智者释名」的内容。此地的菩萨名为「住不动地」菩萨,其具体涵义就是此地菩萨随顺佛性,进入佛的境界。

  【注 释】①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中的「佛境界」是「佛性」的另一种译法。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说:「《论经》云『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论》云『佛性者,界满足胜』故。究竟见性故云『满足』。此即分齐『境界』。菩萨由得地智,能上入之。」这是对于「入佛境界」一句的解释。其后的「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等三句所言是菩萨得以进入佛境界的「随顺因」。②常为如来之所护念 此句为世亲所言的说明「一向不动」的总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总显佛加。解参玄极,上德被己故。既常为佛加故,名『一向不动』。」其后的数句「别依五种功德,以显不动。」其具体涵义见下文注释。③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将此句解释为两层次,并认为应该在「四王」后补充「等之所奉迎」数语。④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 前者…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