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五种自在:一、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二、随何欲彼能现。三、随时欲彼即时现。四、随广、狭欲彼能现。五、随心几许欲彼能现。」此中的「随」与「现」,具体涵义均为「转变自在」。
其一,关于「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解释说:『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故』者,谓约『能净』论『随』,随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约『所净』论『随』,随众生心乐欲见者,则现成现坏,不欲见者,则不现,故经云『观』。知,则唯约因。《论》主欲显义兼于果,故云『随』、『现』,即转变自在。”
其二,关于「随何欲彼能现」,澄观则解释说:「谓随物欲知何业,成坏皆能现故。」
其三,关于「随时欲彼即时现」,澄观则解释说:「谓随时长短,即能现故。若约『能净』,即随时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余成众生。坏亦二十,先坏众生,后一坏器。并称事称理,名『如实知』。」
其四,关于「随广、狭欲彼能现」,世亲解释说:「是菩萨知地界小相,乃至知人身依若干微尘成,地等相差别智。」(《十地经论》卷十)简言之,此地菩萨如实知「四大」等的广相以及微尘细相等。
其五,关于「随心几许欲,彼能现」,世亲解释说:「是菩萨入如是分别微尘智中,乃至现前光明成坏智,乃至于一佛国土身不动摇。」(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澄观又将此分为「约『智』知自在」与「约『通』明自在,随物现化」(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两方面。
第二,「众生世间自在行」。关于其涵义,世亲概括为:「『众生世间自在行』者,彼调伏自在故,彼行化众生,身、心自同事,自身、心等分示现。」经文分「化同物身」与「化应物心」两方面来说明「众生世间自在行」的。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解释说:「化同物身,沙门中现沙门形等故,即『身自同事』。」而「化应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论》云『彼行化众生身、心自同事』。」这是说,菩萨以「心」同而身不一定同的形式化度众生。
第三,「智正觉自在行」。此处是从真谛、俗谛都自在的角度言说依持于智体而起化度众生之用的。而经文是从「知十身」的角度去诠释此地菩萨所具的「俗谛智」的。其「十身」为「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概括而言,「俗谛智」的涵义为:「令十身相作,显通自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经文中「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随机故。」「相作」即将「众生身」等等身当作自己之身,即澄观所解释的:「谓彼正觉自在中,作摄取众生行故,随心乐种种示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经文并且具体宣说了菩萨所知的前述「十身」的相状。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①、业自在、生自在②、愿自在③、解自在④、如意自在⑤、智自在、法自在⑥。」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五层次「得自在分」的内容。第八地菩萨「如是修行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三种自在行故,得十自在。」而「此十自在对治十种怖畏。」(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依照此经文,第八地菩萨凭借在此地所修得的三种「自在行」而获得此十种自在。而依据《摄大乘论》的看法,菩萨以六度为因即可证得此处所言的十种自在,具体对应关系见注释。
【注 释】①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 「命自在」,又作「寿命自在」、「寿自在」,是指菩萨在长劫中住持寿命,化益众生无穷。「心自在」是指以智慧方便调伏自心,发百千三昧,游戏神通无碍,住于生死而不遭染污。「财自在」,又作「资具自在」、「众聚自在」、「庄严自在」、「物自在」,是说菩萨以大庄严具来庄严一切国土。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说,此三种自在分别与下述三种「怖畏」对应:「一、死怖畏。二、烦恼垢怖畏。三、贫穷怖畏。」真谛译《摄大乘论》言:「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物自在。此三由『施度』圆满得成。」②业自在生自在 「业自在」,是指菩萨能够随俗业应时而示现,受诸果报而自在无碍。「生自在」,又作「受生自在」,是指菩萨随其所欲,自在受生于一切国土。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说,此二种自在分别与下述二种「怖畏」对应:「四、恶业怖畏。五、恶道怖畏。」真谛译《摄大乘论》言:「四、业自在。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圆满得成。」③愿自在 是指菩萨随所愿于随时随处可以成就菩提。世亲说,此种自在与「求不得怖畏」对应。真谛译《摄大乘论》言:「六、欲乐自在,由『忍度』圆满得成。」真谛所言「欲乐自在」与「愿自在」为同名异译。④解自在 又称「信解自在」、「解脱自在」、「信自在」、「胜解自在」,是说菩萨信解正法,阐畅演说,无碍自在,于一切世界能见诸佛充满。世亲说,此种自在与「谤法罪业怖畏」对应。真谛译《摄大乘论》言:「七、愿自在,由『精进度』圆满得成。」⑤如意自在 又作「神力自在」、「神变自在」、「通慧自在」,是指菩萨能够示现一切大神变,不受任何障碍所限,也不障碍他者。世亲说,此种自在与「追求时缚不活怖畏」对应。真谛译《摄大乘论》言:「八、通慧自在,此五通所摄,由『定度』圆满得成。」「五通」即五种神通。⑥智自在法自在 「智自在」,是说菩萨具足一切智慧,于念念中示现如来的「十力」、「四无所畏」等。「法自在」,是说菩萨通达一切法,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世亲说,此二种自在分别与下述二种「怖畏」对应:「九、云何云何疑怖畏。十、大众威德怖畏。」真谛译《摄大乘论》言:「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此二由『般若波罗蜜』圆满得成。」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成就如此法身、智身之后,随即获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等十种自在。」
「得此十自在故,则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①。」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六层次「大胜分」的内容。此章为其第一方面「智大」的内容,即此地菩萨所具有的智慧非常广大。
【注 释】①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 此四智之中,「不思议智」为总句,后面三智是对总句的说明。世亲对此解释说:「『不可思议智』者,不住世间,不住涅槃故。此『不可思议』有三种,应知:一、修行尽至不可思议。二、所知不可思议。三、除障智不可思议。如《经》『无量智者故』、『广智者故』、『不可坏智者故』。是名『智大』。」(世亲《十地经论》卷十)前述引文为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卷十的译语,唐译《华严经》与其大同小异。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由于此地菩萨获得此十种自在的缘故,菩萨就成为不思议智的拥有者,成为无量智的拥有者、广大智的拥有者、无能坏智的拥有者。」
「此菩萨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①,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业。」
「身、语、意业随智慧行②;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③;善起大愿,佛力所护④;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⑤。」
「佛子!举要言之:菩萨住此不动地,身、语、意业诸有所作,皆能积集一切佛法。」
【章 旨】此章为「大胜分」的第二方面「业大」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解释说:「『常集起清净三业』者,此是业大。彼净业有四种相。」四种「净业」的具体涵义见注 释。
【注 释】①此菩萨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解释说:「初二句,牒前为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自在」即前述经文所言的十种自在,「智」即前述经文所言的「不思议智」。②身语意业随智慧行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解释为:「谓身、语、意是『所起』,智慧为『能起』。此三业起,必与『能起』同时,故《经》云『随行』,『智』为导首故。」③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 关于此四句的涵义,澄观解释为:「谓由般若摄彼大悲故,不染爱见,能起方便利众生行。」④善起大愿佛力所护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解释为:「三、『善起』下二句因摄,谓内白大愿为自行、他行之因;又外蒙佛摄,得成二因。」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解释为:「四、后二句『作业所持』。初句,利益众生;后句,净佛国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如此进入十种自在之后,成就如此智慧之后,获得了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业。」
「此地菩萨的身、语、意业随智慧而行;此地菩萨般若波罗蜜多增上,以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于并且能够分别;善于生起大愿,被佛力所护持;常常勤奋地修习使众生获得利益的智慧,普徧地住于无边的差别的世界。」
「佛子!概括言之:菩萨住于此不动地,身、语、意业的所有活动,都能够积集一切佛法。」
「佛子!菩萨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得善住胜心力,不离于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众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护一切世间故①。得善住陀罗尼力,不忘于法故:得善住辩才力,善观察分别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无边世界故②。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波罗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来护念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故③。」
「此菩萨得如是智力,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④。」
【章 旨】此章为「大胜分」的第三方面「彼二所住功德大」的内容。此中,「彼二」较难确定,然从上下文以及澄观的下述解释看,应该是指「世间」与「出世间」。澄观在…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