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6

  ..续本文上一页恼报身」。②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 此六身世亲判释为「净分」。此中所言的三乘即指声闻、缘觉、菩萨。「智身」为「能证之智」,「法身」为「所证之法」。③虚空身 此身世亲判释为「不二分」。「虚空身」是非染非净的,从下文观之,大多是侧重于从「事空」言之,然也兼于从「理」言「空」。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知晓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的种种染净状态。」

  「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①。」

  【章 旨】此章是「明俗谛智」的第二层次,其涵义为:「令十身相作,显通自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经文中「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随机故。」「相作」即将「众生身」等等身当作自己之身。

  【注 释】①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 经文只言四种「相作」,「理应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萨,若将自望,菩萨别,则有百一十身,故云『则如是形』。」(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引文中「则如是形」之「形」,《大正藏》版为「现」,据经文改为「形」。)此章经文的思路是,菩萨以前述「十身」的每一种为基点,将其首先当作自己之身,然后由此身为依凭再示现其他九身。澄观特意解释了经文省略的依凭「法身」、「智身」、「虚空身」为自身的涵义。澄观这样说:「何法、智、虚空得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应现自己身故,令于虚空忽见自身,故名为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知晓诸众生心中的所乐,能够凭借众生身作自身,也作国土身、业报身,甚至虚空身。此地菩萨又知晓众生心中的所乐,能够凭借国土身作自身,也作众生身、业报身,甚至虚空身。此地菩萨又知晓诸众生心中的所乐,能够凭借业报身作自身,也作众生身、国土身,甚至虚空身。此地菩萨又知晓众生心的所乐,能够凭借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甚至虚空身。总之,此地菩萨能够随诸众生心中所乐的不同,于此身显现出如此众多的形象。「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①。」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②」

  「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③。」

  「知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④。」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⑤。」

  「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相⑥。」

  「知虚空身无量相,周徧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⑦。」

  【章 旨】此章是「明俗谛智」的第三层次,其涵义为:「别显知相,彰智自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即具体说明菩萨所知的「十身」的具体相状。

  【注 释】①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句是言「知众生身」的五种相。「业身、报身、烦恼身」三种是「业生烦恼、妄想、染差别,此约总明三界」,即此三种相是从总体上言说三界的。「色身、无色身」是「约上二界」。②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句是言「知国土身」具有十种相。澄观解释说:「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等八种相是言「国土」所具的一切方面之相。而「普入相」与「方网差别相」则为「真实义相」,即世间真实的相状。③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数句是言「知业报身」等四身其实是「假名差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业报身」甚至「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其实都是假名差别,并非真实的存在。④知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句是言「知佛身」具有十种相。澄观具体解释说:第一,「菩提身」是「示成正觉故」。第二,「愿身」是「愿生兜率故」。第三,「化身」则是「所有佛应化故,拣异猿猴、鹿、马等化,故云『应化』,即王宫生身。」第四,「力持身」是指「自身,舍利住持故」。前述四种,若以三身言之,都「皆『化身』摄」。第五,「相、好庄严身」是指「所有『实报身』,无边相海等拣『三十二』等,故云『实报。』澄观所说的「三十二」指佛所具的三十二相。若以三身言之,「相、好庄严身」属于「报身」。第六,「威势身」的涵义是「所有光明摄伏众生,故云『威势』。」若以三身言之,「威势身」即通于「报身」和「化身」。第七,「意生身」,又称「意成身」,指初地以上的菩萨所成之身,因无碍自在、如心如意故,名之「意生身」。此处是指佛的「意生身」。此通「变化身」及「他受用身」。第八,「福德身」的涵义是:「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广大利益因故。故种少善根,必之佛果。」即佛所具有的不同二乘的「福」与「德」都能够带来广大的利益。第九,「法身」,即「所有如来无漏界故,斯即所证法体故。」第十,「智身」,澄观在此是以唯识学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来说明「智身」的。⑤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等十一句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句是言「知智身有十一相」。澄观又将此十一种相「摄为三类」。第一类:第一、第二,「善思量相」和「如实决择相」是从「体」而「分别」的。「善思量相」通于「闻」、「思」。「如实决择相」即「修慧」。此二种相「俱通理、教」。第二类,即第三「果行所摄相」。第三类,「余有八智,皆约位分别」。第四,「世间出世间差别相」是从总体而言的,「世间俗智名之为『世』。三乘圣智名为『出世』。又道前名『世』,『见道』已去名『出世』。」第五,「三乘差别相」的涵义,此处的「小乘」特指「声闻乘」,「中乘」是指「缘觉乘」,「大乘」是指「菩萨乘」。第六、第七,「共相」和「不共相」,澄观说:「二相于大乘中,粗妙、分别。甚深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则名『共』。」此中,「甚深般若」是指真实之智慧,而「相似般若」则指似是而非之智。第八、第九,「出离相」和「非出离相」是「通就三乘缚、解分别,于新熏性习未习故。」声闻、缘觉显「非出离相」,菩萨显「出离相」。第十、第十一,「学相」和「无学相」则「通于三乘」,但是其所修成则有所「分别」。⑥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等九句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句是言「知法身」有五种相。澄观并且说:前述「知八身」属于「能知智」,此「法身」为「所知法,并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来。」经文言「法身」有五种相。⑦知虚空身无量相周徧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 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句是言「知虚空身」具有六种相。第一,「无量相」,是言虚空身并无限量。第二,「周徧相」是言其「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故」。第三,「无形相」是言其「不可见故。今世人见者,见空,一显色想心,谓『见』。故《涅槃经》中广破见空。又此含无为空故,亦不可见。」第四,「无异相」是言其「无障碍故。谓不同色法,彼此相异,有障碍故。」第五,「无边相」是言其「无始终起尽之边故」。第六,「显现色身相」是言其「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这是说,「虚空身」尽管为「空」,因为其是相对于「色」而成立「虚空」的,因而也可以因「虚空」而使彼「色」显现出来。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知晓众生聚集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五种相。」

  「此地菩萨又知晓国土身的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等十种相。」

  「此地菩萨又知晓业报身是假名所立的差别相。又知晓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也是假名所立的差别相。」

  「此地菩萨又知晓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等十身。」

  「此地菩萨又知晓智身有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和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以及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等十一种相。」

  「此地菩萨又知晓法身有『平等相』、『不坏相』和『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以及『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并『佛法、圣、僧法差别相』等五种相。」

  「此地菩萨又知晓虚空身有无量相、周徧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等六种相。」

  【说明】第八地「明地行」的第四层次「净佛国土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宣说结束。此部分的经文所言,其实相当于《瑜伽师地论》中所论的十种「自在」,与中土佛教所理解的「净土」差别甚大。两种「净土」中,前者大致等同于修念佛法门的弥陀等净土,后者则是经文中所言的「净佛国土」的所指,即「净土三昧」。前者的修行起始于凡夫,终于十地。而后者则起始于此第八「不动地」,终于成佛。

  第一,「器世间自在行」。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说:「『器世间自在行』者,…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