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②;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複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衆生煩惱黑暗,善能開闡智慧門故。」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調柔行」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即「調柔行」,含有叁層涵義:第一,「常得現見無量諸佛」爲「練行緣」。第二,「能練行」,包含「供養諸佛」)、「得于如來甚深法藏」以及「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等叁方面的內容。第叁,「所煉淨」,內容爲「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注 釋】①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 此地菩薩由于獲得了如來甚深的法藏,因此而跟從諸佛攝受了觀察無限差別世界之無量法的光明。澄觀所說的「等取衆生、智正覺故」,即就是指菩薩于第八地所證得的「器世間自在行」、「衆生世間自在行」以及「智正覺自在行」。而世親所說的:「『從諸佛受本世界差別等諸法明』者,彼因相故」,如澄觀的理解是「以所受法爲自在因故。」②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關于此譬喻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喻中,『真金作閻浮主冠』者,喻『得清淨地身心勝故』。以此地中,報行純熟,叁世間自在故,特加于『王』。『無與等者』,喻『善根光明,轉更明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這是說,在此地中,菩薩獲得了殊勝的清淨身心,在叁世之間自由自在,就如同國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不動地之後,憑借叁昧之力,常常得以觀見無量諸佛,永遠不舍棄遠離諸佛,而是承事供養諸佛。具體言之,此地菩薩在每一劫、每一世界之中,得以觀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尊重諸佛,承事供養諸佛,一切資生都完全奉獻給佛。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獲得了如來甚深的法藏,因此而跟從諸佛攝受了觀察無限差別世界之無量法的光明。如果有詢問、探討世界的不同如此等等事的,都不能使其屈服。」
「如此經過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譬如以真金製作寶冠,置于閻浮提主聖王的頭頂上,一切臣民的所有用來裝飾的物品都無法與其相媲美。此地菩薩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一切聲聞、緣覺二乘,甚至第七地菩薩的所有善根,也是無法趕得上的,因爲此地菩薩憑借住于此地的大智慧之光明,完全滅除了衆生煩惱的黑暗,善于並且能夠開發闡揚衆生的智慧之門。」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①。此地菩薩亦複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刹微塵數世界,令諸衆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教智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中,「智」爲「體」,「教」爲「用」,以此地所證得的「智」熄滅衆生的煩惱而使其獲得清涼。
【注 釋】①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 關于此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梵王普放光明者,勝前『日光』。一、多故。二、淨故。叁、廣故。」「日光」指第七地對于「方便智」的譬喻。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大千世界之主大梵天王,能夠完全運用自己的慈心,普徧地放出光明,充滿大千世界。此地菩薩也是如此,能夠放出光明,照耀百萬佛土微塵數的世界,使諸衆生熄滅煩惱之火而獲得清涼。」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①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诃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叁、第四部分——「別地行相」和「結說地名」的內容。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其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願波羅蜜多」爲主。
【注 釋】①願波羅蜜 又作「缽羅尼陀那波羅蜜多」,十種波羅蜜多之一。是指菩薩以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誓願,來到達彼岸之大行。八十卷《華嚴經》卷十八列舉出了「願波羅蜜多」所具的「十德」:其一,完全、全部成就一切衆生。其二,完全、全部莊嚴一切世界。其叁,完全、全部供養一切諸佛。其四,完全通達無障礙法。其五,完全修習遍布法界之行。其六,身恒住窮盡未來劫。其七,其智慧全部知一切衆生的心念。其八,完全覺悟而超越流轉與還滅。其九,完全、全部示現一切國土。其十,完全證得如來的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十種波羅蜜多中,願波羅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種波羅蜜,並非不修行,只是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八不動地』的內容。如果廣泛全面地言說,即便是經過無量劫也是不可窮盡的。」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與下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此章從兩方面宣說「果勝」: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大梵天王」。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等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地,大多作爲大梵天王,主宰大千世界,最殊勝最自在,善于爲衆生演說佛法的涵義,能夠給予聲聞、辟支佛、諸菩薩證入波羅密多的方法、途徑。如果有詢問、探討世界的不同如此等等事的,都不能使其屈服。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于一念頃,得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叁昧,乃至示現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禅定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爲:「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參見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爲世親對初地的相關部分的解釋,關于第八地,經文中,「百」遞進爲「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而「叁昧所作勝」則同樣是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這些菩薩如果發起大精進之力,在一念之間,就得以進入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叁昧,甚至示現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爲「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故稱『願智』。」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五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八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願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四)、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七地修治方便慧,善集助道大願力,複得人尊所攝持,爲求勝智登八住。功德成就恒慈愍,智慧廣大等虛空。」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八「不動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八地「不動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二十二頌分爲叁大部分。從此章一頌開始的十八頌半頌「明地行」部分的內容。此章的一偈半頌「明地行」的第一層次「總明方便作集地分」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總結了菩薩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證,前七地共同的所證與各地各別的所證都是進入第八地的「遠」方便智慧。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在第七地修治獲得方便智慧,善于聚集助道的大願之力,又獲得人中最尊貴的如來所攝持。爲了求得殊勝的智慧,菩薩繼續修行而進入第八地。菩薩于此時已經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衆生,其智慧廣大如同虛空。」
「聞法能生決定力,是則寂滅無生忍。知法無生無起相,無成無壞無盡轉,離有平等絕分別,超諸心行如空住。」
【章 旨】此章一偈…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