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P11

  ..續本文上一頁半頌「明地行」的第二層次「得淨忍分」的內容,其主旨如世親所說:「雲何得淨忍分?得無生法忍故,彼清淨自然無功用行。」(世親《十地經論》卷十)「無生法忍」有兩個層面,即「法體」與「報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聽聞佛隨即生起決定之力,這就是寂滅的無生法忍。菩薩通達一切法是本來無生的,是本來無起的,是無相的,是無成的,是無壞的,是無盡的,是無有轉變的;一切法都是以無性爲性的;菩薩通達一切法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完全平等的;菩薩進入了無分別如如智起作用的地方。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對于一切都無所取著,猶如虛空,進入一切法中就如同進入虛空性一樣。」

  「成就是忍超戲論,甚深不動恒寂滅,一切世間無能知,心相取著悉皆離。住于此地不分別,譬如比丘入滅定,如夢渡河覺則無,如生梵天絕下欲。」

  「以本願力蒙勸導,歎其忍勝與灌頂,語言:『我等衆佛法,汝今未獲當勤進。汝雖已滅煩惱火,世間惑焰猶熾然,當念本願度衆生,悉使修因趣解脫。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爲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①。』如是人天所應供,與此智慧令觀察,無邊佛法悉得成,一念超過曩衆行。菩薩住茲妙智地,則獲廣大神通力,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風濟。」

  【章 旨】此章的有七偈頌「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得勝行分」的內容,其主旨是顯示菩薩在第八地修行中所獲得的「深行」以及如何發起「深行」。「初二頌『深行勝』,後五頌『發起勝』。」(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

  【注 釋】①但以甚深無礙智 關于此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解釋說:「于中雲『但以甚深無礙智』者,長行所無。故知唯念法性,則同二乘。事理、事事皆無障礙,是菩薩學故。晉《經》全,有一偈雲:『但以得無礙,甚深微妙智,通達叁世故,乃得名爲佛。』又,此一句亦可總頌余『勸』。」澄觀是以華嚴宗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圓融」說來解釋此智的,值得參考。另外,這一句也可以當作佛對于此地菩薩所說激勵話語中未曾重頌部分的概括。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成就如此的無生法忍,超越了語言戲論,進入甚深而不動的永恒寂滅境界。這是一切世間衆生所不能知曉的,心所有的取相與執著都完全遠離。菩薩住于此地而不分別,譬如比丘進入滅定,又如夢中渡河,醒來則並未渡過河,再如生于梵天而斷絕了下界衆生所具有的欲望。」

  「此地菩薩憑借其本願力而承蒙諸佛的激勵和引導。諸佛感歎其所成就的殊勝的無生法忍而給予其灌頂,諸佛並且給其說:『我等的許多佛法,你現今仍然未能完全獲得,你應當勤奮精進。你雖然已經熄滅了煩惱之火,但是世間的煩惱之火焰仍然熾烈地燃燒,你應當憶念你的本願而濟度衆生,完全使其修習解脫之因而向解脫的目標進發。法性真實而常住並且遠離心念,聲聞、緣覺等二乘對于此也是能夠獲得的,你不能因爲證得法性的緣故而成佛,你只能憑借甚深無礙智而成佛。』如此人、天所應供的諸佛,給予此地菩薩以智慧使其觀察,菩薩因此而成就了無邊佛法,一念超過無數劫的修行。菩薩住于此美妙的智慧之地,隨即獲得廣大的神通力,在一念之間分身遍于十方,就如同大船進入大海完全憑借風而得以越過大海。」

  「心無功用任智力,悉知國土成、壞、住,諸界種種各殊異,小、大、無量皆能了。叁千世界四大種,六趣衆生身各別,及以衆寶微塵數,以智觀察悉無余。」

  「菩薩能知一切身,爲化衆生同彼形,國土無量種種別,悉爲現形無不遍。譬如日、月住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住于法界無所動,隨心現影亦複然。隨其心樂各不同,一切衆中皆現身,聲聞、獨覺與菩薩,及以佛身靡不現。」

  「衆生、國土、業報身,種種聖人智法身,虛空身相皆平等,普爲衆生而示作。」

  【章 旨】此章有六偈頌「明地行」的第四層次「淨佛國土分」的內容。此部分的經文所言,其實相當于《瑜伽師地論》中所論的十種「自在」,與中土佛教所理解的「淨土」差別甚大。依據澄觀的解釋,經文中所言的「淨佛國土」是指「自在淨果」,即「淨土叁昧」。「于中叁:初二,器世間。次叁,衆生世間。後一,智正覺世間。」(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綜合言之,此章是言菩薩在器世間、衆生之中以及智慧方面獲得自在。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住于此第八地,憑借大方便善巧智所生起的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的境界心無功用任智力,悉知世間國土的成、壞、住,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種種特性和差異,對于叁界的大相、大相、無量相都能夠了知。叁千大千世界以及地、水、火、風四大種,六道衆生之身各自的差別,微塵的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所有寶物的若幹微塵,如此等等,此地菩薩憑借其智慧觀察都完全知曉,無有遺漏。」

  「菩薩能夠知曉一切身,爲了化度衆生而與其形相似,在無量的具有種種差別的國土之中,菩薩都完全現形而無不周徧。譬如日、月住于虛空,在一切水中都有日、月的影子顯現。住于法界無所動的菩薩,其心顯現出影子也是如此。隨衆生心中所樂的各各不同,菩薩在一切衆中都現身。聲聞、獨覺與菩薩,及以佛身,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無不顯現。」

  「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十種身相都是平等的,菩薩爲了衆生的緣故而到處示現、作相。」

  「十種聖智普觀察,複順慈悲作衆業。」

  【章 旨】此章半偈頌「明地行」的第五層次「得自在分」的內容,十種自在是:「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獲得十種聖智,並且普徧觀察,又遵順慈悲而産生濟度衆生之作用。」

  「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動如須彌。十力成就不動搖,一切魔衆無能轉。」

  【章 旨】此章一偈頌「明地行」的第六層次「大勝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說:「『大勝』者,有叁種大:一、智大。二、業大。叁、彼二住功德大。」「彼二」指世間、出世間。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成就了所有佛法,其持戒不動如同須彌山。成就了佛所具的十力而不動搖,一切魔衆都不能逆轉。」

  「諸佛護念天王禮,密迹金剛①恒侍衛。此地功德無邊際,千萬億劫說不盡。」

  【章 旨】此章一偈頌「明地行」的第七層次「釋名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解釋說:「釋名有二種:一、地釋名。二、智者釋名。」「地釋名」是解釋此地的異名及其命名緣由,「智者釋名」則是解釋修證主體爲何名爲「住不動地」的原由。此中一偈僅僅涉及「智者釋名」的一部分內容。

  【注 釋】①密迹金剛 即守護佛法之夜叉神,又作「執金剛神」、「密迹力士」、「金剛密迹」、「金剛力士」、「密迹」。據《大日經疏》卷一載,其爲夜叉王,身、口、意等速疾隱秘難了知,因而舊譯「密迹」。因其常常親近佛,願聞佛之秘密事迹,所以稱爲「密迹」。此神執金剛杵守護佛法,因此,又稱「金剛神」、「金剛手」、「執金剛」。一般于寺院門兩側所安置之二王,其中之一即爲「密迹力士」。據《金光明經》記載,「金剛力士」是大鬼神王,與其眷屬五百徒衆皆是大菩薩,都擁護《金光明經》的聽講者。此一力士經常以激烈行動來捍衛佛法、保護佛陀。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常常被如來所保護挂念。此地菩薩常常被梵王、帝釋、四大天王等所奉迎,常常被密迹金剛所隨侍保衛。此地菩薩所得的功德是沒有邊際的,即便是耗盡千萬億劫的時間都說不盡。」

  「複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頂上莊嚴具。」

  「菩薩住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演說叁乘無有窮,慈光普照除衆惑。一念所獲諸叁昧,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願力示現複過是。」

  【章 旨】此章兩偈半爲「重頌分」的第二部分,頌「辨地果」的內容。初半偈重頌「調柔果」的內容,其後的一頌半重頌「攝報果」的內容,最後的半頌頌「願智果」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又以供養諸佛等等使其智慧更加明亮,就如同國王頭頂上的裝飾物。」

  「這些菩薩如果發起大精進之力,在一念之間,就得以進入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叁昧,甚至示現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菩薩第八不動地,我爲汝等已略說。若欲次第廣分別,經于億劫不能盡。」

  【章 旨】此章一偈爲「重頌分」的第叁部分,此中一頌贊歎此地的殊勝而總結關于此地的敘說。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第八不動地,我已經爲你們簡略地作了說明。如果要次第廣廣泛地分別,曆經億劫也是不能說盡的。」

  【說 明】第八地——「不動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的判釋:「文亦有叁分:初,贊請。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後地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叁層次:「第八地中有七種相差別: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淨忍分。叁、得勝行分。四、淨佛國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勝分。七、釋名分。」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不動」…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