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P12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義。簡言之,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擾動,因此名爲「不動」。

  第叁,關于此地「不動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八「不動地」爲「淨土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薩慧。」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八「不動地」爲「願度」,即「願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爲此地法。」

  十五、第九地:善慧地

  (一)、贊請分

  說此菩薩八地時,如來現大神通力,震動十方諸國土,無量億數難思議。一切知見無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照耀彼諸無量土,悉使衆生獲安樂。

  菩薩無量百千億,俱時踴在虛空住,以過諸天上妙供,供養說中最勝者。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無量,各以種種衆供具,供養甚深功德海。

  複有天女千萬億,身心歡喜悉充徧,各奏樂音無量種,供養人中大導師。是時衆樂同時奏,百千萬億無量別,悉以善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贊歎:「寂靜調柔無垢害,隨所入地善修習,心如虛空詣十方,廣說佛道悟群生。天上人間一切處,悉現無等妙莊嚴,以從如來功德生,令其見者樂佛智。不離一刹詣衆土,如月普現照世間,音聲心念悉皆滅,譬猶谷響無不應。若有衆生心下劣,爲彼演說聲聞行;若心明利樂辟支,則爲彼說中乘道。若有慈悲樂饒益,爲說菩薩所行事;若有最勝智慧心,則示如來無上法。譬如幻師作衆事,種種形相皆非實;菩薩智幻①亦如是,雖現一切離有無。」

  如是美音千萬種,歌贊佛已默然住。解脫月言:「今衆淨,願說九地所行道!」

  【章 旨】此十叁頌爲第九地的「贊請分」。「贊請中,有十叁頌,分叁:初二,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動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次十頌,別贊。後一頌,結請。別贊中,亦叁:初一,菩薩供。次一,天王供。後八,天女供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在金剛藏菩薩向與會大衆宣講第八「不動地」之時,如來現身。菩薩、自在天等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初二(偈),贊菩薩通于八地,及說法主。後四,雙贊佛及菩薩叁輪化益。」(同前)「叁輪」即「神足輪」、「說*輪」、「憶念輪」,是指佛、菩薩「身」、「口」、「意」叁業所具的化度衆生的功德。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九地之法。

  【注 釋】①菩薩智幻 此有二義:其一,即「幻慧」。萬法都如同幻化,如來、菩薩之聖智,亦屬幻化,稱爲「慧幻」。其二,「如幻叁昧」,即變現種種如幻之事的叁昧。此叁昧如幻師之變現男女、兵衆等,都能如意而無所拘礙。菩薩即住于此叁昧中,雖以如幻叁昧之變化無礙廣度衆生,也了知一切諸法如幻之理,因此菩薩不執著度化衆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語 譯】當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第八「不動地」的修行以及境界之時,如來顯現出大神通力,震動無量億數難思議的十方諸國土。具有一切知見的無上尊如來,其身處處放出大光明,照耀這些無量的國土,完全使衆生獲得安樂。

  無量百千億數的菩薩,在金剛藏菩薩宣講第八地之修行和境界時,同時踴升空中停住,以超過諸天之上的美妙物品供養諸佛,也同時供養最殊勝的說法者。

  大自在王以及自在天,都共同懷著無量喜悅的心情,各自以種種供養具,供養具有甚深功德海的諸佛和金剛藏菩薩。

  此外,還有千萬億的天女,身心完全充滿了歡喜,各自演奏無量種種音樂,供養人中的大導師如來。那時,無數的音樂同時演奏著,有百千萬億無量的差別。這些天女憑借善逝如來的威神之力,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並且唱出贊歎:「住于第八不動地的菩薩其心寂靜、調柔、無垢害,隨所入地,善于修習,心如虛空。金剛藏菩薩前往十方,廣泛地宣說成佛之道,使群生得以領悟。在天上、人間一切地方,諸佛、菩薩都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美妙的莊嚴,因爲這些莊嚴都是憑借如來功德而産生的,使其見者無不樂于佛智。佛、菩薩不遠離一處國土而前往無數的國土,就如同月出現照亮世間,使所有聲音以及衆生的心念都完全滅除,譬如山谷中的回響沒有不回應的。如果有衆生其心下劣,佛、菩薩就爲其演說聲聞的修行;如果衆生的心明利並且樂于辟支佛的修行,佛、菩薩則爲其演說中乘的修行方法。如果衆生具有大慈悲並且樂于饒益衆生,佛、菩薩就爲其演說菩薩所行之事;如果衆生具有最殊勝的智慧心,佛、菩薩就爲其顯示如來無上之法。譬如幻師作製造虛幻之事,種種形相都不是真實的;菩薩的智幻也是如此,雖然顯現出一切,但卻不能以有與無去理解。」

  天女以如此美妙的千萬種聲音歌贊佛之後,都默默地停住。這時解脫月又請求金剛藏菩薩說:「在此處的大衆之心都是清淨的,希望您接著宣說菩薩第九地中的所有行相!」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複修習如來智慧①;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叁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②;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輪,不舍大悲本願力③;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法師方便成就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是中『法師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一一、五、叁句示現;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衆生作利益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謂此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據澄觀的解釋:「《論》雲『一一、五、叁句示現』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雲『一一』。次五利他,後叁自利,故雲『五、叁』。」這是對于經文「欲更求」至「得入」之前的十句之涵義的解釋。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複修習如來智慧 此二句即世親所判釋的「一一」。依據世親的解釋,首句是言,住于第八地的菩薩追求更殊勝的方法來化度衆生,因此屬于「利他」。而澄觀在此義之外,又提供了兩種解釋:其一,菩薩住于第八地,繼續追求「即用而寂」的真解脫,此二句也可以理解爲「自利」。其二,此中的「十句」都可以通于自利、利他。②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叁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 此五句就是世親所說的「五」。依照澄觀的這一解釋,此五句是菩薩針對五種根機的衆生,生起「利他行」。「根熟菩薩」即已經具備成佛的根機者,「叁密」即「身密」、「口密」、「意密」,因爲爲證入佛之叁密,所以稱之爲「無證」。「無行」、「無解」、「無信」仿此理解。③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輪不舍大悲本願力 此叁句就是世親所說的「叁」。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叁句分別對應于佛的「叁德」,即「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衆生,無黨無偏,叁界六道衆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淨無爲,解脫自在。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等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此無量智慧思量觀察,又想追求更加殊勝的寂滅解脫,于是又修習如來的智慧;菩薩進入如來秘密之法,觀察不思議之大智慧的特性,以清淨的諸陀羅尼叁昧門,以其所具有的廣大神通,進入差別世界;修習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追隨諸佛而轉*輪,不舍棄大悲本願之力;如此修習,得以進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①。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②;思議、不思議法行③;定、不定法行④;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⑤;有爲法行、無爲法行⑥。」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二層次「智成就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說法,應知彼法淨、染、不二。」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菩薩爲衆生說法所應該具備知曉各種法之性質的智慧。

  【注 釋】①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 此句爲「智成就分」的總句,是從「善法」(即「淨法」)、「不善法」(即「惡法」)以及「無記法」叁種性質去概括菩薩所應知。「善法」與「不善法」,佛教中的標准甚多,有層次之別,其基本內容是合「理」益世。「無記」則是指善惡、染淨不確定之法,因爲其不能記爲「善」或「惡」,因此稱爲「無記」。以下數句則是對于此總句的分別說明。其中,如法而行,稱之爲「法行」。②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 「漏」本來是「漏泄」之意,佛教中一般作爲「煩惱」的異名。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中的「有漏、無漏法行」是從「淨法」之中又分出「有漏法」與「無漏法」,至于其標准是指菩薩所修的「施度」、「戒度」等「十度」,如果「取相」,即是「有漏法」;反之,如果不「取相」,即成「無漏法」。這是與一般所言的「有漏法」、「無漏法」不同的。「世間、出世間法行」是將「無漏法」又分爲「世間法行」與「出世間法行」兩層次,其標准是「見道」,「見道」之前爲「世間」,「見道」之後爲「出世間」。大乘佛教則以初地「歡喜地」爲進入見道,因此稱菩薩的之初地爲「見道位」。③思議不思議法行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句是就前述「世間、出世間法行」等兩方面來說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