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半颂「明地行」的第二层次「得净忍分」的内容,其主旨如世亲所说:「云何得净忍分?得无生法忍故,彼清净自然无功用行。」(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无生法忍」有两个层面,即「法体」与「报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听闻佛随即生起决定之力,这就是寂灭的无生法忍。菩萨通达一切法是本来无生的,是本来无起的,是无相的,是无成的,是无坏的,是无尽的,是无有转变的;一切法都是以无性为性的;菩萨通达一切法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完全平等的;菩萨进入了无分别如如智起作用的地方。菩萨远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对于一切都无所取着,犹如虚空,进入一切法中就如同进入虚空性一样。」
「成就是忍超戏论,甚深不动恒寂灭,一切世间无能知,心相取着悉皆离。住于此地不分别,譬如比丘入灭定,如梦渡河觉则无,如生梵天绝下欲。」
「以本愿力蒙劝导,叹其忍胜与灌顶,语言:『我等众佛法,汝今未获当勤进。汝虽已灭烦恼火,世间惑焰犹炽然,当念本愿度众生,悉使修因趣解脱。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①。』如是人天所应供,与此智慧令观察,无边佛法悉得成,一念超过曩众行。菩萨住兹妙智地,则获广大神通力,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风济。」
【章 旨】此章的有七偈颂「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得胜行分」的内容,其主旨是显示菩萨在第八地修行中所获得的「深行」以及如何发起「深行」。「初二颂『深行胜』,后五颂『发起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
【注 释】①但以甚深无碍智 关于此语,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解释说:「于中云『但以甚深无碍智』者,长行所无。故知唯念法性,则同二乘。事理、事事皆无障碍,是菩萨学故。晋《经》全,有一偈云:『但以得无碍,甚深微妙智,通达三世故,乃得名为佛。』又,此一句亦可总颂余『劝』。」澄观是以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圆融」说来解释此智的,值得参考。另外,这一句也可以当作佛对于此地菩萨所说激励话语中未曾重颂部分的概括。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成就如此的无生法忍,超越了语言戏论,进入甚深而不动的永恒寂灭境界。这是一切世间众生所不能知晓的,心所有的取相与执着都完全远离。菩萨住于此地而不分别,譬如比丘进入灭定,又如梦中渡河,醒来则并未渡过河,再如生于梵天而断绝了下界众生所具有的欲望。」
「此地菩萨凭借其本愿力而承蒙诸佛的激励和引导。诸佛感叹其所成就的殊胜的无生法忍而给予其灌顶,诸佛并且给其说:『我等的许多佛法,你现今仍然未能完全获得,你应当勤奋精进。你虽然已经熄灭了烦恼之火,但是世间的烦恼之火焰仍然炽烈地燃烧,你应当忆念你的本愿而济度众生,完全使其修习解脱之因而向解脱的目标进发。法性真实而常住并且远离心念,声闻、缘觉等二乘对于此也是能够获得的,你不能因为证得法性的缘故而成佛,你只能凭借甚深无碍智而成佛。』如此人、天所应供的诸佛,给予此地菩萨以智慧使其观察,菩萨因此而成就了无边佛法,一念超过无数劫的修行。菩萨住于此美妙的智慧之地,随即获得广大的神通力,在一念之间分身遍于十方,就如同大船进入大海完全凭借风而得以越过大海。」
「心无功用任智力,悉知国土成、坏、住,诸界种种各殊异,小、大、无量皆能了。三千世界四大种,六趣众生身各别,及以众宝微尘数,以智观察悉无余。」
「菩萨能知一切身,为化众生同彼形,国土无量种种别,悉为现形无不遍。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声闻、独觉与菩萨,及以佛身靡不现。」
「众生、国土、业报身,种种圣人智法身,虚空身相皆平等,普为众生而示作。」
【章 旨】此章有六偈颂「明地行」的第四层次「净佛国土分」的内容。此部分的经文所言,其实相当于《瑜伽师地论》中所论的十种「自在」,与中土佛教所理解的「净土」差别甚大。依据澄观的解释,经文中所言的「净佛国土」是指「自在净果」,即「净土三昧」。「于中三:初二,器世间。次三,众生世间。后一,智正觉世间。」(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综合言之,此章是言菩萨在器世间、众生之中以及智慧方面获得自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住于此第八地,凭借大方便善巧智所生起的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的境界心无功用任智力,悉知世间国土的成、坏、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特性和差异,对于三界的大相、大相、无量相都能够了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地、水、火、风四大种,六道众生之身各自的差别,微尘的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所有宝物的若干微尘,如此等等,此地菩萨凭借其智慧观察都完全知晓,无有遗漏。」
「菩萨能够知晓一切身,为了化度众生而与其形相似,在无量的具有种种差别的国土之中,菩萨都完全现形而无不周徧。譬如日、月住于虚空,在一切水中都有日、月的影子显现。住于法界无所动的菩萨,其心显现出影子也是如此。随众生心中所乐的各各不同,菩萨在一切众中都现身。声闻、独觉与菩萨,及以佛身,如此等等,此地菩萨都无不显现。」
「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种身相都是平等的,菩萨为了众生的缘故而到处示现、作相。」
「十种圣智普观察,复顺慈悲作众业。」
【章 旨】此章半偈颂「明地行」的第五层次「得自在分」的内容,十种自在是:「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获得十种圣智,并且普徧观察,又遵顺慈悲而产生济度众生之作用。」
「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动如须弥。十力成就不动摇,一切魔众无能转。」
【章 旨】此章一偈颂「明地行」的第六层次「大胜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说:「『大胜』者,有三种大:一、智大。二、业大。三、彼二住功德大。」「彼二」指世间、出世间。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成就了所有佛法,其持戒不动如同须弥山。成就了佛所具的十力而不动摇,一切魔众都不能逆转。」
「诸佛护念天王礼,密迹金刚①恒侍卫。此地功德无边际,千万亿劫说不尽。」
【章 旨】此章一偈颂「明地行」的第七层次「释名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解释说:「释名有二种:一、地释名。二、智者释名。」「地释名」是解释此地的异名及其命名缘由,「智者释名」则是解释修证主体为何名为「住不动地」的原由。此中一偈仅仅涉及「智者释名」的一部分内容。
【注 释】①密迹金刚 即守护佛法之夜叉神,又作「执金刚神」、「密迹力士」、「金刚密迹」、「金刚力士」、「密迹」。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其为夜叉王,身、口、意等速疾隐秘难了知,因而旧译「密迹」。因其常常亲近佛,愿闻佛之秘密事迹,所以称为「密迹」。此神执金刚杵守护佛法,因此,又称「金刚神」、「金刚手」、「执金刚」。一般于寺院门两侧所安置之二王,其中之一即为「密迹力士」。据《金光明经》记载,「金刚力士」是大鬼神王,与其眷属五百徒众皆是大菩萨,都拥护《金光明经》的听讲者。此一力士经常以激烈行动来捍卫佛法、保护佛陀。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常常被如来所保护挂念。此地菩萨常常被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等所奉迎,常常被密迹金刚所随侍保卫。此地菩萨所得的功德是没有边际的,即便是耗尽千万亿劫的时间都说不尽。」
「复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庄严具。」
「菩萨住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演说三乘无有穷,慈光普照除众惑。一念所获诸三昧,百万世界微尘等。」
「诸所作事悉亦然,愿力示现复过是。」
【章 旨】此章两偈半为「重颂分」的第二部分,颂「辨地果」的内容。初半偈重颂「调柔果」的内容,其后的一颂半重颂「摄报果」的内容,最后的半颂颂「愿智果」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又以供养诸佛等等使其智慧更加明亮,就如同国王头顶上的装饰物。」
「这些菩萨如果发起大精进之力,在一念之间,就得以进入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甚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如果菩萨凭借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菩萨第八不动地,我为汝等已略说。若欲次第广分别,经于亿劫不能尽。」
【章 旨】此章一偈为「重颂分」的第三部分,此中一颂赞叹此地的殊胜而总结关于此地的叙说。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第八不动地,我已经为你们简略地作了说明。如果要次第广广泛地分别,历经亿劫也是不能说尽的。」
【说 明】第八地——「不动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亦有三分:初,赞请。第二,正说分中二,先地行,后地果。」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第二「正说分」又分为二,这样便构成现在注译中的四部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则将「明地行」部分再分为三层次:「第八地中有七种相差别: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净忍分。三、得胜行分。四、净佛国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胜分。七、释名分。」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不动」…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