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意义。简言之,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扰动,因此名为「不动」。
第三,关于此地「不动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八「不动地」为「净土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萨慧。」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八「不动地」为「愿度」,即「愿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
十五、第九地:善慧地
(一)、赞请分
说此菩萨八地时,如来现大神通力,震动十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难思议。一切知见无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照耀彼诸无量土,悉使众生获安乐。
菩萨无量百千亿,俱时踊在虚空住,以过诸天上妙供,供养说中最胜者。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无量,各以种种众供具,供养甚深功德海。
复有天女千万亿,身心欢喜悉充徧,各奏乐音无量种,供养人中大导师。是时众乐同时奏,百千万亿无量别,悉以善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赞叹:「寂静调柔无垢害,随所入地善修习,心如虚空诣十方,广说佛道悟群生。天上人间一切处,悉现无等妙庄严,以从如来功德生,令其见者乐佛智。不离一刹诣众土,如月普现照世间,音声心念悉皆灭,譬犹谷响无不应。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譬如幻师作众事,种种形相皆非实;菩萨智幻①亦如是,虽现一切离有无。」
如是美音千万种,歌赞佛已默然住。解脱月言:「今众净,愿说九地所行道!」
【章 旨】此十三颂为第九地的「赞请分」。「赞请中,有十三颂,分三:初二,如来现相,显说无功用行。无动之动难思议故,特此现通。次十颂,别赞。后一颂,结请。别赞中,亦三:初一,菩萨供。次一,天王供。后八,天女供赞。」(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金刚藏菩萨向与会大众宣讲第八「不动地」之时,如来现身。菩萨、自在天等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无量天女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如来:「初二(偈),赞菩萨通于八地,及说法主。后四,双赞佛及菩萨三轮化益。」(同前)「三轮」即「神足轮」、「说*轮」、「忆念轮」,是指佛、菩萨「身」、「口」、「意」三业所具的化度众生的功德。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九地之法。
【注 释】①菩萨智幻 此有二义:其一,即「幻慧」。万法都如同幻化,如来、菩萨之圣智,亦属幻化,称为「慧幻」。其二,「如幻三昧」,即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都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也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因此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语 译】当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第八「不动地」的修行以及境界之时,如来显现出大神通力,震动无量亿数难思议的十方诸国土。具有一切知见的无上尊如来,其身处处放出大光明,照耀这些无量的国土,完全使众生获得安乐。
无量百千亿数的菩萨,在金刚藏菩萨宣讲第八地之修行和境界时,同时踊升空中停住,以超过诸天之上的美妙物品供养诸佛,也同时供养最殊胜的说法者。
大自在王以及自在天,都共同怀着无量喜悦的心情,各自以种种供养具,供养具有甚深功德海的诸佛和金刚藏菩萨。
此外,还有千万亿的天女,身心完全充满了欢喜,各自演奏无量种种音乐,供养人中的大导师如来。那时,无数的音乐同时演奏着,有百千万亿无量的差别。这些天女凭借善逝如来的威神之力,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并且唱出赞叹:「住于第八不动地的菩萨其心寂静、调柔、无垢害,随所入地,善于修习,心如虚空。金刚藏菩萨前往十方,广泛地宣说成佛之道,使群生得以领悟。在天上、人间一切地方,诸佛、菩萨都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美妙的庄严,因为这些庄严都是凭借如来功德而产生的,使其见者无不乐于佛智。佛、菩萨不远离一处国土而前往无数的国土,就如同月出现照亮世间,使所有声音以及众生的心念都完全灭除,譬如山谷中的回响没有不回应的。如果有众生其心下劣,佛、菩萨就为其演说声闻的修行;如果众生的心明利并且乐于辟支佛的修行,佛、菩萨则为其演说中乘的修行方法。如果众生具有大慈悲并且乐于饶益众生,佛、菩萨就为其演说菩萨所行之事;如果众生具有最殊胜的智慧心,佛、菩萨就为其显示如来无上之法。譬如幻师作制造虚幻之事,种种形相都不是真实的;菩萨的智幻也是如此,虽然显现出一切,但却不能以有与无去理解。」
天女以如此美妙的千万种声音歌赞佛之后,都默默地停住。这时解脱月又请求金刚藏菩萨说:「在此处的大众之心都是清净的,希望您接着宣说菩萨第九地中的所有行相!」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观察,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①;入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性,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②;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转*轮,不舍大悲本愿力③;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法师方便成就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法师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一一、五、三句示现;依无色得解脱想,可化众生作利益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谓此地能起辩才说法,名『法师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据澄观的解释:「《论》云『一一、五、三句示现』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一』。次五利他,后三自利,故云『五、三』。」这是对于经文「欲更求」至「得入」之前的十句之涵义的解释。具体内容见注释。
【注 释】①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 此二句即世亲所判释的「一一」。依据世亲的解释,首句是言,住于第八地的菩萨追求更殊胜的方法来化度众生,因此属于「利他」。而澄观在此义之外,又提供了两种解释:其一,菩萨住于第八地,继续追求「即用而寂」的真解脱,此二句也可以理解为「自利」。其二,此中的「十句」都可以通于自利、利他。②入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性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 此五句就是世亲所说的「五」。依照澄观的这一解释,此五句是菩萨针对五种根机的众生,生起「利他行」。「根熟菩萨」即已经具备成佛的根机者,「三密」即「身密」、「口密」、「意密」,因为为证入佛之三密,所以称之为「无证」。「无行」、「无解」、「无信」仿此理解。③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转*轮不舍大悲本愿力 此三句就是世亲所说的「三」。依照澄观的解释,此三句分别对应于佛的「三德」,即「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等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此无量智慧思量观察,又想追求更加殊胜的寂灭解脱,于是又修习如来的智慧;菩萨进入如来秘密之法,观察不思议之大智慧的特性,以清净的诸陀罗尼三昧门,以其所具有的广大神通,进入差别世界;修习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追随诸佛而转*轮,不舍弃大悲本愿之力;如此修习,得以进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①。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②;思议、不思议法行③;定、不定法行④;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⑤;有为法行、无为法行⑥。」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二层次「智成就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说法,应知彼法净、染、不二。」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菩萨为众生说法所应该具备知晓各种法之性质的智慧。
【注 释】①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 此句为「智成就分」的总句,是从「善法」(即「净法」)、「不善法」(即「恶法」)以及「无记法」三种性质去概括菩萨所应知。「善法」与「不善法」,佛教中的标准甚多,有层次之别,其基本内容是合「理」益世。「无记」则是指善恶、染净不确定之法,因为其不能记为「善」或「恶」,因此称为「无记」。以下数句则是对于此总句的分别说明。其中,如法而行,称之为「法行」。②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 「漏」本来是「漏泄」之意,佛教中一般作为「烦恼」的异名。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中的「有漏、无漏法行」是从「净法」之中又分出「有漏法」与「无漏法」,至于其标准是指菩萨所修的「施度」、「戒度」等「十度」,如果「取相」,即是「有漏法」;反之,如果不「取相」,即成「无漏法」。这是与一般所言的「有漏法」、「无漏法」不同的。「世间、出世间法行」是将「无漏法」又分为「世间法行」与「出世间法行」两层次,其标准是「见道」,「见道」之前为「世间」,「见道」之后为「出世间」。大乘佛教则以初地「欢喜地」为进入见道,因此称菩萨的之初地为「见道位」。③思议不思议法行 依照澄观的解释,此句是就前述「世间、出世间法行」等两方面来说的…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