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P14

  ..續本文上一頁起因故。」(同前)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還知曉諸煩惱的種種相,這些相狀有: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不相應相;在六道轉生而住相,叁界差別相;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叁業因緣不斷絕相。這是簡要言之的,甚至八萬四千種煩惱相,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①;有表示、無表示相②;與心同生不離相③;因自性刹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④;有報、無報相⑤;受黑黑等衆報相⑥;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⑦;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⑧。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具體解釋菩薩應該如實知曉的「諸業稠林」的種種相狀。經文從九方面來綜合說明,又以八萬四千「業相」來囊括世間所由衆生之業的所有相狀。九種業相差別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善不善無記相 這是說,衆生所造的「善」、「不善」、「無記」之「業」都是六道輪回之因,「善法」與「惡法」各自有上、中、下叁品。②有表示無表示相 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將其譯爲「作、未作相」。世親將「作」解釋爲「身業」與「語業」,即心理活動的表達、表現,相當于今日所說的身體語言、動作以及言語行爲。世親將「未作」解釋爲「意業」即心理活動。而澄觀依據唐代的這一譯本,認爲「身業」、「語業」、「意業」都有「表」與「無表」兩種情形。叁種「表業」都是「思」,而「無表業」則既不是「色」(可感知的存在)又不是「心」,是「非色非心」的一種存在。③與心同生不離相 這是說,「業」是與「心」同生、同起、同滅的。以唯識學去解釋,「業」首先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與第七「末那識」一起生起,然後再熏習第八「阿賴耶識」,形成「名言種子」。此「種子」與熏習的主體(「能熏」)是相似的,因此說其「同生不離」。④因自性刹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 這是說,「業」的自性是刹那生滅的,前念雖滅,後念得以續起,因此,仍然依照其固有的次第産生果報。此外,「因」與「果」的關系還存在一種特殊的情形,即如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被外緣所頓熏産生果報。⑤有報無報相 這是說,過去産生的能夠帶來果報的業,已經承受了報應,這就是「有報」。反之,過去産生的能夠帶來果報的業,仍然沒有承受果報,這就叫「無報」,此「無」並非全不存在。關于「無報」,澄觀又提供了另外的解釋。即已經悔過、忏悔的惡業,也可以說不會再有報應,這也叫「無報」。⑥受黑黑等衆報相 這是說,「黑」、「白」與「有漏」、「無漏」四種「業」相對組合,成四類果報之相。「黑」爲「惡法」,「白」爲「善法」。「漏」爲「煩惱」之義。⑦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 「如田無量相」是用「田」與「種子」的關系來譬喻說明第八識中所蘊藏的「種子」與「業」之間的互相對應、互相依持的關系。「凡、聖差別相」是指凡夫與聖位的菩薩等的區別,前者未曾聚集出世之業,後者則聚集了出世之業。⑧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 這是說,「現受、生受、後受相」是從今世、死後轉生的第一世、再次轉生等「叁生」來言「果報」的確定與不確定的。「乘、非乘定、不定相」則是從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修行的角度來言「解脫果位」的確定與不確定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的菩薩如實知曉衆生所作業的種種相狀,這些相狀有:善、不善、無記之相;有表示、無表示之相;與心同生而不離之相;業的自性是刹那生滅的,前念雖滅,後念得以續起,然依照其固有的次第産生果報之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白白業、黑白業、非黑非白業等四種報相;業的因緣如同田地,具有的無量差別相;凡、聖的差別相;現受、生受、後受等,定與不定之相;乘、非乘,定與不定之相。這是對于菩薩所知業相的簡略說明,即便是八萬四千種業相,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諸根,軟中勝相①;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②;上、中、下相③;煩惱俱生不相離相④;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⑤;隨根網輕轉壞相⑥;增上無能壞相⑦;退、不退差別相⑧;遠隨共生不同相⑨。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具體解釋菩薩應該如實知曉的「諸根稠林」的種種相狀相。經文從十相九種差別來綜合說明「根相」的,又以八萬四千來囊括世間所有衆生的根相。「根」即「能生」、「增上」的意思。佛教對于衆生「根性」的分析,一般有「二十二根」的分類:「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段經文中提及了除「男根」、「女根」與「命根」之外的十九根。

  【注 釋】①軟中勝相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說器差別。謂說法所授之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是鈍中利。謂于教理受有遲、速及多少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是衆生接受佛所說之法的基礎,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別。然相對于菩薩的殊勝根相而言,上等者仍然爲「軟」中的勝相。②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 這是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來說明「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的轉變情形的。③上中下相 這是說,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根性分別爲上、中、下叁種層次,而此特性是貫通于所有「根」的。④煩惱俱生不相離相 這是說,「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等五種「受根」隨著「煩惱」等外緣而得以增強,並且與「煩惱」等等同時生起、存在。⑤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 這是說,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根性是貫通于所有「根」的。「熟」即成熟。從「大乘根性」而言,根性成熟者,其相是確定的;反之,則不確定。從小乘根性言之,根性成熟者,其相是不確定的,因爲有可能轉向大乘;根性不成熟的,則是確定的,因爲不可能轉向大乘。而世間衆生,根性成熟者,其相是不確定的,因爲有可能經過化導進入佛道;根性不成熟的,則是確定的,因爲其無論如何都不能入佛道。⑥隨根網輕轉壞相 這是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以外境爲緣而取相,反而被外境之網所束縛,然而也有脫離的可能性。⑦增上無能壞相 這是說,「聲聞」、「緣覺」二乘根性,與凡夫相比,仍然是殊勝的,而此特性是貫通于所有「根」的。⑧退不退差別相 此一根性差別,貫通于諸根,「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中都存在,不過「二乘」有退轉,而菩薩乘無退轉而已。⑨遠隨共生不同相 「叁無漏根」是二十二根中最後的叁根。菩薩在修習過程中,由于其中「意根」、「樂根」、「喜根」、「舍根」以及「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九根,在「見道位」修習,對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當知根」。當前九根進至「修道位」斷「惑」證「實」,對四谛理已數數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無學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對「四谛」之理,已具知證知了。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菩薩如實知曉衆生之根的種種相狀,這些相狀有:軟中勝相;過去、未來差別、無差別相;上、中、下等相;煩惱與根伴生而不相離之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之相;隨根網輕轉壞之相;增上無能壞之相;退、不退有差別相;遠隨共生不同相。這是對于菩薩所知業相的簡略說明,即便是八萬四千種業相,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諸解軟、中、上,諸性軟、中、上,樂欲軟、中、上。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

  【章 旨】此章解釋菩薩應該如實知曉的衆生心的「解」、「性」、「欲」等叁種「稠林」的種種相狀。「解」即「知解」之義。「性」指衆生過去之習性。「欲」,指衆生現在之樂欲。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菩薩如實知曉衆生諸解的軟、中、上等差別,諸性的軟、中、上等差別,樂欲的軟、中、上等差別。這是對于菩薩所知衆生解、性、欲相的簡略說明,即便是八萬四千種相,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諸隨眠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心共生相②;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③;久遠隨行相④;無始不拔相⑤;與一切禅定、解脫叁昧、叁摩缽底、神通相違相⑥。」

  「叁界相續受生系縛相⑦;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⑧;開諸處門相⑨;堅實難治相⑩;地處成就、不成就相11;唯以聖道拔出相12。」

  【章 旨】此章具體解釋菩薩應該如實知曉的衆生「隨眠稠林」的種種相狀。經文從十二方面來綜合說明「隨眠」,而世親將其分爲兩部分,前邊六種是言「何處隨逐」,後面六種是言「以何隨逐」。

  【注 釋】①隨眠 爲「煩惱」的異名。「煩惱」隨逐衆生,使其進入昏昧沈重之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隨增),以其束縛(隨縛)衆生,因此稱爲「隨眠」。有「貪」、「瞋」、「慢」、「無明」、「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爲「六隨眠」或「六根本煩惱」。其中,將「貪」又分爲「欲貪」與「有貪」,成「七隨眠」;將「見」分爲「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等五見,成「十隨眠」。大乘唯識學不承認「煩惱」即「隨…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