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P2

  ..續本文上一頁」、「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等「四無礙解」,能遍于十方,以一音演說一切善法,使聞者生歡喜心。又于「力」波羅蜜行中,斷除利他門中之不欲行障,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因此稱之爲「善慧」。

  十四、第八地:不動地

  (一)、贊請分

  是時天王及天衆,聞此勝行皆歡喜,爲欲供養于如來,及以無央①大菩薩,雨妙華、幡及幢、蓋,香、鬘、璎珞與寶衣,無量無邊千萬種,悉以摩尼作嚴飾。

  天女同時奏天樂,普發種種妙音聲,供養于佛並佛子,共作是言而贊歎:「一切見者兩足尊②,哀愍衆生現神力,令此種種諸天樂,普發妙音鹹得聞。于一毛端百千億,那由他國微塵數,如是無量諸如來,于中安住說妙法。一毛孔內無量刹,各有四洲③及大海④,須彌、鐵圍⑤亦複然,悉見在中無迫隘。一毛端處有六趣,叁種惡道及人、天,諸龍、神衆、阿修羅,各隨自業受果報。于彼一切刹土中,悉有如來演妙音,隨順一切衆生心,爲轉最上淨*輪。刹中種種衆生身,身中複有種種刹,人、天諸趣各各異,佛悉知已爲說法。大刹隨念變爲小,小刹隨念亦變大,如是神通無有量,世間共說不能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稱贊如來功德已,衆會歡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聽法。時解脫月複請言:「今此衆會皆寂靜,願說隨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諸行相!」

  【章 旨】此十二頌爲第八地的「贊請分」,「贊請中,有十二頌,分二:前十贊,後二請。」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身」、「土」的自在。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八地之法。

  【注 釋】①無央 即「無央數」,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祇」等,爲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爲「億」,萬億爲「兆」),于印度六十種數目單位中,「阿僧祇」爲第五十二數。②兩足尊 又作「無上兩足尊」、「二足尊」,爲佛之尊號,因佛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成就「盡智」、「無生智」等無漏之「無學法」,及「十力」、「四無畏」等諸「不共法」,故此尊號有二義:其一,于天、人之中,佛是所有兩足生類中的最尊貴者。其二,以兩足喻「權」與「實」、「戒」與「定」、「福」與「慧」、「解」與「行」等,佛即具足此兩足,而遊行法界,無所障礙。③四洲 即指「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東勝身洲」位于須彌山之東,其地形狀如半月形,其人之身形殊勝,因此稱之爲「勝身洲」。「南贍部洲」則位于須彌之南,其地形狀上大下小,略如我們所面對的,也稱之爲「南閻浮提」,「閻浮」即「贍部樹」,因此洲有此樹故命名之,現今人類,即在此洲。「西牛貨洲」其地形狀周圓,其地多牛,以牛爲貨幣而交易,因此稱之爲「牛貨」。「北俱盧洲」其地形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因此佛教將其列爲「八難」之一。④大海 此處是指須彌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觀中,須彌山位于世界之中間,其周圍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則爲「鐵圍山」。⑤鐵圍 即「鐵圍山」,又作「鐵輪圍山」、「金剛圍山」、「金剛山」,指圍繞須彌四洲的外海,由鐵所成之山。佛教之世界觀以須彌山爲中心,其周圍共有八山八海圍繞,最外側之山即稱「鐵圍山」。「大輪圍山」是指圍繞叁千大千世界之大鐵山。據《彰所知論》卷上〈器世界品〉載,以「閻浮提」等四大洲爲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鐵山圍之,稱爲「小鐵圍山」;集一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鐵山圍之,稱爲「中鐵圍山」;集一千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其外複有鐵山圍之,稱爲「大鐵圍山」。

  【語 譯】參加法會的天王與天衆聽聞金剛藏菩薩宣講完如此殊勝的修行法,心中都産生大歡喜,爲了供養如來以及無量數的大菩薩,都降下美妙的、無量無邊千萬種的華、幡及幢、蓋、香、鬘、璎珞、寶衣,而這些全部都用摩尼寶作爲美麗的裝飾。

  天女同時演奏著天樂,都發出種種美妙的音聲,以其供養佛並佛子。這些天女同時發出這樣的贊歎:「大家都能夠看見的兩足尊,因爲哀愍衆生的緣故而顯現出神力,使此種種諸天之樂,都發出美妙的聲音讓會衆都得以聽見。此時,如來在每一毛端都有百千億那由他國微塵數的無量諸如來,在其中安住宣說美妙之法。如來的每一毛孔之內有無量的國土,各自都有四大洲及大海,須彌山、鐵圍山也在其中,所有這些都完全可以看見而沒有任何阻礙。如來的每一毛端處都有六道,地獄、餓鬼、畜生叁種惡道以及人、天,諸龍、神衆、阿修羅,如此等等都各隨自己所造之業而承受果報。在那一切國土中,都有如來在發出美妙的聲音,隨順一切衆生之心,爲其旋轉最上等的清淨*輪。國土中有種種衆生身,每一身中又有種種國土,人、天諸道各各不同,佛都完全知曉而爲其說法。大的國土隨念而變爲小國土,小的國土隨念變爲大的國土,如此神通無有數量,即便是世間所有一切衆生都去演說也是說不盡的。」

  天女都發出此等美妙的音聲,稱贊如來功德之後,會中的大衆都歡喜萬分,都默默地停住,瞻仰人中最尊的金剛藏菩薩,都希望聽聞說法。這時解脫月菩薩又請求說道:「在此處的大衆心都是清淨的,希望您宣說第七地之後菩薩修行之所入第八地中的諸行相!」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于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①。大願力所攝②,如來力所加③,自善力所持④,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⑤,善清淨深心思覺⑥,能成就福德智慧⑦;大慈大悲不舍衆生,入無量智道⑧。」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一層次「總明方便作集地分」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總結了菩薩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證。簡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證與各地各別的所證都是進入第八地的「遠」方便智慧。

  【注 釋】①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 此叁句是言菩薩在前七地修行中各地的「同相」。②大願力所攝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初地「歡喜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③如來力所加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第二「離垢地」修行之相的概括,第二地所證的「清淨戒」爲佛力所加方纔得以證得。④自善力所持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第叁「發光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⑤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第四「焰慧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⑥善清淨深心思覺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第五「難勝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⑦能成就福德智慧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第六「現前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⑧大慈大悲不舍衆生入無量智道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這是對于第七「遠行地」修行之相的概括。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七地中,善于修習方便智慧,善于使諸道清淨,善于聚集助道之法。初地的別相是大願力所攝持,第二地的別相是如來力所加,第叁地的別相是菩薩自己的善力所持,第四地的別相是常常念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第五地的別相是菩薩善于清淨深心思覺,第六地的別相則是能成就福德智慧;第七地的別相則是大慈大悲不舍衆生,進入無量智慧之道。」

  「入一切法①,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②;無性爲性③;初、中、後際皆悉平等④;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⑤。」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明地行」的第二層次「得淨忍分」的內容,其主旨如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所說:「雲何得淨忍分?得無生法忍故,彼清淨自然無功用行。」這是說,菩薩獲得「無生法忍」,自然就成就了「無功用行」。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的解釋,此章十五句分叁部分,「初十,正明『無生忍』。次四,明『無生忍淨』。後一,結得忍名。」據澄觀等的解釋,此章的十句是從「法」本身(「法體」)的角度言說「無生法忍」的。澄觀說:「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爲『忍』。」

  【注 釋】①入一切法 此句是此章的總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言『一切法』者,總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達。」②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 根據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的概括,此七句是言「事無生」,其主旨爲「破相」,其修行相位爲「加行位」。具體而言,此七方面分別對治七種對于「實體」的執著:「本來無生」是對治將「清淨法」當作實際存在的「實體」看待的觀念。「淨法」本來無生,自然沒有以實際存在的清淨法。第二種「無起」的涵義是:這是將「修習所成」的結果當作「實體」對待,對此則以「無起」破除之。第叁種「無相」的涵義是:將「自性住性」與「習所成性」的結果當作「實體」的存在,對此則以「無相」對治之。第四種「無成」的涵義是:將成佛當作未來真實的、實體性的脫離煩惱的「菩提」來看待。對此則以「無成」對治之。第五「無壞」的涵義是:從衆生所持的煩惱也非真實的「實體性」存在,對此則以「無壞」來對治之。澄觀又說,此中前四是「遣淨分」,此第五是「遣染分」。第六「無盡」的涵義是:將衆生當作念念滅盡煩惱的「實體性」的存在,對此則以衆生煩惱「無盡」來對治之。第七「無轉」的涵義是:將轉染向淨的修行過程當作「實體性」的存在,因爲如果將其真正當作「實體」,則這一轉染向淨的過程是不可能發生的。對此則以「無轉」來對治之。在這七個方…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