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2

  ..续本文上一页」、「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于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因此称之为「善慧」。

  十四、第八地:不动地

  (一)、赞请分

  是时天王及天众,闻此胜行皆欢喜,为欲供养于如来,及以无央①大菩萨,雨妙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与宝衣,无量无边千万种,悉以摩尼作严饰。

  天女同时奏天乐,普发种种妙音声,供养于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赞叹:「一切见者两足尊②,哀愍众生现神力,令此种种诸天乐,普发妙音咸得闻。于一毛端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如是无量诸如来,于中安住说妙法。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③及大海④,须弥、铁围⑤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一毛端处有六趣,三种恶道及人、天,诸龙、神众、阿修罗,各随自业受果报。于彼一切刹土中,悉有如来演妙音,随顺一切众生心,为转最上净*轮。刹中种种众生身,身中复有种种刹,人、天诸趣各各异,佛悉知已为说法。大刹随念变为小,小刹随念亦变大,如是神通无有量,世间共说不能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称赞如来功德已,众会欢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听法。时解脱月复请言:「今此众会皆寂静,愿说随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诸行相!」

  【章 旨】此十二颂为第八地的「赞请分」,「赞请中,有十二颂,分二:前十赞,后二请。」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无量天女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如来「身」、「土」的自在。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八地之法。

  【注 释】①无央 即「无央数」,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祇」等,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祇」为第五十二数。②两足尊 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其一,于天、人之中,佛是所有两足生类中的最尊贵者。其二,以两足喻「权」与「实」、「戒」与「定」、「福」与「慧」、「解」与「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③四洲 即指「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之东,其地形状如半月形,其人之身形殊胜,因此称之为「胜身洲」。「南赡部洲」则位于须弥之南,其地形状上大下小,略如我们所面对的,也称之为「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因此洲有此树故命名之,现今人类,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地形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币而交易,因此称之为「牛货」。「北俱卢洲」其地形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因此佛教将其列为「八难」之一。④大海 此处是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⑤铁围 即「铁围山」,又作「铁轮围山」、「金刚围山」、「金刚山」,指围绕须弥四洲的外海,由铁所成之山。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之山即称「铁围山」。「大轮围山」是指围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铁山。据《彰所知论》卷上〈器世界品〉载,以「阎浮提」等四大洲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铁山围之,称为「小铁围山」;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铁山围之,称为「中铁围山」;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外复有铁山围之,称为「大铁围山」。

  【语 译】参加法会的天王与天众听闻金刚藏菩萨宣讲完如此殊胜的修行法,心中都产生大欢喜,为了供养如来以及无量数的大菩萨,都降下美妙的、无量无边千万种的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宝衣,而这些全部都用摩尼宝作为美丽的装饰。

  天女同时演奏着天乐,都发出种种美妙的音声,以其供养佛并佛子。这些天女同时发出这样的赞叹:「大家都能够看见的两足尊,因为哀愍众生的缘故而显现出神力,使此种种诸天之乐,都发出美妙的声音让会众都得以听见。此时,如来在每一毛端都有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的无量诸如来,在其中安住宣说美妙之法。如来的每一毛孔之内有无量的国土,各自都有四大洲及大海,须弥山、铁围山也在其中,所有这些都完全可以看见而没有任何阻碍。如来的每一毛端处都有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以及人、天,诸龙、神众、阿修罗,如此等等都各随自己所造之业而承受果报。在那一切国土中,都有如来在发出美妙的声音,随顺一切众生之心,为其旋转最上等的清净*轮。国土中有种种众生身,每一身中又有种种国土,人、天诸道各各不同,佛都完全知晓而为其说法。大的国土随念而变为小国土,小的国土随念变为大的国土,如此神通无有数量,即便是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去演说也是说不尽的。」

  天女都发出此等美妙的音声,称赞如来功德之后,会中的大众都欢喜万分,都默默地停住,瞻仰人中最尊的金刚藏菩萨,都希望听闻说法。这时解脱月菩萨又请求说道:「在此处的大众心都是清净的,希望您宣说第七地之后菩萨修行之所入第八地中的诸行相!」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①。大愿力所摄②,如来力所加③,自善力所持④,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⑤,善清净深心思觉⑥,能成就福德智慧⑦;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⑧。」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总明方便作集地分」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总结了菩萨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证。简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证与各地各别的所证都是进入第八地的「远」方便智慧。

  【注 释】①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 此三句是言菩萨在前七地修行中各地的「同相」。②大愿力所摄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初地「欢喜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③如来力所加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二「离垢地」修行之相的概括,第二地所证的「清净戒」为佛力所加方纔得以证得。④自善力所持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三「发光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⑤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四「焰慧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⑥善清净深心思觉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五「难胜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⑦能成就福德智慧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六「现前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七「远行地」修行之相的概括。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七地中,善于修习方便智慧,善于使诸道清净,善于聚集助道之法。初地的别相是大愿力所摄持,第二地的别相是如来力所加,第三地的别相是菩萨自己的善力所持,第四地的别相是常常念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第五地的别相是菩萨善于清净深心思觉,第六地的别相则是能成就福德智慧;第七地的别相则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进入无量智慧之道。」

  「入一切法①,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②;无性为性③;初、中、后际皆悉平等④;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⑤。」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明地行」的第二层次「得净忍分」的内容,其主旨如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所说:「云何得净忍分?得无生法忍故,彼清净自然无功用行。」这是说,菩萨获得「无生法忍」,自然就成就了「无功用行」。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解释,此章十五句分三部分,「初十,正明『无生忍』。次四,明『无生忍净』。后一,结得忍名。」据澄观等的解释,此章的十句是从「法」本身(「法体」)的角度言说「无生法忍」的。澄观说:「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

  【注 释】①入一切法 此句是此章的总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言『一切法』者,总该万有、理事之法;『入』即证达。」②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 根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七句是言「事无生」,其主旨为「破相」,其修行相位为「加行位」。具体而言,此七方面分别对治七种对于「实体」的执着:「本来无生」是对治将「清净法」当作实际存在的「实体」看待的观念。「净法」本来无生,自然没有以实际存在的清净法。第二种「无起」的涵义是:这是将「修习所成」的结果当作「实体」对待,对此则以「无起」破除之。第三种「无相」的涵义是:将「自性住性」与「习所成性」的结果当作「实体」的存在,对此则以「无相」对治之。第四种「无成」的涵义是:将成佛当作未来真实的、实体性的脱离烦恼的「菩提」来看待。对此则以「无成」对治之。第五「无坏」的涵义是:从众生所持的烦恼也非真实的「实体性」存在,对此则以「无坏」来对治之。澄观又说,此中前四是「遣净分」,此第五是「遣染分」。第六「无尽」的涵义是:将众生当作念念灭尽烦恼的「实体性」的存在,对此则以众生烦恼「无尽」来对治之。第七「无转」的涵义是:将转染向净的修行过程当作「实体性」的存在,因为如果将其真正当作「实体」,则这一转染向净的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对此则以「无转」来对治之。在这七个方…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