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中,「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属于清净法,此四者在修行中并不增加什么。「无坏、无尽、无转」属于染法,此三者在修行中并不减少什么。③自性无生 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无性为性」是言「自性无生」,其主旨为「破性」,其修行相位为「正体」。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无我」之「理」即「真如空性」,前述「事无生」即是「忍」此「空性」、「空理」。但是,依照中观学理论,「此忍不得言无,斯则『非有非无』以显『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观事外故。《论》云『所有观法无我理,无二相故。』斯则非即非离,无二为中道义。」④初中后际皆悉平等 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句是言「数差别无生」,其主旨为「因泯」,其修行相位为「通始终」。⑤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 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句是言「作业无生」,其主旨为「果离」,其修行相位为「后得」,这是指「无生忍」的「果位」。以「如如智」贯之的「业」之生起,为佛、菩萨最究竟的入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进入一切法的本质,通达一切法是本来无生的,是本来无起的,是无相的,是无成的,是无坏的,是无尽的,是无有转变的;一切法都是以无性为性的;菩萨通达一切法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完全平等的;菩萨进入了无分别如如智起作用的地方。」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①,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②。」
「是名『得无生法忍』。」
【章 旨】此章为「得净忍分」的第二部分「无生忍净」及第三部分「结得忍名」的内容。据澄观等的解释,「无生忍净」是从「行」的角度言说「无生法忍」的。「无生忍」的「法体」在「十地」修行中都存在,而「无生忍」之「行」是在此地证成的,因此称之为「忍净」。
【注 释】①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 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句是言「离障」。在唯识学的教义中,「心」是指「阿赖耶识」(即「异熟识」),「意」是指第七「末那识」,「识」是指第六「意识」。②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 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句是言「治妙」。此句是直接针对上句「离一切心、意、识分别之想」而言的,「下地」即指前七地。澄观在此指出了此地的修行超越于前七地的三种神妙之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远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对于一切都无所取着,犹如虚空,进入一切法中就如同进入虚空性一样。」
「这就叫菩萨『获得无生法忍』。」
「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①;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②;离诸喧诤,寂灭现前③。」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④。」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⑤。」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得胜行分」的内容,其主旨是显示菩萨在第八地修行中所获得的「深行」以及如何发起「深行」。此章为其第一部分「明深行胜」。金刚藏菩萨在此章向会众宣说了此地所获得的「深行」与前七地相比较而显的殊胜之处。经文首先以八句三方面正面叙述了菩萨在此地所证得的「深行」,即「能离前地四种恼患」。其次,则以三个譬喻从另外的角度分别说明了此地菩萨所证的「深行」。
【注 释】①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 据澄观依据《地持》等经的说法所作的解释,此三句的主旨为:菩萨在第四地修行中所形成的微细的追求如来智的念想至此地方纔得以远离。②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据澄观依据《地持》等经的说法所做的解释,菩萨在第三地修行中所形成的勤奋地化度众生的无量行之功利心至此地方纔得以远离。在〈十地品〉中,金刚藏菩萨在宣讲第三地时说,进入第三地的菩萨针对十种众生产生十种无量的「哀愍心」,以此「哀愍心」而产生十种大精进。其文曰:「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③离诸喧诤寂灭现前 据澄观依据《地持》等经的说法所作的解释,此二句的主旨为:其一是说,菩萨在第二地修行中所形成对于「清净地」的微细追求之念想至此地方纔得以远离。其二则说,菩萨在初地修行所具有的间断性,在此地方纔得以完全远离。④住于报行 「住于报行」之「所住」有两种。一种是住于「无功用行」,另一种是住于「净分阿赖耶识」(即「黎耶真如」)。⑤二行相行悉不现前 菩萨需远离涅槃、生死两分的想法。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成就此无生法忍,随即得以进入第八不动地,并且成为深行菩萨。住于第八地的菩萨之所修难于知晓,毫无差别,远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无量无边,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达到的;远离了诸多的喧闹和诤讼,寂灭真如境界显现于前。」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获得心自在,依次进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的分别都完全停止息灭。进入第八地的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住于不动地,随即舍弃了一切有功用之行,获得无功用之法,身、口、意等业的起念都完全停息,住于报行。」
「譬如有人,在梦中见到自己的身体堕入大河,为了渡过河的缘故,激发出勇猛之力,施行大方便;由于大勇猛、施行渡河的方便的缘故,随即从梦中醒来。在醒来之后,梦中所作的一切都停息了。菩萨也是如此,看见众生身在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等四流之中漂荡,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激发出大勇猛,生起大精进;凭借勇猛、精进的缘故,到达不动地;在到达第八地之后,一切功用无不完全停息,生死、涅槃以及各种境界、念想都完全不再显现于前。」
「佛子!如生于梵世众生,欲界的烦恼都不再显现于前;住于不动地的菩萨也是如此,一切心、意、识的流动都不再显现于前。住于此地的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且不再现起,何况产生顺行于世间之心呢?!」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得胜行分」的第二部分「发起胜行」。澄观说,「发起胜行」部分分为四部分,此章为其第一部分「说主总叙」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凭借其本来的大愿之力的缘故,诸佛世尊亲自显现于前,给与其如来智,使其得以进入法流之门中。诸佛这样说道:『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经获得诸佛的无生法忍。』」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
「『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①。』」
「『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章 旨】此章为「发起胜行」的第二部分「正显劝辞」的内容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诸佛世尊会出现在其前,给予其如来智,并且以语言激励菩萨住于此地修行。如来激励的言辞中有七方面:「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二、劝悲愍众生。三、劝成其本愿。四、劝求无碍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七、劝总修无遗,成徧知道。」此中,「劝」为激励之义。
【注 释】①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诸佛为了激励菩萨继续修行追求上道而故意将不共二乘之法说成是「同于」二乘。因为如果趣「寂」并且住于「寂」,就无疑等同于「垢」,因此,菩萨绝对不能住于此境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诸佛这样说道:『然而,善男子!我等所有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你仍然未能获得。你应该为了想成就此法而勤加精进的缘故,不要再放舍此忍门。』」
「『还有,善男子!你虽然已经获得了寂灭解脱,但是,那些凡夫仍然未能证得,种种烦恼都完全显现于前,种种觉观常常互相侵害。你应该愍念如此的众生。』」
「『还有,善男子!你应当忆念自己本来的誓愿,完全饶益一切众生,使其得以进入不可思议的智慧之门。』」
「『还有,善男子!此诸法的法性,如…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