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中,「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屬于清淨法,此四者在修行中並不增加什麼。「無壞、無盡、無轉」屬于染法,此叁者在修行中並不減少什麼。③自性無生 據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的概括,「無性爲性」是言「自性無生」,其主旨爲「破性」,其修行相位爲「正體」。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無我」之「理」即「真如空性」,前述「事無生」即是「忍」此「空性」、「空理」。但是,依照中觀學理論,「此忍不得言無,斯則『非有非無』以顯『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觀事外故。《論》雲『所有觀法無我理,無二相故。』斯則非即非離,無二爲中道義。」④初中後際皆悉平等 據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的概括,此句是言「數差別無生」,其主旨爲「因泯」,其修行相位爲「通始終」。⑤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據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的概括,此句是言「作業無生」,其主旨爲「果離」,其修行相位爲「後得」,這是指「無生忍」的「果位」。以「如如智」貫之的「業」之生起,爲佛、菩薩最究竟的入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進入一切法的本質,通達一切法是本來無生的,是本來無起的,是無相的,是無成的,是無壞的,是無盡的,是無有轉變的;一切法都是以無性爲性的;菩薩通達一切法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完全平等的;菩薩進入了無分別如如智起作用的地方。」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①,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②。」
「是名『得無生法忍』。」
【章 旨】此章爲「得淨忍分」的第二部分「無生忍淨」及第叁部分「結得忍名」的內容。據澄觀等的解釋,「無生忍淨」是從「行」的角度言說「無生法忍」的。「無生忍」的「法體」在「十地」修行中都存在,而「無生忍」之「行」是在此地證成的,因此稱之爲「忍淨」。
【注 釋】①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 據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的概括,此句是言「離障」。在唯識學的教義中,「心」是指「阿賴耶識」(即「異熟識」),「意」是指第七「末那識」,「識」是指第六「意識」。②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據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的概括,此句是言「治妙」。此句是直接針對上句「離一切心、意、識分別之想」而言的,「下地」即指前七地。澄觀在此指出了此地的修行超越于前七地的叁種神妙之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對于一切都無所取著,猶如虛空,進入一切法中就如同進入虛空性一樣。」
「這就叫菩薩『獲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爲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①;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②;離諸喧诤,寂滅現前③。」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于報行④。」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爲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衆生身在四流中,爲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⑤。」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複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诃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複起于世間之心?!」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得勝行分」的內容,其主旨是顯示菩薩在第八地修行中所獲得的「深行」以及如何發起「深行」。此章爲其第一部分「明深行勝」。金剛藏菩薩在此章向會衆宣說了此地所獲得的「深行」與前七地相比較而顯的殊勝之處。經文首先以八句叁方面正面敘述了菩薩在此地所證得的「深行」,即「能離前地四種惱患」。其次,則以叁個譬喻從另外的角度分別說明了此地菩薩所證的「深行」。
【注 釋】①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 據澄觀依據《地持》等經的說法所作的解釋,此叁句的主旨爲:菩薩在第四地修行中所形成的微細的追求如來智的念想至此地方纔得以遠離。②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據澄觀依據《地持》等經的說法所做的解釋,菩薩在第叁地修行中所形成的勤奮地化度衆生的無量行之功利心至此地方纔得以遠離。在〈十地品〉中,金剛藏菩薩在宣講第叁地時說,進入第叁地的菩薩針對十種衆生産生十種無量的「哀愍心」,以此「哀愍心」而産生十種大精進。其文曰:「菩薩如是見衆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衆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③離諸喧诤寂滅現前 據澄觀依據《地持》等經的說法所作的解釋,此二句的主旨爲:其一是說,菩薩在第二地修行中所形成對于「清淨地」的微細追求之念想至此地方纔得以遠離。其二則說,菩薩在初地修行所具有的間斷性,在此地方纔得以完全遠離。④住于報行 「住于報行」之「所住」有兩種。一種是住于「無功用行」,另一種是住于「淨分阿賴耶識」(即「黎耶真如」)。⑤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菩薩需遠離涅槃、生死兩分的想法。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成就此無生法忍,隨即得以進入第八不動地,並且成爲深行菩薩。住于第八地的菩薩之所修難于知曉,毫無差別,遠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達到的;遠離了諸多的喧鬧和诤訟,寂滅真如境界顯現于前。」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獲得心自在,依次進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的分別都完全停止息滅。進入第八地的菩薩摩诃薩也是如此,住于不動地,隨即舍棄了一切有功用之行,獲得無功用之法,身、口、意等業的起念都完全停息,住于報行。」
「譬如有人,在夢中見到自己的身體墮入大河,爲了渡過河的緣故,激發出勇猛之力,施行大方便;由于大勇猛、施行渡河的方便的緣故,隨即從夢中醒來。在醒來之後,夢中所作的一切都停息了。菩薩也是如此,看見衆生身在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等四流之中漂蕩,爲了救度衆生的緣故,激發出大勇猛,生起大精進;憑借勇猛、精進的緣故,到達不動地;在到達第八地之後,一切功用無不完全停息,生死、涅槃以及各種境界、念想都完全不再顯現于前。」
「佛子!如生于梵世衆生,欲界的煩惱都不再顯現于前;住于不動地的菩薩也是如此,一切心、意、識的流動都不再顯現于前。住于此地的菩薩摩诃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且不再現起,何況産生順行于世間之心呢?!」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得勝行分」的第二部分「發起勝行」。澄觀說,「發起勝行」部分分爲四部分,此章爲其第一部分「說主總敘」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憑借其本來的大願之力的緣故,諸佛世尊親自顯現于前,給與其如來智,使其得以進入法流之門中。諸佛這樣說道:『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獲得諸佛的無生法忍。』」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爲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複放舍于此忍門。』」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衆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衆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①。』」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衆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章 旨】此章爲「發起勝行」的第二部分「正顯勸辭」的內容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諸佛世尊會出現在其前,給予其如來智,並且以語言激勵菩薩住于此地修行。如來激勵的言辭中有七方面:「一、勸修如來善調禦智。二、勸悲愍衆生。叁、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此中,「勸」爲激勵之義。
【注 釋】①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諸佛爲了激勵菩薩繼續修行追求上道而故意將不共二乘之法說成是「同于」二乘。因爲如果趣「寂」並且住于「寂」,就無疑等同于「垢」,因此,菩薩絕對不能住于此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諸佛這樣說道:『然而,善男子!我等所有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你仍然未能獲得。你應該爲了想成就此法而勤加精進的緣故,不要再放舍此忍門。』」
「『還有,善男子!你雖然已經獲得了寂滅解脫,但是,那些凡夫仍然未能證得,種種煩惱都完全顯現于前,種種覺觀常常互相侵害。你應該愍念如此的衆生。』」
「『還有,善男子!你應當憶念自己本來的誓願,完全饒益一切衆生,使其得以進入不可思議的智慧之門。』」
「『還有,善男子!此諸法的法性,如…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